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歲開始學戲,至今毛愛蓮的從藝年齡是74年。她從一個被賣過的窮孩子,到越調“毛派”創始人;從一個苦練嗓音的戲班學徒,到耄耋之年依然嗓音清脆的越調大師。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和舞臺生命融為一體的傳奇故事呢?4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毛愛蓮家里,拜訪了這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
從藝歷程:悲慘童年曾被賣
提起毛愛蓮的名字,在許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至今民間依然流傳著“寧可半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看了毛愛蓮的戲,這一輩子不生氣”等俗語。但鮮為人知的是,毛愛蓮并非她的本名,她的原名叫楊舍兒。
與許多名演員一樣,毛愛蓮也有著自己不幸的童年。在她4歲時,母親病故,父女二人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后來,父親又給她找了個后媽。由于貧苦,毛愛蓮與后媽的關系也不融洽,她至今記得這樣一個細節:家里的灶臺上放了幾個小紅薯,她繞著灶臺轉了幾圈就是不敢拿一個小紅薯吃。
在她7歲那年,為了能夠讓孩子順利地活下去,楊父無奈地把她賣給了漯河的毛黃氏。自此,楊舍兒的人生開始了重大轉折。她到漯河后也改了名,這也就是后來名滿天下的一代越調大師——毛愛蓮。
“如果沒有毛黃氏這位母親,就沒有我的今天。”提及往事,毛愛蓮記憶猶新。毛黃氏很愛看戲,所以耳濡目染,毛愛蓮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毛愛蓮9歲時,漯河發水,無奈輟學的小愛蓮被送到當時的漯河老街國民舞臺由楊小風主持成立的“文鳳班”去學戲,師從越調名家邢金奎。從此,她開始了與戲曲舞臺一生的不解之緣。
其實在那個時代,稍有活路的家庭都不會讓兒女學戲。毛愛蓮告訴記者,在戲班當學徒時,老師的要求非常嚴格,夏天頂烈日,冬天迎寒風,稍敢偷懶,藤條就抽到了身上……為了練出好嗓子,無論寒暑,每天天一亮她都要和班子里的其他學徒一起,跑到附近的樹林里喊嗓子、練踢腿。也正是靠著這份苦練,毛愛蓮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13歲的時候,毛愛蓮開始登臺演出。她扮相俊俏,唱腔如行云流水,一招一式揮灑自如,領銜演出的《青龍山》、《五風山》等劇目,很受群眾歡迎,大家親切地稱她為“毛小愛”。很快,她成了班里的主角。16歲那年,在毛黃氏的幫助下,毛愛蓮脫離了“文鳳班”,組建了自己的“興愛劇社”。新中國成立后,“興愛劇社”更名為周口紅光越調劇團。
無論是唱戲的環境怎么變化,但毛愛蓮從不落下基本功的訓練。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毛愛蓮對自己的要求達到了“殘忍”的地步:她不吃生冷、辛辣,遠離大魚大肉,更談不上抽煙喝酒,就連吃飯也只吃個八成飽——她怕稍不注意,就會毀了為大家唱戲的好嗓子。
“毛派”特色:唱腔之中見真情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戲曲流派也有很多,但許昌越調之所以能夠成為越調的一個重要流派,并能夠成功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離開毛愛蓮是不可能成功的。”對于毛愛蓮的藝術成就,著名越調作曲家王大衛毫不吝嗇自己的佩服與贊美。
很多人不知道,越調“毛派”之所以能夠自成一家,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毛愛蓮多年舞臺實踐,在細心琢磨的基礎上博采眾長而來的。無論是《火焚繡樓》中的洪美榮、《無佞府》中的佘太君,還是《白奶奶醉酒》中的白奶奶、《李雙喜借糧》中的董大妮等,毛愛蓮都是在經過一次次琢磨、一次次實踐后才塑造出的經典舞臺人物。
王大衛告訴記者,毛愛蓮對眾多人物的成功塑造,既是她用心觀察、細心體驗的結果,也是她充分調動戲劇手段、準確表現的結果。“看毛愛蓮的戲,她念白清晰流暢,明快利落,樸實自然,有鮮明的節奏感和強烈的音樂感。她表演俏而不潑,蘊而不澀,細而不繁,十分注重眉目傳情、手袖傳情、舉止傳情,而且傳得適度適中、不欠不過、恰如其分。再加上她獨有的鼻音唱腔,讓人看她唱戲真像吃了一口沙瓤西瓜,沙沙的,甜甜的,余香不散。”
