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小鼓大戲傳巾幗,老干新枝綻紅梅——李文生:豫西大鼓的守望者

2014/8/14 16:45:29 點擊數: 【字體:

小鼓大戲傳巾幗,老干新枝綻紅梅——李文生:豫西大鼓的守望者
 
 李文生(右)正在向袁小平傳授技藝
  
    豫西大鼓曾經紅透宛西  

    深秋的河南村被淡淡的寧靜籠罩著,空曠而久遠的田野令人心曠神怡。“正月里菠菜遍地青,二月里發出羊角蔥,三月里蒜苗往上長,四月里萵苣一撲棱,五月里黃瓜大街賣,六月里瓠子彎成弓……”剛進村子,記者就聽到,李文生正在繪聲繪色地說唱著大鼓書的書帽子,他那蒼涼沙啞而又極富磁性的聲音,在清脆悅耳的鋼板、咚咚作響的大鼓伴奏下,讓人聽得如癡如醉。
  
    今年76歲的李文生是內鄉縣大橋鄉河南村人,是說唱藝術豫西大鼓的最后守望者。豫西大鼓是誕生在南陽本土的民間藝術,起源于唐代,興盛于明清,本是農民在田間歇息時的娛樂活動,用斷掉的犁鏵相互擊打,繼而夾雜擊鼓作為伴奏,使用說唱結合的表現形式來講解故事,因此習慣被稱為說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沒有電,電視和電影還沒有覆蓋,而具備濃郁地方特色的豫西大鼓同時具備說唱和肢體表演特色,深受群眾歡迎。
  
    就是從那個時候起,12歲的李文生萌生了當說書藝人的理想。聰明伶俐的李文生深得恩師親傳,不到16歲便登臺獻藝,技驚四方,并逐漸成為名滿宛西的行家里手。李文生不僅記憶力超強,而且善于推陳出新,他從人民群眾熱愛說唱藝術方面找到靈感,譜寫新詞。李文生的唱腔設計和新詞譜寫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邀請出場的機會越來越多。焦枝鐵路復線修建過程中,他應鐵路部門邀請到建設一線,為鐵道職工獻演了一個月的時間。
  
    鼓聲漸歇人遠去  


    驀然回首,豫西大鼓的輝煌恍如昨日;直面現實,豫西大鼓的衰微日甚一日。隨著電視和電影等新興傳媒文化載體涌現,古老的地方說唱藝術終究面臨著被冷落和取代的命運,漸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文藝隊最終解散,李文生的家門漸漸呈現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局面。
  
    去年,李文生唯一的師弟病逝,舉目整個宛西大地,能夠出場演出豫西大鼓的藝人只剩下他一個人了。李文生尋找了好多孩子,想免費向人家傳授技藝,傳承這豫西大鼓,但是很多孩子都嫌太苦太累,沒有堅持下去。李文生告訴記者,想學會說書,得有天賦,博聞強記,幾百萬字的書,得一字不差的倒背如流、滾瓜爛熟,即使再聰明的孩子也得三五年時間。現在再也沒有孩子肯這樣花費精力了,畢竟依靠說書養家糊口的時代不復存在了。
  
    從此,李文生變得落寞和無奈,經常一個人在村頭的大樹下目送夕陽。他擔心這門藝術即將斷送在自己的手里,整日憂心忡忡,到處找尋心有靈犀的徒弟。
  
    老干新枝綻紅梅
  
    今年45歲的大橋鄉文化站站長袁小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諳熟中原曲藝文化的她清醒地認識到了李文生的是大鼓藝術中所蘊藏的文化價值:這種價值就是研究中原文化的最好捷徑,尤其是唱詞里邊包含的文學價值,現代的很多小說和詩歌簡直無法與之抗衡。
  
    更令袁小平著急的是隨著李文生的日漸衰老,口口相傳的那些書帽子已經在李文生的記憶里逐漸消失,這些書帽子是說書前在等人到齊的時候墊場用的,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言語俏皮,詼諧幽默,是歷代無數藝人的心血和結晶。
  
    所幸,這種情況已經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目前,正在積極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鄉政府決定利用現代音像技術錄制李文生的說唱藝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挖掘。袁小平專門負責李文生的書帽子文字校對工作,盡快結集出版。除此之外,他們還匯集專門人才,配寫劇本,組織演員,利用場景和舞美效果搭配李文生唱腔拍攝音像作品。目前,一些段落成功錄制后開始嘗試播放,效果很好,聽著錄音機里自己寬厚洪亮的嗓音,李文生頗為“得意”,他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把最好的藝術流傳下來。
  
    “生為大鼓人,死為大鼓魂”。當記者問起李文生當下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把大鼓書傳下去,不是為錢,只是為了心中對大鼓書執著堅定的愛。
  
    當記者采訪結束,離開李文生家的時候,大鼓聲再次響起,唱腔回蕩在整個山鄉:這本書本叫七女傳,十天半月說不完,我打打戰鼓停停板,明天接著明天接著往下演……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晚報(2013-01-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