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河洛藝術:開封鼓子曲

2014/7/15 16:01:18 點擊數: 【字體:

    汴梁藝苑,繁花似錦,獨具特色的開封鼓子曲,是長期流行在中州大地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礎上,由清乾隆年間興起的“八角鼓”演變而成,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明清俗曲是指明清時期產生并盛行于農村及城市的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礎上經過藝人加工的“小曲”(又稱“時尚小令”、“時曲”、“俚曲”、“清曲”等)。明清俗曲原是元明散曲的—個旁支,最初它在各地的村坊市鎮流行,后來進入城市。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改造,在藝術上進一步成熟。由于這些小曲詞情雅麗,曲韻動人,深受城鄉人民的喜愛。明人卓珂月曾給小曲以高度評價:“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讓元,庶幾[吳歌]、[掛枝兒]、[羅江怨]之類為我明一絕耳。”
  
    明代開封唱小曲之風尤盛。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時尚小令》載:元人小令行于燕、趙后,侵淫日盛。自宣、正至化、治后,中原又行[瑣南枝]、[傍妝臺]、[山坡羊]之屬。李崆峒先生初自慶陽徙居汴梁,聞之,以為可繼《國風》之后。……自此之后,又有[耍孩兒)、[駐云飛]、[醉太平]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銀絞絲]之屬……。比年以來,又有[打棗桿]、[桂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濺,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肺其譜不知從何而來一一真可駭嘆!”
  
    明清俗曲最初是以單曲清唱的方式演唱的。藝人手執拍板擊節而歌,另有人用琵琶、三弦、箏等弦索樂器伴奏,故小曲也被稱做“弦索”。大約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時期,各地的小曲開始向說唱音樂過渡,形成各種“牌子曲”形式的新曲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京的“八角鼓”。
  
    “八角鼓”是在“岔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岔曲原是清代八旗軍隊中流傳的一種藝術歌曲,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稱贊和喜愛,岔曲在旗人中迅速傳播開來。因伴奏樂器是八角鼓,人們就把岔曲稱做“八角鼓”。又因只唱岔曲太單調,以后又把岔曲分拆成首、尾兩截,中間插入各種民間流行的小曲,用以說唱故事,從而形成了一種曲藝形式,仍名“八角鼓”。嘉慶,道光以后,大批旗籍士兵被派駐各地,由于各地旗籍官吏的愛好,“八角鼓”便流傳各地。清代的開封是省府所在地,市內居住著大量的旗人并擁有特定的集中居住區——里城,因此,“八角鼓”在開封更為流行。開封鼓子曲正是在明清以來長期流傳的“汴梁小曲”的基礎上,受“八角鼓”說唱形式的影響,并吸收了“八角鼓”中的岔曲等音樂成分而逐步發展而成的。
  
    開封鼓子曲,藝人稱之為“鼓詞曲”,原為“八角鼓詞曲”之意。四十年代,河大教授張長弓首先在文字記載中使用“鼓子曲”之名,以后便約定俗成,沿用至今。
  
    開封鼓子曲主要有“小岔”和“大曲子”兩類。“小岔”即是岔曲。最短的岔曲叫“干岔”,唱詞共七句,有固定的詞格和曲調,曲詞文雅,唱腔平穩,舒緩,內容常為“風,花、雪、月”之類的應景之作,多出自清代文人之手。岔曲中常夾入若干“垛子句“等以擴展篇幅,用來表現較簡單的故事情節。開封鼓子曲中的岔曲,無論是曲調還是演唱風格都帶有“京腔音韻”的色彩,據鼓子曲藝人介紹,早期的岔曲在演唱時,中間的“夾白”用的是北京語音,以后逐漸改用開封方言。不少唱詞是“以樹葉為題”而開篇的,如:“雅韻兒悠,樹葉兒稠”.(《狗咬狗》)、“雅韻兒咿,樹葉兒稀”(《王婆罵雞》)等。可見開封鼓子曲中的岔曲至今仍保留著岔曲的原始特征。
  
