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現在已經進入了河南18個地級市和10個縣級市。圖為該公司開發的鄭州森林半島項目。資料圖片
人物名片
■人物名片
胡葆森建業集團董事長,1955年6月出生于河南濮陽縣,1992年創建河南建業,2008年建業上市成功。與王石、馮侖一起,并稱“地產三君子”。
從1992年河南建業集團成立至今,已近20年。
近20年的時間中,胡葆森和建業地產的聲名早已沖出河南,但胡葆森和建業地產始終扎根河南,一步不曾遠離。未來,胡葆森仍將在河南把握機遇,將建業的省域化發展戰略推向縱深。
今年中秋前夕,記者在位于鄭州的建業總部,與胡葆森對話他和建業的堅守與專注
堅守扎根河南、專注地產近20載
在記者采訪的當天一早,應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之請,胡葆森以古樸凝重的隸書題下“史中尋道”四個字準備相贈。原來,崔永元已在胡葆森辦公室錄制了幾天的《口述歷史》。
相對于現在到處都是浮躁的人、浮躁的事兒,胡葆森稱贊崔永元“事兒做得不錯,有追求”.而在同樣的背景下,胡葆森近20年堅守河南,也是找到了一條自己的企業之道,那就是扎根河南、專注地產。
河南建業1992年在鄭州成立,1999年制定了省域化發展戰略,2002年以進入河南濮陽為標志正式啟動這一戰略,目前進入了河南18個地級市和10個縣級市。
國內地產界素有“南有王石、北有馮侖、中有胡葆森”的說法,相對于王石和馮侖兩位老友和其任職的企業--萬科全國布局、坐穩房地產業頭把交椅,萬通從住宅向持有投資物業轉型、業務甚至到了大陸以外,胡葆森和建業走了差別明顯的路,那就是省域化發展。
對此,胡葆森認為是殊途同歸,“歸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上”.而就建業的選擇來說,河南擁有上億的人口,全球人口過億的國家不過11個,如此巨大的市場可以滿足建業發展的空間,“如果潛心做20年、30年,那也是很不錯的。”
胡葆森告訴記者,建業2008年上市成功,自己在波士頓、倫敦等城市向投資者作演說,10分鐘的時間,9分50秒用來介紹河南,這是正在崛起的交通大省、工業大省、經濟大省。介紹建業則濃縮為六個字:“在河南、做地產”。
愿景:占到河南房地產10%的份額
企業要擁有自己的“井岡山”,自己的根據地,同時,企業還要擁有自己的絕活,就是核心競爭力。胡葆森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尋道,探尋一條道路,給更多的企業,更多做不成500強夢的企業一個啟示。
“我從來不做500強的夢,我連中國500強的夢都不做。”胡葆森說,中國需要世界500強企業,但更多的企業成不了世界500強。
不做500強,不等于胡葆森沒有恢宏的遠景規劃。從1992年到2002年,胡葆森用10年時間做了戰略準備;2002年正式啟動省域化戰略,截至 2008年,完成了戰略布局這個第一階段;2009年到2012年,是拓展規模的戰略攻堅階段,到明年底,實現年度竣工面積200萬平米,銷售額120 億,利稅應在25億元左右;然后再用4年的時間,到2016年,經過這一戰略縱深階段,實現占有河南市場10%的份額,一年的竣工量就要達到五六百萬平米。到那時,建業還要新進入20個縣級市,加上現在已經進入的18個地級市和10個縣級市,實現在50個城市做100個項目。
胡葆森說,民族經濟發展需要世界500強,但更需要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實現發展,成不了世界500強也并不影響企業成為偉大的企業。
情結:情系故土,找準“根據地”
近20年的企業發展,胡葆森沒有出河南半步。從1992年在香港創業成功回到河南,從2002年省域化戰略首站選擇自己的家鄉河南濮陽,包括1994年因為接受不了外省企業冠名河南足球而進軍足球,胡葆森表現出濃重的鄉土情結。
胡葆森本人并不否認這一點,并表示這受父親的影響很深。胡葆森說,父親1941年參加革命,1990年去世。在河南濮陽待了50年,默默耕耘,贏得了很多尊重。
擁有強烈鄉土情結,胡葆森1991年從正處級的職位上辭職下海,當時也對組織承諾:一旦在香港創業成功,將很快回到河南。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初炒樓花掙來上千萬的第一桶金,胡葆森還感念自己此前12年在河南國營外貿企業的工作經歷,12年積累的性格、風格和人脈等,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桶金”.
