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當代 >> 瀏覽相關信息

走近吳啟民

2014/2/19 17:22:24 點擊數(shù): 【字體:

    我第一次和啟民相遇就有一見如故之感,十多年的交往成了忘年交的摯友。從我了解的點滴事中,讓我們從不同側面看看他是如何待人處事的,看看他的博大胸懷和過人之處——傾資建苑

    和吳啟民相識,是從讀他的文章開始的。2001年春節(jié),從報紙上看到他寫的《甘棠苑記》,這篇不到千字的短文,寓意深刻,精煉流暢,吟誦數(shù)遍,深感情深意長,蕩氣回腸,作者憂國愛民之心,崇清尚廉之情,使我深受感染,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后使我聯(lián)想起20世紀50年代初期12歲時,考上全縣唯一的初級中學,學校就建在陜州 故城的召公祠內,在這里我度過了三年學習生涯。數(shù)十年來,許多往事如過眼煙云,而關于召公的傳說,卻在我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即位,年僅13歲,周召二公輔佐,分陜而治。召公治理陜邑,不辭勞苦,親自巡查民情,撫慰孤寡老人。那時,黃河經(jīng)常泛濫,氣候干旱成災,召公對所轄之地一一察看,溝溝嶺嶺,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天來到崤山一帶,紅日西沉,為了不打擾百姓,他在甘棠樹下搭起草棚,休息。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叩拜,召公一一請起,促膝而談,共議抗旱方案。召示青壯,奮力抗災,攀澗越嶺,尋找水源。召公與百姓一樣,早出晚歸,一馬當先,澆水救苗,樣樣都干,阡陌之間,無不留下他辛勤匆忙,同舟共濟,愛民如子的感人事跡。甘棠樹下成了召公議政、聽訟決獄、鼓勵農桑、撫慰百姓之所。后來,古陜大地留傳下了召公垂愛于民的千古頌歌,百姓深感其德,捐資修建了召公祠,讓人們瞻仰這位深受愛戴的政治家,使召公風范,載譽天下,甘棠遺愛,留芳百代。令人痛惜的是在兵荒馬亂的1926年,棠樹被砍,亭殿被毀。1957年,故城又屬于三門峽水庫淹沒區(qū),所剩房舍均被拆除,遺物盡遷,祠院蕩然無存。如今,吳啟民先生能把這一名勝古跡重新修建,讓我能舊地重游,故事重提,確實是人生難得的一件樂事。

    春節(jié)過后,負責甘棠苑修建的齊英志先生為征詢碑廊內容,在尚未竣工時就讓我先睹為快。正式開放后,我又攜同家人親友數(shù)次前去觀賞。新建的甘棠苑就在召公祠的舊址上,整個建筑占地8132多平方米,歷時近兩年。它與鐘鼓樓巧妙地連在一起,主要建筑有召公殿、清風亭、靜心橋、洗面池、廉風洞、詩壁、碑廊、戒石銘、遺愛閣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苑內奇石林立,竹木扶疏,粉墻青瓦,雕梁畫棟,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加上名家丹青墨寶,詩詞佳作,繪畫雕刻,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整體建筑圍繞召公“勞一身而不勞百姓,乃甘棠遺愛,召伯垂范”之主題,寓情、寓意、寓教于景點之中,突出廉潔、勤政、德政,陶鑄后人,教育來者,使人們在觀賞美景秀色的同時,陶冶情操,受到啟迪。看到這些,使我更加想見到那位甘棠苑的投資者,腦海中早已結識的“朋友”。

    時隔不久,應他相約,我又一次去到甘棠苑。當時,吳啟民先生正在甘棠樹下掩埋巨石,策劃《甘棠詩》的雕刻。他衣著樸素,經(jīng)人介紹,我們一見如故,被他熱情接到客廳,從甘棠遺愛的傳說,談到為官如何清正廉潔,從建苑初衷扯到今后設想,從家庭親人說到學校社會,成了無所不談的密友。

    啟民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的雙親,特別是母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每每提及,他總是滿含深情,眼睛發(fā)潤。他清楚地記得,孩提時,母親的衣衫內邊總是縫上一個大布兜,在地頭路邊見到一粒糧食都要揀起來,裝到布兜內邊帶回家。吃飯時桌上掉個饃花,她都要用手捻起來吃了。她對子女反復教育,人在世上要多做善事,善有善報。吃飯時,如果有討飯的上門,她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會將手中饃加上咸菜給討飯吃。對于鄉(xiāng)鄰,更是樂善好助。父母親勤勞、樸實、善良的美德深深刻在啟民腦海中。就是在他開礦致富以后,就像群眾講的發(fā)了大財,成了“腰纏萬貫”的“大款”以后,也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樸實的優(yōu)良品質,除過必要的、推辭不掉的應酬外,從不光顧酒店賓館,高檔消費可以說與他無緣。在建苑近兩年的時間里,每天中午總是一碗羊肉泡饃,而被飯館的老板譽為“喝羊湯的大款”。開苑后,他總是同工作人員一起在大伙上就餐。他是有錢舍不得花的“守財奴”嗎?不是。家鄉(xiāng)建校修路,資助困難學子,救濟貧困鄰里,興辦公益事業(yè),哪樣都積極參與,光建甘棠苑就花費1200多萬元,慷慨之舉,有目共睹。