    “大曲子”即所謂“鼓子套曲”。它是把岔曲分成首、尾兩部分,分別叫[鼓頭]和[鼓尾],中間插入各種曲牌(即小曲)組合而成。開封鼓子曲現存唱腔曲牌近四十個,其中除[鼓頭]、[鼓尾],[陰陽句]、[中把垛]、[上把垛]均來自于岔曲外,其余多為明清以來在開封長期流傳的俗曲小調。在這些曲牌中,“大牌子”有[馬頭調]與[滿江紅],其余多為“小牌子”。
  
    “小牌子”有:[坡兒下]、[滿舟]、[雙疊翠]、[詩篇]、[軟詩篇]、[軟書],[漢江],[銀紐絲]、[太平年]、[茨兒山],[鳳陽歌]、[打棗桿]、[羅江怨]、[剪剪花],[蓮花落]、[石榴花],[上小樓]、[夜落金錢]、[疊羅]、[下流]、[柳枝詞]、[玉娥郎]、[上河調]、[下河凋]、[怯下河]、[寄生草]、[孝順歌]、[倒推船]、[秋千韻]、[中州韻]、[倒提簾]、[合缽調]等。其中[陰陽句]、[漢江]、[茨兒山]、[軟書]等曲牌的唱詞為上下對仗句,可反復演唱,其他曲牌的唱詞多為長短句結構,有較固定的詞格。曲調一般都較定型,較少變化,同一曲牌在不同唱詞中稍有變形外,基本曲調是不變的。正因為如此,開封鼓子曲的唱腔曲牌目前仍較多地保留著明清俗曲的原始面貌。
  
    曲牌的連接方式除首尾必為[鼓頭]、[鼓尾]外,唱腔中曲牌的多少及連接順序均由具體劇目所規定,一般不更換曲牌或另創新腔。
  
    有些曲牌在唱腔常成雙成對地出現,如[鼓頭]接[陰陽句]或[坡兒下];[上把垛]或[中把垛]接[鼓尾];[石榴花]接[上小樓];[打棗竿]接[羅江怨]等。
  
    開封鼓子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中鼓三弦,其他伴奏樂器多為打擊樂器,如八角鼓、手板、小鈸(單只,用筷子敲擊)、小碟(單只,用筷子敲擊)等。伴奏形式分“自彈自唱”和“樂隊伴奏”兩種。在演唱中,演唱者用手板或八角鼓擊節,三弦以“插花填空”的方法隨腔伴奏,遇到特定的曲牌,伴奏者還要承擔“幫腔”的任務,以烘托氣氛。
  
    開封鼓子曲除在唱[鼓頭]及[滿江紅]前有一個定型的大過門外,再無專用的器樂曲脾(即所謂“板頭曲”)。其他各唱腔曲牌多無起腔過門,曲牌之間往往不用過門而直接連續演唱。
  
    開封鼓子曲目前尚能完整演唱的曲目有二十多個,經常演唱的曲目有:《羅成算卦》、《羅成托夢》、《韓湘子渡林英》、《醉歸》、《于二姐趕會》、《祭塔》、《赴舟》等。這些曲目大多由一人主唱到底,也有二人及多人分角演唱的,如《王婆罵雞》。有的唱腔曲牌如[茨兒山]、[蓮花落]、[太平年]等則為一人主唱,眾人幫腔。
  
    開封鼓子曲的唱腔一般較為平穩、委婉、細膩,裝飾音的使用很普遍,帶有濃厚的城市小調風格。演唱者多為小商販、小手工業者及其他勞動人民。他們經常在茶余飯后聚集在街頭或小茶館內,自唱自樂,從不向聽眾收費。五十年代,開封鼓子曲藝人曾參加了河南省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演唱了傳統劇目《醉打山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已有不少鼓子曲藝人相繼去世,僅剩三、五人,最年輕的也已年近六十。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都網(2012-12-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