金保真(中)當年唱紅周邊縣區
今年農歷三月三,在第十屆盤古文化節民間藝術表演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南墜子尹喜派傳承人王崇賢、張振甫、陸繼山幾位老藝人的河南墜子古腔古韻的表演,引得領導和游人陣陣喝彩。
----
河南墜子,有著濃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和鮮明的中原民族風格,唱腔優美動聽,雅俗共賞,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后來經過百余年來的發展,形成了秋、劉、韓、尹四派。泌陽縣境內的河南墜子尹喜派,鼎盛時期,全縣有上百人在全國各地演出。
----
如今,泌陽縣尹喜派健在藝人僅剩數人。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輝煌,而今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泌陽縣雙廟街鄉的尹喜派十六代傳人王崇賢、張振甫、金保真。
----
農家小院里的“墜子俱樂部”
----
在泌陽縣雙廟街鄉文化服務中心主任趙志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該鄉桑盤村,還沒走進村委會院,優美動聽的唱腔伴隨著弦聲已飛進耳中。
----
進入院內,映入眼簾的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只見她左手打著簡板,右手表演著。坐在她旁邊拉弦的是兩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一人手拿墜胡,另一人拉著弦子,腳還隨著弦聲有節奏地踩著“木魚兒”。
----
十幾位村民不時地鼓掌叫好,幾個孩童聽得手舞足蹈。
----
趙志強介紹說,站在中間的那位是師妹金保真,踩著“木魚兒”的是小師弟張振甫,在一旁合拍的是大師兄王崇賢,他們就是尹喜派傳人。這3位老藝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小師弟張振甫家里聚一聚,張振甫家就是他們的“墜子俱樂部”。
----
說唱了半個世紀
----
談起從藝經歷,王崇賢感慨不已。
----
1962年,王崇賢開始在全國各地演出。河南墜子尹喜派自“文革”后期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一直處于繁榮時期。當時,他們經常在村里表演,農民們稱之為“說書”。演出收入并不多,大多以糧食為酬勞。
----
“那時沒有照明設備,也沒有擴音器,所有的家當就是一個弦子、一個踏板,沒有人幫忙。每到夜幕降臨時,農家的打麥場上就坐滿了人。每場聽眾有二三百人,要是把這幾十年來聽過我說唱的人統計一下,至少也有百十萬,擱現在我也是個大明星了。” 王崇賢幽默地說。
墜子為媒 喜結良緣
----
尹喜派民間藝人金保真是女性。
----
“命中注定我會和墜子結緣。”說起學習墜子的經歷時,金保真笑言,自己的丈夫和公公都是唱河南墜子的。
----
金保真告訴記者,小時候,自己家庭貧困,看到走街串巷的民間藝人在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還能賺點兒錢補貼家用,就很羨慕,她16歲那年拜師學了藝。最后也是通過墜子和出生于墜子世家的愛人走到了一起。
----
丈夫去世后,金保真一邊撫養孩子,一邊傳授技藝。
----
金保真告訴記者:“我太喜歡河南墜子了。要不是受‘文革’的影響,我早就把河南墜子傳給幾個孩子了。現在沒事的時候,我會和師兄弟們聚在一起唱上一段,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擴大這門藝術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河南墜子。”
----
古老藝術陷入尷尬境地
墜子雖好,但后繼無人。
----
王崇賢介紹說,“文革”期間,墜子界實行了“老戲禁演”政策,很多傳統段子禁演,只能唱“樣板戲”和新段子。一些老藝人不適應,紛紛轉行,削弱了河南墜子的有生力量。后來隨著轉行、下放、接受再教育等活動的開展,從事河南墜子的藝人被分到了工廠,專業藝人從此沒有了。
----
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多元化,對這門古老藝術產生了沖擊, 如今,從事這一行業的不足10人。今年,王崇賢已經70歲,他的師妹金保真67歲,最小的師弟張振甫59歲,唯一徒弟陸繼山也51歲了。
----
陸繼山說,他從小就熱愛文藝,后來經人介紹,拜王崇賢為師,專心學習河南墜子。經過師傅的指點和自己的勤奮學習,學成后的陸繼山在平頂山馬家書屋表演了10年。
----
改革開放以后,大部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為了不讓這門藝術失傳,每到春季廟會期間陸繼山都會和師傅一起到會上表演。
----
可是令人感到心痛的事情時有發生。有一次陸繼山和師傅到廟會上表演,剛開始表演就有年輕人問:“你們幾個大老爺們兒又是敲又是唱的,也不跳舞,這算啥表演?”隨即丟給師徒幾盒煙走了。
----
“現在電腦普及了,電視也上衛星了,什么節目都能看到,唱河南墜子也掙不到錢,誰還跟你學這個啊?”談及現狀王崇賢感嘆不已。
有待傳承與創新
----
談到墜子的發展,三位老藝人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活動也越來越多,這就使河南墜子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今后,河南墜子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傳承與創新,使之更適應當代市場的需要和群眾的審美需求。
----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泌陽縣各級黨委、政府也對縣域的傳統文化藝術進行扶植和保護。針對河南墜子尹喜派在歷史上的影響和現在的處境,縣文化局撥出專款用于對河南墜子尹喜派的研究與保護。
----
2010年河南墜子尹喜派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得知河南墜子尹喜派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師兄妹3人高興地唱了大半夜。
----
王崇賢說:“我能唱一天就唱一天,一直到唱不動為止,我不為別的,就是想把自己家鄉的文化傳播出去。”
----
相關鏈接:河南墜子尹喜派
----
泌陽縣是民間文化豐富地區,尤其是各種民間曲藝,源遠流長。河南墜子尹喜派是泌陽縣流傳的代表曲藝之一,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1957年泌陽縣曲藝隊成立,朱子亭為老師,主要以墜子為主,于是有了專業的演出隊伍。
----
相傳自宋末元初,山西全真教道士王重陽在河南傳教,以說唱為主。此說唱即河南墜子的雛形。泌陽的尹喜派(尹喜,女),則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到現在已傳承了近20代。
----
河南墜子的唱腔可歸納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四部分。在主體唱腔中,根據唱詞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拙十字、寒韻、滾口白等唱法,產生節奏和旋律上的變異,表現不同的感情。
----
河南墜子在形成過程中,以新鮮活潑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參加到改革創新的行列中來,使河南墜子增加了大量曲目,豐富了演唱技巧,促使這一曲種日益成熟,并流傳到山東、安徽。
----
1913年,河南墜子出現了第一個女演員張三妞,隨后又出現了喬清秀、程玉蘭、董桂枝3位名家。女演員的出現,使河南墜子擴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豐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墜子傳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影響也隨之擴大,至上世紀3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成為中國流行最廣的曲藝形式之一。
----
河南墜子生長在河南并深深扎根于民間,特別是尹喜派,更是生根發芽于泌陽縣。河南墜子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對其他曲藝甚至戲劇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2010年河南墜子尹喜派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河南墜子尹喜派: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