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從相當輝煌到后繼乏人 河洛大鼓的"光榮與夢想"

2013/7/3 16:46:32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說黑驢道黑驢,小黑驢兒真派氣,白尾巴梢兒白尾巴根,長了幾只白銀兒……”這是繞口令《小黑驢》里的唱詞,再過上幾年,可能就聽不到真人說唱了,因為它跟河洛大鼓其他曲目一樣,正面臨著“斷后”的問題。6月2日,河洛大鼓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省委宣傳部   和省文聯公示為“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的鞏義市曲藝協會主席尚繼業說,與河南墜子、大調曲、三弦書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流行的曲藝形式的河洛大鼓,由于老藝人多數去世,后繼無人,過去曾學習過曲藝的年輕人,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也多改行。誰來拯救它﹖
   
  命名:周恩來總理的建議
   
  1900年前后,偃師、洛陽一帶流行著一種琴書,琴書藝人坐在那里閉目演唱,聲音低沉,節奏緩慢,很難引起聽眾的興趣。恰在這時,南陽一位唱鼓兒詞的藝人李四來到洛陽,與琴書藝人同臺競藝。南陽鼓兒詞藝人用的是鼓和鋼板,唱腔高昂奔放,且帶有動作表演,很能吸引觀眾。但南陽鼓兒詞沒有弦樂伴奏,讓人覺得單調乏味。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取長補短,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富有地方風味的新曲種,暫稱“大鼓書”。

    大鼓書演唱方式簡單,不用舞臺燈光,更不需化妝,一桌一椅而已,有自拉自唱的,有一人演唱一人或數人伴奏的。伴奏樂器以專用的說書墜胡為主,兼配二胡、三弦、秦琴、小提琴等。演唱工具有小書鼓、鋼板、醒木等,這些工具既能擊節,烘托氣氛,也可做道具。每當夜晚降臨,書場客滿,雖沒有錦幕低垂,景色變幻,而說書人舌綻蓮花,以一當十,虛中求實,鋼板、鼓點伴隨著悠揚的墜胡,演述今古,敘事狀物,別有韻致。

    經過一兩代藝人的努力,大鼓書廣泛流行起來。1951年,二代藝人的領軍人物張天培帶著大鼓書曲目赴朝慰問演出,經周恩來總理建議,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
   
  過去:相當輝煌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因電視尚未普及,網絡更是沒有,河洛大鼓這種曲藝如魚得水,發展得紅紅火火,達到歷史上的頂峰,特別是在廣闊的農村。那時,河洛大鼓與河南墜子、大調曲、三弦書一起,成為中原地區流行的曲藝形式,F任鞏義市曲藝協會主席的尚繼業回憶那時的輝煌說:“那個時候,天一黑,老百姓聚在一起就是哼唱河洛大鼓,不管唱腔如何。一聽說哪個村里有說唱河洛大鼓的,人們結伴摸黑走上七八里山路去聽。臺下黑壓壓的一大片,有上千人,那掌聲可以說震耳欲聾。

    原中國曲協理事、河南省曲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慶遂增說:“河南是曲藝大省,河洛大鼓是河南曲藝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員,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國曲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現在:后繼乏人
   
然而,河洛大鼓很快滑向低谷。尚繼業拿出了他收藏的1997年8月27日的《鞏義廣播電視報》,其中一篇名為《河洛大鼓瀕臨絕境,熱血藝人呼吁搶救》的文章。文章說:“由于老藝人多數去世,后繼無人,過去曾學習過曲藝的年輕人,在商品大潮的沖擊下也多改行。”

    這篇文章反映了河洛大鼓的現狀。

    1998年,鞏義市召開首屆河洛大鼓書會時,參加者有40多人,最年輕的僅15歲,這讓尚繼業看到了一點希望。到2000年,鞏義市再辦河洛大鼓書會時,只有30多人了,那位最年輕的再也沒有露過臉。目前,鞏義市仍在說唱河洛大鼓的僅有26位,他們中除了老藝人,其他的已步入不惑之年。

    說河洛大鼓的“斷后”,還可以從尚繼業的徒弟數量說起。1984年,尚繼業在鞏義市文化館開班教河洛大鼓,共收了40個徒弟,目前仍把河洛大鼓作為職業的只有兩位了。
   
    癥結:藝人文化水平不高
   
    河洛大鼓為什么會如此迅速衰落?