面對記者,胡葆森還特別強調,從經營企業的角度來說,鄉土情結還有另一面,就是找到企業的根據地。
此外,進軍足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胡葆森鄉土情結使然。在1994年河南足球可能面臨外省企業收購時,胡葆森說自己當時也是“不知深淺”地涉水足球。對足球,胡葆森也是非常專注,一干就是18年。
以此看來,胡葆森的感性和理性實現了有機的統一。他說自己的“道”,一個是專注河南這個根據地,一個就是在回報社會的過程中實現企業利益,類似于馮侖的“追求理想、順便賺錢。”
對話胡葆森
部分現行政策沒有體現科學發展
記者:您如何看待二三線城市限購擴大化?
胡葆森:中國600多個城市,這不過是個別城市出“猛藥”,也和當地社會生態有關。就河南來說,河南三線城市17個,即便洛陽被列入限購名單,還有16個;此外還有108個四線城市,市場依然很大。
記者:從2010年4月調控啟動,至今已經接近一年半。您如何評價目前的調控效果?
胡葆森: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經濟大國,政府調控是常態。我們也理解政府調控也會經歷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但是現在看來,一些政策沒有體現出科學發展的要求。
例如“9070”。2008年以前,為了平抑開發商蓋大房子、消耗過多資源出臺了這一政策,是對的,主導思想沒錯。但到了現在,在十二五提出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的計劃后,保障房的比例將從10%的份額增加到40%,住房供應結構將出現質的變化,商品房再實行“9070”政策,還合理嗎?再比如不允許蓋別墅,這五年少蓋了嗎?在一線城市、東部沿海城市,不蓋低密度的房子,500強高管住哪兒?這也是改善投資環境的一部分。
記者:您當年第一桶金是靠買賣樓花積累的,也是一種投資。而現在調控抑制投資性需求,甚至使不少資金反向流動到國外買房。你如何看待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需求?
胡葆森:此一時彼一時。從廣東買一箱尼龍襪子到河南去賣,30年前叫投機倒把,現在叫物流,就成了受鼓勵的事情。多買房子,10年前是支持政府鼓勵消費的政策,現在甚至和投機畫等號了。還是那句老話,讓市場的歸市場。我們能理解政府調控,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思考。
記者手記
胡葆森的君子之交
就在記者采訪胡葆森前的兩周左右,胡葆森和馮侖一道前往國外看望王石。面對記者,胡葆森也談起自己與王石、馮侖的交往,談到他們留給自己的印象。
在胡葆森眼里,比自己大四歲的王石這位“老大哥”性格堅毅、做事認真,原則問題上不妥協,愛學習,永不滿足現狀,不斷突破創新。至于比自己小四歲的馮侖,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詼諧睿智、有色段子脫口而出,胡葆森還認為其有著另外一面的君子之風:樂于助人,視自己的信用如生命。
胡葆森說,在1995年著名的“萬通六君子”分家時,馮侖在當時萬通攤子很大、手頭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待每個人都不薄;同時,也只有馮侖堅守萬通,收拾分家后萬通的一個大攤子。自己認識馮侖十幾年,直到2005年前后他才算把以前分家遺留的一件件事情擺平,馮侖的做法“像個爺們兒”。
人以群分,胡葆森與王石、馮侖都有著君子之風。建業內部人士也告訴記者,本賽季足球俱樂部解聘前教練的時候,適逢這位教練父親生病住院,胡葆森還要求俱樂部高層前去探望,并給予資助。采寫/本報記者 張旭 攝影/周曉東(原標題: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河南是我的“井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