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唱,七分伴”,可見伴奏對于演員的演唱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音樂伴奏講究“包、裹、托、帶”,高明的琴師會靈敏地配合演員的演唱情勢,巧妙地運用“包、裹、托、帶”的技巧,使演員的演唱發揮到最佳狀態。所以,有經驗的演員對琴師的選擇都非常慎重。
宋喜元剛開始拉頭把弦時,一些主要演員因對他的演奏水平不信任而拒絕他為其伴奏。這對于初出茅廬的他無疑是當頭一擊,令他十分難堪和尷尬。然而,這小小的打擊卻成了生性執著頑強的宋喜元的精神動力。他暗自發誓,一定要當一流的琴師,讓藐視他的人對他刮目相看。
宋喜元是個喜歡動腦筋,愛琢磨事兒的人,他發現前輩們在拉曲胡時只使用左手的食指和無名指,而中指和小拇指只是陪襯。他想,拉小提琴是用四個手指,為什么拉曲胡就不能用四個指頭呢?于是他參照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大膽嘗試用四個手指演奏曲胡,事實證明用四個手指演奏曲胡,更加輕松靈活,運用自如,音樂的旋律和韻味越發飽滿生動、悠揚婉轉。宋喜元打破幾代曲胡老藝人二指演奏的傳統技法,獨創了更加科學合理的四指演奏方法,讓曲胡演奏技巧得到極大的突破和升華,對曲胡演奏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比起前輩們,宋喜元有文化,懂理論,對音樂藝術的理解有更高的境界。因此他的演奏富于變化和創造,能夠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他說:“琴師玩的無非是7個音符,就看誰玩得巧妙,玩得高明,要把死的音符變成活的,首先要掌握好音質、音準,強、弱、快、慢,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拖,把握分寸,恰到好處。優秀的琴師在伴奏時,要注重突出一個“伴”字,不能喧賓奪主,賣弄自己。要為劇情服務,為演員服務。”他在豐富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托、包、引、補、填等伴奏技巧,為演員伴奏時,能夠巧妙地為演員包腔托調,與演員配合默契,達到唱伴合一,相得益彰。名角主演們逐漸領略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開始青睞他,對他的伴奏情有獨鐘。有故事為證:1975年春,河南省“人大”和“政協”兩會召開,王秀玲在鄭州市中州劇院為兩會代表主演《逼婚》,張新芳在工人文化宮為兩會代表主演《陳三兩》,兩位主演都提出非宋喜元伴奏不唱。一個人兩家要,而宋喜元又無分身之術,咋辦?一時成了難題。當時的宣傳部副部長于大申說:“演員們都想要宋喜元伴奏,這說明琴師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啊!”為了不影響演出,于部長在演出時間上作了調整,王秀玲主演的《逼婚》提前演出,而張新芳主演的《陳三兩》則推遲演出,并派司機用專車接送宋喜元。
升華藝術 改良工藝
曲胡的演奏特點是“揉、打、滑”巧妙結合,其音樂特點是次中音,表現力強,可以模仿各種聲音,可以伴奏,又可獨奏。宋喜元認為要想更好地發揮曲胡的演奏特點,就應該在曲胡的制作工藝上有所突破和改進。傳統工藝的曲胡存在一定的弊病。原來的絲弦彈性和韌性較差,易斷,音質和音準都不太好。1965年,他利用拍攝戲曲影片《游鄉》的機會,經珠江電影制片廠介紹,親自到廣州一家琴弦廠,將他使用的曲胡的絲弦換成鋼弦。起初,一些前輩們極力反對,認為鋼弦不包腔,把握不住音準。而宋喜元則堅持包不包腔,根本原因不在于使用什么弦,而在于弦和弓子的搭配是否恰當,以及演奏技巧等因素。