    從客觀上來說,聽眾少了,市場小了。河洛大鼓的主要演出市場是農村,主要是還愿之類的包場。還愿往往挑選良辰吉日,因而,藝人的演出就成了“一天打魚,數天曬網”了,演出場次難以確定。

    從主觀上說,河洛大鼓藝人文化素質較低。河洛大鼓的第一代開山祖師段雁、呂祿、胡南方、李富路等個個身手不凡。據說,胡南方不但有高超的技藝,而且是個文秀才,文字功底扎實,這使他擔當起河洛大鼓藝術變革的重任,成功地完成了由琴書向河洛大鼓的過渡。而如今,在河洛大鼓藝人中,就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寥寥無幾。有一部分文盲藝人,全憑口傳心記,難免以誤傳誤。有的說了一輩子書,書的內涵也不一定吃透,甚至唱得爛熟的書詞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懂。

    尚繼業講了一個“炮樓”的故事:上世紀70年代,尚繼業寫了一個反映好人好事的書段,其中有一句“想起了拋頭顱的劉胡蘭”。他把這個書段念給老師輩的一位藝人,這位藝人記是記下來了,可是第一次上臺說的是“想起了炮樓里的劉胡蘭”。待藝人說完之后,尚繼業告訴他:“不是炮樓里,是拋頭顱。”這位藝人并未完全理解,第二次上臺一說到此,停頓了片刻,說出來的還是“想起了炮樓里的劉胡蘭”。

    文化水平低,導致河洛大鼓藝人無法利用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靠的還是走街串巷式的演出方式。文學水平低,他們無法創造出新曲目,說唱的還是又長又老的曲目,不能滿足現代人快餐文化的需求。
   
  民間:搶救在行動
   
  “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利用有限的資金,搶救河洛大鼓。”尚繼業說。雖然河洛大鼓已有100年歷史,可在這100年里,河洛大鼓曲目全是靠口一代代傳下來,用文字記載的寥寥無幾,更不用提用音譜、錄音、影像等方式了。2003年,他調查統計,還有7位70歲以上的老藝人能說唱河洛大鼓曲目?墒,等他于兩年后的去年請這些老藝人說唱時,有的已去世,有的已不能開口唱了。因而,老藝人一旦去世,一些曲目可能就被帶到土堆里去了。他現在把能唱的老藝人請到家里來說唱,用MP3錄下來。

    “說實在的,我們也想到錄音棚里去錄音,可經費太有限了,錢只能用在刀刃上。”尚繼業說,請老藝人來,每錄制一小時需要支付20元錢,老藝人的吃住、路費等需要給報銷。另外,錄音由MP3轉為光盤,也需要花費?墒,資金卻是非常有限的,去年募集了2.4萬元,今年鞏義市財政撥款2萬元。他就想方設法減少開支。去年成功錄制了長篇大書8部,中篇大書3部,書段10個,總計約有180個小時。

    目前,尚繼業除了錄制河洛大鼓外,還在整理河洛大鼓曲目《智斷神殺案》等,準備集結成書。一旦實現,就創造了河洛大鼓史上的“第一”。此前,尚繼業于2004年4月出版了20余萬字的《河洛大鼓初探》一書,這是河洛大鼓史上的首部論著。此書對河洛大鼓的歷史淵源、曲種形態、曲本文學、唱腔音樂、舞臺表演等領域都進行了探討。2004年和2005年,他將一些河洛大鼓曲目制作成5套光盤,讓它們走進音像店出售。這對于河洛大鼓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尚繼業希望組成一個團隊一起打拼。在這個團隊里,分工相對明確,說唱的說唱,寫詞的寫詞,拉三弦的拉三弦,老人帶新人不斷培養,使河洛大鼓存續下去。

    2005年年底,尚繼業找到某單位,要求掛靠在該單位成立鞏義曲藝團,而該單位要求尚繼業一年必須上交一定的錢。“我們還顧不住自己,還需要一些企事業單位贊助呢,再交錢可能嗎?”于是,尚繼業的夢想暫時破滅了。

    “現在,我在聯系一些單位。”尚繼業說,他的夢仍在飛。記者姚輝!驹瓨祟}:從相當輝煌到后繼乏人 河洛大鼓的"光榮與夢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06-07-1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陸四輩:農家“說書”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