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古琴活著 卻成了“遺產”

2013/7/8 11:52:36 點擊數: 【字體:

 
    古琴傳承者丁承運重現琴瑟合鳴

  丁承運,號夷門居士,1944年生于河南開封,現任武漢音樂學院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古琴傳承代表者之一。他隨顧梅羹大師與張子謙大師學習操縵藝術,成為泛川派第三代傳人張孔山的學生。1981年,丁承運發表了第一篇關于古琴表演藝術的論文《中國造琴傳統抉微》。

  2003 年11月7日,古琴成功當選世界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古琴文化的傳承代表者之一,由丁承運打譜演奏的琴曲《神人唱》就被收錄在申遺報告之中,其中,還有一段他關于古琴文化介紹的影像資料。

  丁承運說,其實他并未對古琴申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無可置疑的是,他對古琴文化的推廣傳承及對瑟的復制再生,令琴瑟合鳴在今日成為可能。

  意外 申遺報告里有我的演奏資料

  4 月14日晚7點,自武漢音樂學院圖書館學術報告廳,緩緩流淌出一曲深沉空靈的琴音,時而繁簡交錯,時而淋漓酣暢。這場闡述琴韻與書韻的講座,吸引了近百位知音。這一刻的丁承運,心中或許是欣慰的。

  自12 歲左右接觸古琴,中國這種悠遠的傳統文化已伴隨他走過50 余個春秋。《關山月》是他獨立演奏的第一首古琴曲。

  1972年,丁承運從湖北省藝術學校畢業,到河南大學教授古箏。1974年,有一個日本芭蕾舞團到學校來交流,他嘗試將古琴曲移至古箏上演奏,受到外賓熱烈歡迎,也就是由此開始,丁承運開始思索能否將古琴演奏搬到演奏廳去。1974年,丁承運在苦苦研習琴藝之外,做出了自己平生第一張古琴。

  “這張古琴是仿造唐朝的雷琴制的,但琴胚做好后,并沒有上弦,直到26年后,我才將其上弦、題字。”這張琴就是丁承運后來常說的“26年黃粱一夢”,這題字也深刻蘊藉著他對古琴文化的魂牽夢繞。

  2002年,古琴申遺成功前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在主持完丁承運的琴箏瑟獨奏音樂會時,激情洋溢地在場上發言,稱國家在古琴申遺的報告資料中,選用了丁承運演奏的《神人暢》等影像資料,這讓丁承運頗感意外,但對于古琴申遺,丁承運內心還是有些期待,“這大概也是世界對于古琴文化的一種承認,我們借此尋找意義。”

  用古箏研究出瑟韻 重現琴瑟合鳴

  據丁承運介紹,2003年的申遺報告里,有一份對國內古琴傳承者的統計,不多不少,正好52個人,而這其中,卻僅有十人左右在將古琴文化真正作為事業來做。

  “近幾年,古琴文化在高校中發展迅猛,像北大,2003年左右琴社就已有社員400余人,而浙大、南大都設有琴社。”如今,丁承運在武漢音樂學院的本科學生中開了古琴選修課。丁承運一直保持著10個左右的“關門弟子”。

  其中一位教哲學的副教授特地從十堰趕至武漢,自稱對古琴魂牽夢縈了數十年,丁承運止不住感慨,“古琴雖是遺產,但絕非凝固的藝術,它會一直傳承,直到永遠。”

  丁承運說,近年來,電影里將古琴彈奏作為中國文化元素的鏡頭時常出現。譬如電影《英雄》里,有一段震撼人心的古琴演奏,演奏者正是古琴名家徐元白(新浙派)的兒子。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詩經》里這美好的詩句,是丁承運常常喜歡援引的句子。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早年完整的瑟,這使得瑟的復制成為可能。隨后,琴家李純一發表《楚瑟和漢瑟調弦法研究》,他確定了瑟上部分16根弦的定調,但丁承運對下九弦定調產生了質疑。

  因傳統古箏與瑟的這16弦相似,在隨后的十余年里,丁承運將25弦古箏模擬調弦,用其摸索瑟的音韻,最終確定了瑟的定調為兩組五聲音階,相差半調,即一個八度十個音,相當于鋼琴里的B調、C調,并發表了論文《古瑟調弦與旋宮法鉤沉》。借助自己造琴的技藝,丁承運終于將瑟復制,讓琴瑟合鳴的曼妙奇異,重現世人面前。

  琴與瑟 通身是韻天人和合

  講述者:丁承運


  古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著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古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琴面,是一整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呈方形,并開有穿弦孔;琴尾一端呈橢圓形,項、腰呈月牙形或顯方折凹入。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的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征著地,而且琴最早是依人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人身相應、有琴頭、琴頸、琴肩、琴腰,琴尾,琴足。因此古琴整體上傳達的就是一種天人和合的理念。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的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著金、木、水、火、土。

  古琴是我國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無碼彈撥樂器。傳說原始時代神農氏曾“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據說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當時它經常與瑟或加上鼓等樂器在祭祀時演奏,《詩經》中有“琴瑟友之”“琴瑟擊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眾多的琴家,其中,孔子技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的樂,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實物,長67公分(后世琴長120公分左右)。

    對話

  申遺后的炒作 有悖于純正的古琴精神

  城市公社:古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它的傳承與傳播,是否有著較大的影響?

  丁承運:實際上,我對古琴被列為非遺,持保留態度。的確,成功申遺以前,古琴的傳承可謂“門庭冷落”,申遺之后,情勢發生了乾坤般的扭轉,特別在北京、上海,人們一擁而上,大量關于古琴文化的商業炒作頻現報端,但這在根本上有悖純正的古琴精神。

  城市公社:但在申遺前,大眾對古琴的認知的確微乎其微。

  丁承運:我感覺,對于古琴而言,申遺當屬無奈及矛盾之舉。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是超越了某個朝代,而長久留存下來的一些精粹文化,可古琴并非凝固的藝術,數千年來,它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從何而來?比如古琴譜,是減字譜,即使沒怎么接觸過藝術的人也同樣一目了然。

  古琴不會被大量普及,因為“曲高和寡”,但我從不擔心古琴的傳承,只要有更多的人接觸到古琴文化,必然會為之吸引。

  城市公社:如今,國人對古琴文化逐漸有所認知,也有人有心進一步接觸古琴,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古琴文化之中呢?

  丁承運:學習古琴與學習其他樂器最大的差異在于,古琴遺韻注重人樂合一,而要達到那種空靈深遠的意境,需要極佳的文化底蘊,在中古時期,琴即為文人們用以修身養性的高雅藝術,現代當是如此。

  手記

  是琴家也是木匠

  聽丁教授彈奏古琴,“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而有余韻。”這才知,原來這古琴吟猱鉤沉繁復,僅按音之術就有100余種,而右手托、抹、剔、打、摘、輪、撮……手法更是目不暇接。雖然我天資晦澀,無法透徹領悟,但仍忍不住對這蒼古迥異的曲意膜拜不已。

  丁教授說,他曾經從最基礎的木工活學起,再到制圖、做模型,前后數次艱苦求學才習得造琴之術,而自己13歲開始學習書法,15歲學習武術,而后又研習了十年中醫……生命中早已被打上傳統文化的深刻烙印。我猜想,倘若沒了這些細微點滴積累的曲折經歷,何來今日的的琴瑟合鳴,又何來這琴音的氣重如山、博大精深呢?

  是曲者,淡雅而灑脫,曲高和寡。但《陽關》一疊復一疊,三疊終了,意不了。許鑫/文【原標題:古琴活著 卻成了“遺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長江商報 2008年04月1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