過去的曲胡藝人為了加強音準便在手指頭上下功夫,用力摁弦,結果經常把手指拉出血口子,演奏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宋喜元認為把握音準的關鍵在于摁弦和持弓的配合。他經過反復試驗,總結出弓子上使用的馬尾毛以300—350根為最佳,多了少了都不行。弓子架所用的竹子不可太硬,要柔軟些,這樣演奏時,馬尾和弓子并用,演奏效果超乎想象。后來,他又借鑒小提琴的弓子,把曲胡弓子改成可以調節松緊的活動弓子,使演奏更加得心應用、游刃有余。
宋喜元在他60余年得演奏生涯中,始終都不是一個單純得演奏藝術家。曲胡工藝的改革創新一直是他的另一追求。把絲弦改為鋼弦,把死弓變為活弓,可以說是曲胡工藝方面史無前例的革命。另外,大到曲胡的造型、尺寸,小到琴弦上使用的碼子,他都反復研究試驗,直至滿意為止。退休后他又發明了一種可以拆卸組裝的“便攜式曲胡”,取材講究,制作精美,既是品質純佳的樂器,又是非常美觀的工藝品。
婦唱夫隨 一世情緣
宋喜元為人剛烈耿直,嫉惡如仇,不會虛頭巴腦,裝腔作勢那一套,更不會為五斗米折腰。這種稟性,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回有挫折坎坷。尤其是文革時期,遭受打擊迫害是可想而知的。記者在與他交談時,他說話直言快語,口無遮攔,沒有絲毫的矯飾和忌諱。這就是純粹藝術家的個性,純粹的性情中人,胸懷坦蕩,光明磊落。 宋喜元雖然是個又直又犟的人,但他卻有著一雙極其靈巧的手。他的一雙手,將一把曲胡玩到隨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地步;他的一雙手,將傳統的曲胡制作工藝改良到近乎完美;也正是他的這雙手,讓既不英俊瀟灑,也不風流倜儻的他,贏得了才貌雙全的“活林黛玉”的芳心。
“活林黛玉”王秀玲是著名的曲劇大家。當年秀外慧中,風華正茂的名角王秀玲,恰如一枝嬌艷的牡丹,又似一株優雅的芝蘭,她那超凡脫俗的美女加才女的風采和氣質,曾經令多少男兒為之傾心?可她偏偏嫁給了其貌不揚的琴師宋喜元,著實讓許多人心生嫉妒和疑惑。
談及他與夫人的一世情緣,宋喜元頗為得意地說:“有人開玩笑,問我咋把王秀玲勾到手的。我說是用弦子勾的。如果不是我拉得一手好弦子,她能看上我?說白了是志趣相投,有共同語言。我們倆一輩子都有說不完的話,都是談戲,談藝術。
宋喜元和王秀玲這對藝術伉儷是戲曲界有名的恩愛夫妻,情深意篤,琴瑟和諧。宋喜元說“我們倆一輩子都在談戀愛,天天都在談戀愛。”此話雖有戲謔調侃之意,卻也說明他們互敬互愛,地久天長。故而,著名詩人王懷讓作詩贊曰:“婦唱夫隨真合鳴,連理相依相為榮。天長地久一成語,為君而成而永恒。”
人品藝德 為人敬重
“做人要俠肝義膽,交朋友要交紅臉漢,學藝要立志當狀元。”這就是宋喜元做人做事的原則。
宋喜元的弟子學生近50人,遍布全國各地。總政、海政、空政和中央樂團都有他的弟子和學生操琴。其中張付中、梁獻軍、秦潤欣、吳燦江、鄭文獻、李云香、賈金池等成為挑梁琴師。這些弟子和學生們對老師的人品藝德都非常敬重,也受益匪淺。他教育學生們要忍受寂寞和清貧,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浮躁。學藝就要達到癡迷的地步,要下決心超越老師,超越前輩。
宋喜元正是抱定了超越老師,超越前輩的決心學藝的,他做到了。他高超的曲胡演奏水平,也給他贏得了很多榮譽,獲得過多個劇目的伴奏一等獎和曲胡獨奏一等獎。原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俞琳等權威人士贊譽他“琴聲似語,聲情并茂,是難得的演奏家”。【原標題:曲胡大師的藝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