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之豫東墜子
2014/8/11 18:19: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河南墜子】是民間曲藝曲種之一,起源于河南,流行于河南、安徽、山東等地。是因其主要伴奏樂器使用“墜子弦兒(墜胡、墜琴)”而得名。簡稱“墜子”。
一、 源起
關與這種曲藝形的淵源、流變很少有文字記載。自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起,曾引起一些學者、專家的觀注,并進行了調研和考查。然究于源起,說法不一。
一說河南墜子起源于“灘簧(我國民間曲藝的一種,清中葉形成于江浙一帶)”,是因唱腔有灘簧的成份;一說是1900年前后,源于“鶯歌柳”與“道情”的結合。還有一說是脫胎于“三弦書”,后于“道情”的結合。
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對河南墜子的歷史與淵源的探討,目前普遍認可的,較為符合事實發展的一種說法則是:河南墜子先是由流行在河南、皖北兩地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在曲調、樂器等多方借鑒、相互吸收形成的一種曲藝形式。至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二、藝術特色
河南墜子的音樂屬于板式變化體,以吟、誦的平腔為基礎,唱念均以河南方言為語言母體,以中州音均為基準,兼用少量徽白。唱詞中,根據不同句式的攤破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韻、巧十字、拙十字、寒韻、滾口等唱法,借以豐富節奏和旋律上的變化,表現不同感情。其表演形式以單人說唱為主,演唱者左手持檀木、棗木制簡板,合以墜琴邊打邊唱,或腳踩木梆,自拉自唱。約1905年以后,墜子女藝人的出現,打破了單人單唱的形式,出現了新穎的捧口,即二人對唱的形式,后經逐漸發展,相繼出現了三人形式的群口墜子和明確角色分配的舞臺墜劇形式。
河南墜子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衍變后,一直在民間流行,已成為河南曲藝之首。唱腔或古樸蒼勁、或清新優雅,曲調、旋律優美、動聽,富有強烈、濃郁的鄉土氣息。既貼近了生活,又易學易唱,甚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三、腔腔流派
河南墜子在河南各地廣泛流傳以后,受地域語言、風土人情等人文環境的影響,便有了聲腔流派的分化。清代末年,在老藝人中已有了“上路墜子了”和“下路墜子”之說。
據藝人相傳,最初的上路墜子主要是指在河南境內的潁河、沙河上游地區的墜子。下路墜子則主要是指處潁、沙河下游潁、亳二州的墜子。后來,在河南境內,又出現了東、西路墜子之說。西路主要是指隴海鐵路開封、以南部分,黃河以南,京廣鐵路以西以東地帶,其中還包括開封、鄭州、許昌、漯河的所謂中路墜子在內。所以,這一路就有三個稱謂,即:上路、中路和西路墜子。東路主要是指豫東南的商丘、周口等地的墜子。因豫東受皖北墜子影響很大,兩地語言又較接近,于是,東路墜子又包括潁、亳二州境內的墜子。
在藝術特色方面,西路墜子最初多由三弦書(包括鶯歌柳、儀封三弦)藝人演唱,腳梆擊節為其主要標志,在道情、大鼓書藝人加入演唱的同時,還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調、曲劇等劇種的聲腔,逐漸形成了“字清板穩”“硬弓大調”、高亢明朗、節奏鮮明的藝術特色。東路墜子則多是由道情藝人改唱墜子后,吸收了琴書、絲弦等姊妹藝術的聲腔,只用簡板,不用腳梆,其唱腔更加靈活、自如,因而形成了柔美、細膩、善于抒情的藝術特色。正是由于東路墜子多是道情藝人出身,原本道情書的中、長篇大書,隨之也帶進了墜子曲藝當中。如《響馬傳》、《貍貓喚太子》、《五虎平西》、《回龍傳》等。所以,藝人們常說:東路書、西路段。善于演小段兒的西路墜子藝人,其演唱內容多是由三弦書、鶯歌柳的短而精的小段子曲目引來,如《藍橋會》、《三打四勸》、《金錢記》等曲目。
東、西兩路墜子雖有一平、一曲、一更一軟、曲目上的一長一短之特色,但其唱腔板式和伴奏樂器基本相同,又無其它的嚴格限制于禁忌,因而,在后來的發展中,經常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曲目上相互吸收的良性融合狀況。