在對許昌越調的藝術研討中,專家們曾這樣評價毛愛蓮的演唱藝術:她的唱腔清脆委婉,音色甜潤,吐字清晰而準確,可以概括為7個字——甜、純、清、巧、情、麗、快。采訪中,說到“毛派”藝術的獨到之處,毛愛蓮興致所至為記者唱起了《火焚繡樓》中的一段:打量女子她的好面容/多說她也不過十七歲/再少些也不過少上一冬/她那好頭發黑又明/論長短三尺零/泛油不岔亮晶晶/上梳個帕角剛三寸/梳了個燕影小車形/偏花正花戴幾朵/鬢角里斜插著/撲棱棱……撲棱棱……
唱完后,毛愛蓮笑著說:“今天嗓子不太好,不敢唱得太高了。你看就是后面那個撲棱棱,以前唱大家都是很平地唱,但我發現要是唱得婉轉起來,就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唱戲要唱出感情。”
德藝雙馨:藝海無涯再精進
1956年,河南省舉辦全省戲曲觀摩演出,毛愛蓮主演的《火焚繡樓》獲演出一等獎,并與張秀卿、申鳳梅合演了《三哭殿》。河南省文化廳發文,毛愛蓮與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李斯忠、張新芳、申鳳梅被定為名演員,時稱“河南八大名演員”。
1960年,毛愛蓮剛回到許昌沒幾個月,就被通知要率團晉京匯報演出。毛愛蓮不負眾望,由她主演的《掉印》、《無佞府》2出戲,大受首都觀眾歡迎,并受到了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觀看演出后握著毛愛蓮的手說:“你演得不錯,是個很出色的旦角演員,你能紅遍全國乃至更遠的地方。”
據粗略統計,毛愛蓮從藝74年來,共演出劇目130多個,所成功塑造的人物不勝枚舉。在她主演的戲中,有3部戲被拍成電影,6部戲被拍成電視劇,出了2個專輯,此外還獲得“全國勞動模范”、“越調常青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榮譽稱號及“小百花獎”、“黃河戲劇特別貢獻獎”。
“榮譽都是政府和觀眾給的,只有把戲踏踏實實地演好,才能對得起大家的厚愛。”對于榮譽,毛愛蓮顯得倍加珍惜,并一直以此鼓勵自己。為了讓廣大觀眾滿意,毛愛蓮對藝術一絲不茍在圈里是出了名的。
王大衛告訴記者,毛愛蓮的觀眾上至國家最高領導人,下至兩三歲的娃娃,可謂不計其數。但無論對哪一級的觀眾,即使到農村唱土臺子,她都要花四五個小時來化妝,生怕哪一點兒做得不到位。化好妝后她就不吃東西,怕吃東西使貼好的鬢不那么服帖,對藝術的追求堪稱完美,不愿意留下哪怕一點兒的遺憾。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市里舉辦了賑災義演活動。毛愛蓮不顧腰痛,當時在義演現場坐著唱完了《火焚繡樓》、《白奶奶醉酒》、《李雙喜借糧》等經典劇目。就在義演前,毛愛蓮已經捐出了5000元錢。她回想起這件事時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傳統美德,我就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心,為災區群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毛愛蓮視觀眾為衣食父母,觀眾自然對她青睞有加。采訪中,記者聽到這樣一件事:一次,她在外地演出時路過一個偏僻的山村,一位觀眾見到有劇團路過就問她是不是毛愛蓮,當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那位觀眾也沒顧得上跟她說話就往家里跑,并喊著“我見到毛愛蓮的真人了”。而在民間,“寧可半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看了毛愛蓮的戲,這一輩子不生氣”的俗語更是廣為流傳。
王大衛說:“老百姓之所以喜愛毛愛蓮的戲,是因為她的戲來源于平民大眾,通俗易懂。但更重要的,是觀眾喜歡她這個人。”
歲月如同一位高明的大師,經過時間和觀眾檢驗的毛愛蓮,如今已成為許昌戲曲乃至河南文化的一張名片。那些與她同時期成名的老藝術家們已大多退出了戲曲舞臺,但毛愛蓮依然保持著充沛的熱情和藝術的魅力,活躍在她熱愛的舞臺上,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為了將越調發揚光大,她收了20余名徒弟,以爭取將自己的表演經驗傳授給更多的年輕戲曲工作者。
毛愛蓮常說:“我這一生的幸福都是共產黨給的,感謝黨和組織對我的關懷和支持,只要觀眾喜歡,只要我還能唱得動,我就會一直留在舞臺上。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里多培養些學生,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戲曲藝術傳承下去。”作者:許廷合 武芳【原標題:毛愛蓮:一部不老的梨園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