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平調
在濮陽縣文化局,記者見到了濮陽縣大平調劇團原團長張相彬。這位13歲就投身大平調事業、專工紅臉的“鐵桿”大平調迷,雖已調任文化局工作,卻仍對大平調情有獨鐘。
“大平調清代由紳士掌管,到抗日戰爭初期,基本脫離民團紳士,靠藝維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還立下了功勛。”談到大平調的歷史,張相彬如數家珍。1960年,省里決定將清豐、內黃、南樂、滑縣、延津、濮陽六縣大平調劇團匯集濮陽,使濮陽大平調匯集了各流派的拔尖藝人。
張相彬告訴記者,在大平調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著名演員,如“紅臉”三秋林、“黑臉”鐵蛋、“三丑”欒保平、“二紅臉”四大旗等角色均譽滿豫北、揚聲冀南,佳話流傳至今。其中著名紅生演員翟德貴主演的劇目《收姜維》1956年獲河南省地方戲曲匯演個人表演一等獎,1958年赴京參加全國群英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上個世紀80年代,大平調盛極一時。”張相彬回憶說,1983年9月,他所在的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應邀赴京演出《包公碑》,受到各級領導及新鳳霞等藝術家的接見和贊揚。“領導的重視、各大媒體的報道和強烈的社會反響,讓我感受到大平調的藝術價值和做一位大平調演員的光榮!”
如今,豫東地區的專業大平調劇團有濮陽和滑縣兩家,而私人小戲班也有十幾個。
魅力大平調
在衛輝市長樂鎮西板橋村,記者現場觀看了由滑縣大平調劇團演出的《收吳漢》。雖然露天演出條件簡陋,但演員們一招一式毫不含糊,鄉親們也看得津津有味。
“這里的鄉親喜歡大平調,對我們特別熱情。”演出間隙,團長邢寶君告訴記者,春季農閑,是劇團演出的“黃金季節”。目前,滑縣大平調劇團一年演出400多場,足跡遍及豫北,還延伸到了河北磁縣、臨漳等地。
記者了解到,大平調傳統劇目十分豐富,內容大多取材于《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包公案》等古典小說,主要表現兩軍對壘的戰爭場景,大鑼大镲,氣勢磅礴。“大平調劇名多用‘鍘’‘收’‘斬’等字眼,‘拿不住奸臣不煞戲’,讓人看得十分過癮。”張相彬說。
在大平調花臉行當中,還有一種使用銅鈴、長獠牙的特殊扮相“銅眼獠牙”。“《雞爪山搬兵》《趙公明下山》中還有這樣的形象。”張相彬介紹道,“以往演員有裝6顆、4顆獠牙的,現在演員一般能裝兩顆獠牙,還能照唱不誤。”
未來大平調
“大平調演出服裝、道具損壞很嚴重,演員工資也很低。”談到大平調面臨的問題,邢寶君說,劇團資金不足,設備陳舊無法更新、無力培養新人,加上老演員相繼故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演出水平下降。
“幸虧有老藝人的幫助。”在滑縣大平調劇團,63歲的魏守現和60歲的高慶擱、高朝陽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劇團演員不夠,看到劇團有困難,他們義無返顧地回來了。”邢寶君說。
張相彬認為,電視普及、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大平調劇團的生存受到挑戰。而某些私人劇團壓價演出,不僅形成惡性競爭,還毀壞了大平調的聲譽———大平調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所幸的是,大平調的現狀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為了保護這一稀有劇種,河南省有關部門將“大平調”列為省民間文化遺產之一,還對《三娘教子》《盤坡》《鍘美案》等18個大平調經典劇目和名段唱腔進行錄音、錄像,使大平調有了傳承下去的寶貴資料。
濮陽縣也開始了保護行動。“我們準備設立大平調藝術研究室,挖掘劇目、收集曲牌。”張相彬告訴記者,濮陽大平調專業藝術學校也在籌建之中。記者 左麗慧【原標題:大平調笑對榮辱堅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