長期以來,河南墜子從道情、三弦書、三東大鼓、枊琴書等曲種移植,繼承了大量優秀劇目,后經創編、演繹和加工,積累了一些獨具特色書目,包括中、長、短篇書目200余種。保存了相當多的,流傳悠久的藝術精品,如《偷石榴》、《回龍傳》《梁祝下山》《前唐傳》等。“五四運動”以后,及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都編唱了不少具有進步思想和鼓舞群眾斗爭意志的作品。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整理傳統優秀曲藝節目、編寫反映現實生活的新作、改革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四、豫東墜子
1、形成
河南墜子什么時候傳到商丘,河南曲藝史上沒有記載。從諸多曲藝藝人的口中總結的情況看,大概在清光緒年間傳到我市。
據《永城•曲藝志》記載,河南墜子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永城喬破樓村人喬茂先傳入永城縣城內。先在永城縣城西部地區活動。據喬茂先的女兒喬德俠說,她父親初演唱時,自己踩打腳梆,自拉自唱。后來發展為一拉一唱,即伴奏者踩打腳梆拉弦,演唱者執簡板、敲書鼓,邊打邊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永城龍崗魏莊的呂岳山(藝名立山)懷抱著鼓,手持簡板,墜子伴奏演唱,稱為鼓墜。
據虞城縣老藝人張志清和胡德勝介紹,虞城縣鄭集金胡莊的藝人胡明善,約出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七八歲時學唱道情,二十五六歲學唱鼓墜。1904年出生的虞城縣墜子老藝人邢湘云說:“我十幾歲時,聽了鹿邑縣劉老亭的墜子書后,才下決心由道情學唱墜子的。”
1879年出生的民權縣藝人李明貴,1910年前后常在開封相國寺演唱道情,他看到墜子很受歡迎,就學唱墜子,后在睢縣、民權、杞縣一帶很有名氣。
睢縣的馬至川1864年跟鹿邑縣的景明生學唱墜子。在我市的農村,至今,還有把墜子稱為道情的。
以上這些情況可以說明,墜子傳入我市的大概時間及墜子是由道情演變而來的這一發展過程。
早期的東路墜子多由男藝人演唱,如劉中堂(商丘墜子武狀元劉世紅之父),張志坤(商丘墜子文狀元張大貴之父),都是在豫東享有盛名的墜子藝人。劉中堂師承安徽亳縣道情藝人李同敬,張志坤師承虞城縣道情藝人胡明善。
上世紀30年代以后,商丘涌現了張大貴、劉世紅、王玉蘭、王玉鳳等一批墜子藝人。加之出身于安徽亳縣曲藝世家的墜子女藝人邢玉霞、呂明琴以及師承安徽著名曲藝藝人高連元的尤桂琴、戚桂芝等,紛紛聚集商丘,在商丘風土民情的影響下,他們通過交流切磋,兼收地方戲曲和兄弟曲種之長,對墜子唱腔進行了不斷的加工和豐富,使東路墜子的風格特色更加鮮明。東路墜子男藝人的唱腔粗獷渾厚,鏗鏘詼諧,邊說邊唱,鄉土氣息非常濃厚。
女藝人的唱腔則有“文派”和“武派”兩種不同的唱法。“文派”唱腔音色柔美,長于抒情,以張大貴為代表。1963年張大貴參加在鄭州舉辦的全國河南墜子座談會,演唱《寶玉探病》,被時任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的陶鈍稱為“豫東流派的代表人物”,人稱“文狀元”。“武派”唱腔俏麗乖巧,長于激情,以劉世紅為代表。她在演唱中,常常使用趕板奪詞的技巧,熱鬧處起伏跌宕,悲哀處蕩氣回腸,唱到極處突然甩出一聲高腔,直如火車鳴笛,因此,聽眾送給她一個“綠鋼皮”的綽號(豫東人稱綠色客車為“綠鋼皮”),又號稱“武狀元”。東路墜子“文狀元”張大貴、“武狀元”劉世紅,加上唱得好、長得俏的王玉蘭、王玉鳳兩姐妹,被人稱為“四大名旦”。
河南墜子經歷數代藝人傳承,不但積累了豐富的藝術語匯,同時還保留了曲藝墜子的幽默、風趣,濃郁的鄉土氣息,長于抒情、敘事,語言通俗而又有文采的特點,成為獨具一格的戲曲劇種。然曾經創造輝煌的東路墜子,如今也面臨傳承的難題。就東路墜子當下的情況而言,信息時代社會背景下,墜子藝術飽受新文化,新潮流的沖擊,其生存已經處于令人堪憂的境地。東路墜子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政府、藝人、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梨園網(201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