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呂村集村:戰鼓聲聲響四方

2014/7/31 15:13:49 點擊數: 【字體:

呂村集村:戰鼓聲聲響四方
 
呂村集村:戰鼓聲聲響四方
 
    咚咚鏘、咚咚鏘……近日,在“中原古韻——首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首場演出中,人們又一次從鏗鏘的鑼鼓聲中感受到了呂村戰鼓的威風,領略到了我市文化產業特色村——安陽縣呂村鎮呂村集村傳統文化的深厚韻味。
    
    話 鼓  藝人口中傳奇多
    
    4月9日上午,當記者來到呂村集村時,呂村戰鼓發起人之一——南太生正在和戰鼓舞團的小組長們商量外出表演的事。
    
    當記者問起呂村戰鼓的起源時,他告訴記者,最早的故事來源于武王伐紂。據說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領大軍一路勝仗,打到了商朝的都城。可就在此時,殷紂王突然得到了“哼”、“哈”二位神將的幫助。二位神將各懷絕技,只要“哼”、“哈”一聲,就將對手靈魂攝去。交戰中,周軍人人自危,一連數日不敢應戰。無奈之下,姜子牙只好向九天玄女求救,九天玄女暗示姜用鼓來破邪法。于是,周武王下令連夜殺牛宰馬,制作了99面大鼓,列隊出戰。“哼”、“哈”二將聞聽出戰,正要作法,姜子牙將令旗一擺,99個鼓手甩膀擊鼓,震天鼓聲把邪法壓下去了,二將慌忙逃回城中。在以后的戰爭中,周武王組建督戰隊挎鼓作戰,一舉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基業。
   
     當南太生繪聲繪色地描述完擊鼓震天將的故事后,一旁的老藝人劉希林接過話茬說:“關于戰鼓的傳說還有很多呢!”他說,公元1644年冬,闖王李自成帶領起義軍攻占北京城,一舉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但好景不長,清軍入關,義軍不得不撤到河南河北交界處的鯉魚村(現在的呂村集村)。當時,漳河正在向北改道,義軍與清軍隔河對峙。鯉魚村一帶群眾出于對義軍的愛戴,在鼓隊會首的號召下,列出126面戰鼓,鼓手們畫上臉譜,扎上靠旗,形似天兵天將,為義軍擂鼓助陣。沒想到,鼓聲過后,電閃雷鳴,天昏地暗,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滾滾洪水從西北卷來。清軍見狀一個個嚇得屁滾尿流,慌忙逃竄。
    
    “這些都有依據嗎?”記者問。南太生笑著說:“這些都是口口相傳留下來的,雖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但戰鼓在古代打仗時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他告訴記者,1935年,考古人員在殷墟發掘出一面已經破損的木腔蟒皮鼓,這證明在商代確實已經有了鼓,至于它是用于戰爭還是用于祭祀,或者另有他用,則不得而知了。
    
    聽 鼓  鏗鏘有力催人進
    
    |太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  咚|鏘鏘 采鏘|采鏘|……在呂村戰鼓舞表演中,節奏緊湊、鏗鏘有力的鼓點鼓舞士氣,催人奮進。
    
    在呂村集村村委會,記者見到了一份戰鼓舞的簡譜。南太生告訴記者,這份簡譜的初稿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為了傳承戰鼓舞,他根據老藝人駢另云所述寫成了鼓譜。經過不斷完善,現在的簡譜分為4段、6大部分,共16個鼓點,其中,咚代表鼓、大鐃、大釵、扣釵、大鑼等銅器,太代表小鑼、長號,鏘代表高音鑼,采代表小釵。
    
    說到此,南太生告訴記者,解放初期,呂村集村有12面鼓,分為3支鼓隊,戰鼓表演主要與民俗有關。每年農歷臘月初八,會首便將鼓拿出來晾曬,稱之為“亮鼓”,并集中年輕人學習打鼓。從除夕夜開始,戰鼓活動進入高潮,直到農歷正月二十四,會首將鼓收回保管。此外,戰鼓表演還用于廟會,偶爾外出參加文藝比賽。1955年,呂村戰鼓曾代表安陽參加第四屆河南省民間藝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一等獎。但從1957年開始,“大躍進”、“文革”等使這一民間文化藝術遭到沖擊,擱置了很長時間。到1969年,南太生進入呂村集村革命委員會,出于對戰鼓的偏愛,他決定把呂村戰鼓恢復起來。于是,他積極籌集資金,制作了12面鼓。此后,隨著外出表演次數和參加人數的不斷增多,戰鼓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如今,呂村戰鼓舞團共有180面小鼓、12面中鼓(鼓面直徑1.5米)、2面大鼓(鼓面直徑2米),可以組成一支500人的表演隊伍。
    
