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蹺秧歌是流傳于新鄉市各地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因演員所踩的蹺只有5-7寸、所演唱的曲調為民間秧歌戲而得名,分為大場寸蹺秧歌(也稱過街秧歌)、小場寸蹺秧歌、秧歌戲、寸蹺花鼓秧歌等。小場寸蹺秧歌又有“跑旱船”、“三把扇”、“傘頭秧歌”等。演出形式多樣,可大場走、小場轉,還可在舞臺上表演。所用道具有折扇、馬鞭、汗巾、羽毛扇,伴奏樂器為四弦(四胡)、臥笛(曲笛)、二胡、手托小洋琴、板鼓、堂鼓、鑼釵等。
表演要求扭、逗、俏、美、哏。民間有:“抬腿先把腰來扭,邁步如在泥中走,順勢蹣跚作姿態,動靜恰似風擺柳”之說。
寸蹺秧歌唱腔優美動聽,有九腔十八調,多用趁字和哼腔,如“秦雪梅上墳”中“白綾衫”三個字,就用“里”、“那個”、“呀嘿”等趁字十二個之多。其唱詞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易于普及。
寸蹺秧歌的產生和發展同中國古代婦女纏足、社火演變有密切關系,是中的真實寫照,是研究新鄉市民風民俗的歷史活化石。對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加強了國家間、地區間的文化交流,都有推動作用。
隨著農耕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的消失,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審美觀發生了極大改變,再加上強勢文化的沖擊,寸蹺秧歌這種民間文藝形式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加上城市和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變遷,老一代寸蹺藝人相繼故去,后繼乏人已成事實,寸蹺秧歌在民間傳承有相當難度。
中共新鄉市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