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河南第一部文華大獎作品的編劇,陳涌泉在聽到獲獎的消息后心情很平靜。
也許是一種巧合,或者說是一種創作的潛意識,近年來,陳涌泉的兩部作品——《阿Q與孔乙己》和《程嬰救孤》分別引發了中國劇壇的兩次熱潮,一次是世紀之交的“魯著改編熱”,一次便是2003年的“趙氏孤兒熱”,前者使我省曲劇舞臺誕生了第一朵梅花獎,后者則實現了我省文華大獎零的突破
扎實的劇本無疑是一個劇目成功的前提。從2002年4月,《程嬰救孤》劇本初稿出來后,在充分聽取鄭州、北京等地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陳涌泉對劇本數易其稿,精雕細刻,使該劇最終達到“對原著進行了推陳出新的整理和改造,削弱了愚忠和復仇的成分,強調了‘程嬰救孤’的正義和不屈、信諾和舍我精神……成功地刻畫了一位愛憎分明、見義勇為、堅忍頑強的藝術形象,并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和民族氣節”(引自文化部公布的獲獎作品評語)。陳涌泉稱,《程嬰救孤》的獲獎,凝結著方方面面的心血,綜合了許許多多因素。其中一點不容忽視,即一種創作觀念的勝利——從劇本創作之初心里就裝著觀眾,為觀眾寫戲,寫觀眾喜聞樂見的戲。長期以來,有一種理論一直把“觀眾戲”和“專家戲”對立起來,《程嬰救孤》的獲獎說明兩者是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
在陳涌泉看來,戲劇同樣是人學——從劇本上來說,《程嬰救孤》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即是以程嬰為切入點,濃墨重彩塑造、豐富了這一人物形象,集中展示他的心路歷程,充分表現他的精神世界,強化了十六年中他所經歷的靈與肉的雙重磨難;戲劇還需要一種精神——程嬰守著心中的秘密,默默忍受著,從大悲歸于平淡,從劇痛走向坦然,身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折射出不畏強權、維護正義、堅忍頑強的民族精神。《程嬰救孤》所傳承的民族精神,不管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需要珍視的。
對于此次獲得的文華劇作獎,陳涌泉說他最想獻給他的母親。因為就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在即,他的母親身染重病,至今還在鄭大一附院搶救。【原標題:編劇陳涌泉:創作觀念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