    看過戰鼓表演的人都知道,與其他鼓比起來,呂村戰鼓鼓聲震天,聽起來令人心潮澎湃。這其中有何奧妙呢?為讓記者弄個明白,南太生領著記者來到存放戰鼓舞道具的呂村集村村委會活動室。他拿起一個一頭彎彎的鼓槌說:“這就是原因所在,它形似古代戰場上武士們的戰刀,彎曲處可以增加打鼓擊觸面,聲音大大提高。”
    
    除鼓槌外,南太生還向記者展示了鑼、鐃、釵、靠旗、服裝等配合戰鼓舞表演的道具。他說,在呂村戰鼓舞表演中,尚武精神貫穿始終,整個舞蹈動作包括12種步伐、6種隊形變化和4種對擊方式。表演中,人數可多可少,六七個人可以表演整個舞蹈,也可以組成幾百人的龐大陣容,適合各種慶典活動。
    
    打 鼓  誰說女子不如男
    
    如今,呂村戰鼓享譽四方,可誰能想到,手握鼓槌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娘子軍”呢?
    
    問其原因,南太生說,20世紀70年代初,呂村戰鼓剛恢復時,擊鼓的都是村里的青壯年,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幾乎無人靠打鼓為生。到了1992年,市里舉辦第二屆殷商國際文化節,由于大會主辦方要求的參演人數較多,一時間把南太生給難住了。這可怎么辦呢?正當他一籌莫展時,他的四女兒南志紅突然從外面跑了進來,這讓他眼前一亮,想到可以動員村里的女人上臺表演。可當地有“女人不掛鼓”的風俗,誰會讓自家的女子出來拋頭露面呢?正在南太生為難之際,南志紅主動請纓,找來自己的十幾個同學和朋友參加鼓隊的排練。最終呂村戰鼓舞團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這些當時才十五六歲的女孩子成了呂村戰鼓舞團的第一批女隊員。
    
    “但問題接著又來了,這些女孩子都是‘飛鴿牌’的,沒過幾年就到了出嫁的年齡,我們付出的辛苦又都白搭了。”南太生說,“為了讓鼓手們成為‘永久牌’,我們專門定下規矩,打鼓傳兒媳不傳女兒。不過,由于戰鼓舞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村里不管男女老少,誰都能舞上那么一段。”
   
     那么,這些嫁到呂村集村的媳婦們喜不喜歡打鼓呢?今年53歲的楊先的笑著說:“咋不喜歡啊,我打鼓都有一二十年了,以前腿疼、胃疼,渾身是病,自從打鼓以來,不僅身體好了,心情也舒暢了。兒媳婦進門后,我動員她也參與了進來,現在,我們每天都一起打鼓,關系好著呢!”
    
    采訪中記者發現,如今的呂村戰鼓舞團可謂婆媳、妯娌齊上陣。在訓練場上,記者見到了王改連、牛瑞紅妯娌倆。王改連今年60歲,是戰鼓舞團第一小組組長,負責教授新學員學習打鼓。她告訴記者,她家是呂村集村的大家族,共有妯娌17個,她排行老大,自十幾年前學習打鼓后,便不斷動員弟妹們加入進來。如今,除了最小的弟妹牛瑞紅正在學習打鼓外,其他弟妹都是老鼓手了。正說著,牛瑞紅湊過來說:“嫂子們都很棒,我可不能落后了。除了參加團里組織的訓練外,有時候在家里我還敲桌子、敲鍋蓋兒練習節奏呢!”
    
    如今,呂村戰鼓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老藝人的執著和鼓手們的熱愛中,記者仿佛看到了呂村戰鼓的光明前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陽日報(2010-04-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