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洋片”,老北京的玩意。一個箱子、幾幅畫片、一面扁鼓、一副小鈸,家伙式兒雖不多,既唱又演的本事卻能讓觀眾見景又“聽”景。
小窗口呈現老天橋
“拉洋片”是京城舊時的俗名,也叫“西洋景”、“拉大畫”和“拉大片”。它生在天橋,祖師爺是老天橋八大怪之一——“大金牙”焦金池。焦金池靠撂地表演拉大片在“酒旗戲鼓”的天橋立住了腳。起初,拉大片的道具十分簡單,箱子用青皮席子圍起,上面掏幾個圓孔,里面放幾張畫片;焦金池登在凳子上用長棍指點解說,用鑼鼓伴奏,看完一張換一張。起初的畫片比較簡陋,或為山水,或為人物,或為亭臺樓閣,又稱“西湖美景八大片”。觀眾們趴在席子上,由圓孔向里觀看,看得是清清楚楚,聽得是真真切切。要論故事內容,題材有的是歷史傳奇,有的是社會現實,針砭時弊、通俗易懂。那時只要說起“大金牙”,天橋無人不曉。
“大金牙”最得意的徒弟“小金牙”羅沛林,被稱為天橋“小八大怪”之一。他們經常在一起演出,師徒倆經常把現代的時事信口編成即景即情的詞和淺白清明的唱段,打著鑼鼓,作出種種滑稽動作,吸引過往人。
洋片重拉歸功一人
時過境遷,老天橋“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回家”的鼎盛光景已經隨歷史逝去,而拉洋片也一度在京城消失了將近30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北京恢復了廟會,拉洋片才得以重現。這一切還得歸功于一個人:畢福祥。
畢福祥因為從小在天橋學藝,對拉洋片記憶很深,在廟會恢復以后,他按照自己的記憶重新制作了拉洋片的唱段和道具,使得這門兒差一點失傳的手藝保留了下來。
近年來,宣武區政府一直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搶救、保護工作。在區文化委的支持和幫助下,“拉洋片”成功申報了宣武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確定由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來傳承這門藝術,繼而形成了“拉洋片”第一代焦金池、第二代羅沛林、第三代王憲臣、第四代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的傳承關系。
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不僅僅是老天橋摔跤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天橋中幡的繼承者,而且也是“拉洋片”這門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藝術的衣缽傳人。記者了解到,為方便演出,團長付文剛創造性地將拉洋片的箱子改造成了適合攜帶的、能夠隨意拆裝的分體式箱體;為了吸引觀眾,付文剛和學員們把現代故事糅進畫片制作,并創作了“說唱宣南”、“老天橋民間百戲”等新情節。透過一個個小窗口,老天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人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