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二夾弦 滑縣唯一的劇團還在支撐
2014/8/4 10:31: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2008年6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滑縣申報的民間戲劇二夾弦名列其中。這一如今已少有人知曉的劇種半個多世紀前幾乎風靡整個華北,它到底具有何等魅力?前不久,筆者專程赴滑縣二夾弦的發(fā)祥地——萬古鎮(zhèn)樵邱村,對這一歷經百年滄桑的稀有劇種進行探訪。
滑縣二夾弦劇團團長俎書現談起二夾弦的歷史,真有說不完的心里話。據《滑縣縣志》、《滑縣戲曲志》等史書記載,二夾弦的誕生和山東鄆城的一位秀才有關。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鄆城王樓一帶有一位秀才飽讀經書,卻屢次名落孫山,一家全靠妻子紡花織布換取錢糧。這名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埋怨自己一個大男人卻不能讓一家老小安居樂業(yè)。一次,他聽到紡花車的吱吱聲,不由得隨著紡線的節(jié)奏輕輕哼了起來,久而久之,小兩口在紡織的時候養(yǎng)成了哼唱的習慣,音調也相對固定了下來。隨后,秀才便約好友自制了幾件樂器并自編曲目,遇農閑或旱澇之年便外出演唱謀生。天長地久,他的這些小調竟然在山東各地廣泛流傳,頗受群眾的喜愛,還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據有關文獻記載,公元1897年,滑縣萬古鎮(zhèn)樵邱村青年俎興太師從逃難至此的山東花鼓丁香藝人馬振海、吳保德等人,將花鼓丁香首次引進滑縣,并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劇種之長,創(chuàng)新獨特的板式和曲牌,并自制多種演奏樂器,最終使花鼓丁香衍變成一門新的劇種。1899年三月初三,“二夾弦”正式亮相于樵邱古廟會,且大獲成功,從那時起,二夾弦開始廣泛流傳于滑縣。其后,這一新興劇種在河南、山東得到迅速發(fā)展。
二夾弦經師徒口口相傳,至今已有八代。它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它在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吸收了眾家之長,形成了二夾弦獨有的魅力。比如二夾弦的主奏樂器——四股弦就極為特殊,它形如二胡弦筒卻又明顯偏小,弦桿上有4根弦軸連接4根琴弦,弦弓上的兩股馬尾分別夾在兩根弦之中,故稱“二夾弦”。因為二夾弦發(fā)出的是雙音復合,不僅比二胡單音器樂發(fā)音顯得響亮,音色也更加柔美細膩,演奏的效果也更加復雜婉轉,加上獨特的唱腔,可以產生神奇的渲染和抒情效果。
二夾弦的腔調結構一般采用板腔體,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30余個曲牌,從而形成了一個豐富的唱腔音樂體系。同時,其唱腔并不拘泥于一式,它總是以劇情來引導唱腔,又以唱腔來配合劇情,讓觀眾充分領略其獨特的魅力。百余年來,藝人們?yōu)槎䦅A弦留下了200多部劇目,最著名的當屬《梁山伯與祝英臺》、《劉秀訪將》、《雷寶童投親》、《站花墻》、《花園對詩》等。
“文革”的時候,作為“四舊”,二夾弦劇團被迫解散。到了上世紀80年代,部分二夾弦老藝人為挽救這一劇種,又在樵邱村重新組織人員開始表演二夾弦,這一稀有劇種得到了一定恢復。但是隨著這些老藝人相繼謝世和后繼乏人等因素的影響,二夾弦的處境令人擔憂。2004年,在俎興太后人俎書現、俎朝善等人的大力倡導下,樵邱村十幾個二夾弦愛好者自籌資金,將所有能找到的二夾弦演員聚到一起,成立了一個民間二夾弦劇團,并開始到附近村鎮(zhèn)演出,這也是目前滑縣唯一一個演出二夾弦的團體。“到哪兒唱都很紅火,群眾也愛聽,但就是收不來錢,演一場戲凈往里貼錢,到現在我已墊了3萬塊錢,真快撐不住了。”俎書現如是說。
當談及劇團目前的狀況時,俎團長很是無奈。大多數演員的心靜不下來,因為他們還要操持田地;青少年很少有人愿意學唱二夾弦,一部分學成的演員也迫于生活不得不放棄表演,轉而去外地打工。由于入不敷出,除了現有演員無法傾力投入二夾弦的表演外,用了多年的道具、服裝等也一直沒能更換,這使演出的質量也大打折扣。
二夾弦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啻是個天大的喜訊,俎書現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國家要是能支持一部分錢,二夾弦重振江湖大有希望。我首先要辦一個二夾弦學校,培養(yǎng)下一代,把二夾弦這一劇種傳承下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