    啟民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礦干起,現(xiàn)在已發(fā)展到有數(shù)千名工人的召威有限責任公司。十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內部管理日臻完善,除大事須他定奪外,管理技術人員會把生產(chǎn)安排得井井有條,毋須他更多地費心勞神。然而建苑時從設計到施工,事事處處時時都須他操心。大到整體構思,小到一塊石頭的放置,他總要反復琢磨,廣泛征詢意見,然后定出方案。他曾外出到十幾個省市參觀學習,拜訪名家,請來名工巧匠,精雕細刻,使甘棠苑建出自己特色,突出自己的特點。為此,比辦企業(yè)要苦得多,操勞費心得多,但他覺得有意義。

    甘棠亭臺樓閣等主體工程建成后,如何使甘棠苑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吳啟民踏遍了大半個中國,求來有朱镕基總理、溫家寶總理、華國鋒同志、李德生將軍、劉海栗先生以及全國書協(xié)主席張海、全國書協(xié)副主席鐘明善及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劉藝、陜西省書協(xié)副主席茹桂、石憲章、吳三大、河南省書協(xié)主席陳天然、江蘇省書畫院院長魏紫熙、著名作家賈平凹、電影演員唐國強、劉勁等的書畫墨寶,收集挖掘了慈禧太后、鄭板橋、于佑仁等有關的手跡。這些書畫作品成了甘棠苑的點睛之處,為這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增添了許多韻味,每幅作品都是頗費周折,來之不易。就拿苑名這三個字來說,啟民先生是三門峽市政協(xié)常委、省政協(xié)委員,曾通過政協(xié)這條渠道,敬請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題寫苑名,但李瑞環(huán)同志嚴守政治局委員不能隨意題詞之規(guī)定,征得同意,讓全國知名人士愛新覺羅·溥佐題寫后讓秘書寄來。范曾先生的書畫聞名中外,價值連城,國內外慕名求字畫者絡繹不絕,但能得到的極少。而范曾先生給啟民一個人連寫帶畫六幅作品,分文不收,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共同的心愿和信念追求緊緊把他們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金錢買不到的、比金錢不知要貴重多少的東西!

    為了搞好甘棠苑的綠化、美化,啟民和老齊四處尋訪,行程萬余里,斥資三百萬,先后從山西移來千竿秀竹,從陜西買來百余盆景,從四川移來紫薇、桂花,從靈寶、陜縣移來數(shù)百年以上的古甘棠樹。又從南陽、盧氏運來奇石,豎起猛虎初禪、恐龍悟道、金犬望月、奇獸朝圣、鱷魚嬉水等,使苑內形成十步一景的奇觀,給游人創(chuàng)造一個賞心悅目、陶冶情操的好去處。這一草一木,一石一景,無不浸透他的心血和汗水。

    2006年六月,又從南陽鎮(zhèn)平購回兩車巨石,其中三塊,輕的15噸,重的22噸,運卸之艱難不一一表述,為把它豎在棠蔭會賢后邊,同市區(qū)單位聯(lián)系,無一敢于承擔,后才西安請來幾名技工,十幾人連續(xù)干了五天,才將巨石豎起,其艱辛可略見一斑。

    2007年春,吳啟民由市到省,由省到國家,經(jīng)過反復協(xié)商,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在甘棠苑成立,他被任命為研究中心主任。同年4月25日舉行了揭牌儀式,國家、省、市領導、專家、學者及新聞媒體記者100余人出席揭牌儀式。在儀式上同時公祭召公,吳啟民代表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宣讀了《祭召公文》。當天下午,又召開了首屆“召公文化研討會”。召公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和研討會的召開,進一步提高了甘棠苑的知名度,擴大召公的影響,對廣大公務員樹立公仆意識,發(fā)揚勤政愛民、廉潔奉公的傳統(tǒng)美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召公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他通過多種渠道,搜索匯集有關甘棠、召公的資料百余萬字,至2010年整理出版《甘棠苑》和《召伯甘棠》4個專集,印刷1.5萬冊,編印數(shù)種宣傳彩頁4萬份免費向社會發(fā)放。從2007年起又在《明珠》雜志上辦起“甘棠苑”“甘棠遺愛”專欄,廣泛宣傳召公精神,擴大了影響。

