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表演戲書中的老唱段之外,郭九洲還能即興編詞演唱。“這幾年,我編了一些小調。”郭九洲說,這些小調多以勸人向善、宣傳國家政策為主,有《久讀神仙輸》《育兒知苦》《多子多害計生好》《同心協力奔小康》等,這些作品遵循經典唱段的風格,唱詞押韻,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接受。
說話間,郭九洲托琴執弓來了一段《十七大會議照征程》:“兩免一補,學生免雜費;交通方便,行走也不累;就醫也不難,吃藥不算貴;種地有補助,免了糧和稅;中央政策好,農民得實惠……”
不過,據郭九洲講述,最近幾年,一家一戶請他的不多了,他們的表演越來越少了,只有逢年過節和舉行活動的時候才有演出。有外地的相關專家、學者來時他也會拿出軋琴,唱上幾段。
D 拉琴唱戲讓他擺脫面癱
邊拉琴邊唱戲是郭九洲軋琴表演的一大特色,然而據郭九洲講述,一場疾病差點讓他不能再唱。
2006年秋季,郭九洲得了面癱,面部肌肉僵硬,嘴部動作扭曲,眼部也受到影響,這對郭九洲是一個重大的打擊。成家之前,郭九洲曾得過面癱,之后也復發過。“這次復發后格外難治。藥也吃了,膏藥也貼了,總是治不徹底。”郭九洲說,“得了這個病,我想唱,可嘴老是不聽使喚。我想我是不是以后唱不成戲了,心里好長時間都過不來勁兒。后來,不斷有戲友來看我,許昌的、平頂山的都有。他們來時都會唱上幾句,我聽著他們唱戲自己心里那真是著急呀。拉琴唱戲是我的命啊,光能拉不能唱那可不中。”
“老伴看我難受心里也急,就勸我說,你只管唱吧,多鍛煉鍛煉,說不定唱著唱著就好了。”郭九洲說,“我聽了她的話,也不管那么多了。剛開始唱不成,跟不上拉琴的節奏,自己都嫌自己唱得難聽。”
“老話說,琴能解人之悶,可我是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呀。我堅持唱,沒想到唱了一年多,嘴巴聽話了,我又能像以前一樣唱戲了。”郭九洲說,后來面癱竟然就這樣慢慢好了。
E “軋琴不能失傳”
談及軋琴的傳承,郭九洲說自己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大兒子郭文軍在當地打工,會唱一些戲曲唱段,對軋琴也有一些了解,二兒子郭文浩在外務工,也會演奏。但兄弟二人對軋琴不是很感興趣。
幾年前,郭九洲也帶過幾個當時上小學、初中的學生學軋琴,可如今他們都不學了,目前只帶了鄰村一個20多歲的女孩。
讓更多的人了解軋琴、學習軋琴,這是郭九洲的愿望。
“我在想,可不可以由我做老師上課在藝術學校開設一門興趣課,哪怕是免費教也好。軋琴不能在我這一代失傳。”郭九洲說,其實軋琴學起來并不難,他還打算總結整理出一套軋琴教程。不過,他文化水平有限,希望有熱心人可以協助他完成。
關于軋琴的工藝傳承,郭九洲也講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軋琴能像舞鋼的龍泉寶劍一樣,也變成舞鋼的名片。“可以結合舞鋼旅游業,開發成紀念品,也可以組織演出,讓游客聽聽咱們的軋琴。”前些年,他自己做了幾把軋琴,再后來也有南方的琴廠專門為他制作過軋琴,但是這些仿制的琴發出的聲音效果都不理想,外形也不美觀。他想重新梳理一下軋琴的制作工藝,盡量通過古法制琴,重新設計,加上雕刻等工藝,制作出聲音原汁原味、外形精美的傳統軋琴。□記者付文龍/文 禹舸/圖【原標題:郭九洲和他的寶貝軋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