    一個農民企業(yè)家,把自己用汗水和心血創(chuàng)造的財富,投入到公益事業(yè)上來,并不斷豐富苑中內容,增加文化內涵,這種精神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不理解的人說他“腦子進水了”但他無怨無悔,堅定不移干下去,求精求佳。

    看到這些驕人的成就,吳啟民并沒有因此而滿足,他又在籌劃著新的藍圖,決心打造出一座“文化金山”。他會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鑄造出更加輝煌的業(yè)績。

    奉獻愛心

    日前,又一次到甘棠苑游覽,新增不少文人名家墨寶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懸掛在遺愛閣兩側的楹聯(lián) “棠苑播慈雨,塵海寄佛心”就是其中一幅。短短兩句話寓意深刻,給人以無限遐想,也概括了吳啟民這位甘棠苑投資者建苑的初衷。慈雨,佛心是和藹、親切、仁慈、慈善、慈愛、慈祥、慈悲的意思,就是讓人們到甘棠苑游覽后,不僅欣賞優(yōu)美的景致和典雅的建筑,更重要的是讓召公親民愛民的慈善之心,像雨露一樣滋潤這世上蕓蕓眾生的心田,使其受到啟迪,陶冶情操,積德行善,奉獻愛心。
  
    據(jù)我所知,吳啟民先生就是這兩句話的忠實踐行者。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他創(chuàng)辦經(jīng)濟實體后,經(jīng)過數(shù)年頑強拼搏,苦心經(jīng)營,事業(yè)終有所成。致富以后不忘國家、集體和鄉(xiāng)親,在抗洪救災、扶貧濟困、興辦教育等公益幫扶中,先后捐資數(shù)十萬元,2006年曾提名為“河南省十大慈善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這些且不一一細說,就拿救助困難學子一項來說,成十年來,通過自己主動聯(lián)系、親朋好友介紹、主動找上門、組織分配等渠道,資助困難學生數(shù)十名,資金達數(shù)百萬元。
  
    吳啟民先生資助困難學生始于1999年,那時他通過同三門峽市一高、市一中的領導聯(lián)系了4名被大學錄取的特困生,作為聯(lián)系的扶助對象。其中有自幼父母雙亡的李艷,跟上外婆生活,不久外婆去世又由姨家撫養(yǎng)。由于姨夫下崗,姨母無業(yè),一家人生計維艱,拿出李艷的學費確實無能為力。回族姑娘馬衡,全家靠父親打零工、母親擺地攤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當馬衡捧著西北民族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時,一家人發(fā)愁的吃不下飯。還有考上鄭州輕工學院的宋普峰,父親身體偏癱,為治病家里債臺高筑,母親賣塑料袋起早貪黑,所賺無幾,家人為兒子學費發(fā)愁的抱頭痛哭。還有一位王艷艷,父親早逝,母親千辛萬苦把姐妹二人拉扯成人,手中已無積蓄,根本拿不出女兒的學費。就在他們處于絕望之際,啟民表示愿為他們解決所需要的學費,直到學業(yè)完成。
  
    吳啟民的善舉在兩個學校引起很大反響,學校想召開一個隆重的捐資助學儀式,更好的向社會宣揚一下,但被不事張揚的吳啟民謝絕了。吳啟民反而在市教委樓下一家飯店點了飯菜,邀請被資助的四位學生和家長及有關教師一起相聚。他做開場白:“人生相識,信有前緣。今天我們能夠坐在一起,這是一種緣分,值得珍惜。”接著他回憶自己飽受磨難的童年:“我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深知生活的艱辛。我原來有一個哥哥,12歲時患腦膜炎,因無錢醫(yī)治,死在醫(yī)院。母親43歲生下我,成長中眼見父母日日辛苦,時時向善,每見到可憐人,父母有啥給啥,從不吝惜,有時候寧愿讓自己餓著肚子,也從不讓求她的人失望。”講著講著他眼里閃著淚光,聽的人眼內也含著淚水。停了一會他接著說:“我用錢資助大家,開始有人還有點懷疑我有別的什么企圖。這不奇怪,因為社會上出現(xiàn)過為富不仁,道德淪喪的事。但大家更該堅信一點,還是好人多。我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用自己的血汗掙點錢,但我不愿做守財奴,我能拿出點錢為社會盡點微薄之力,幫助急需的人解決一點難處,也算是積德行善。”最后,啟民語重心長的說:“我只有一個愿望,用善舉喚起人們心中的良知和愛心,人人都奉獻出一點愛,讓社會大家庭充滿溫暖。希望你們幾個爭口氣,有出息!”說完啟民把26100元分給四個同學。四個孩子手捧現(xiàn)金深深向吳叔叔鞠躬致謝,他們像親人個個被感動得泣不成聲。
  
    2003年,靈寶市陽店鄉(xiāng)朱家窩村的李偉考上北京大學,成為這個村第一個大學生,鄉(xiāng)親都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不幸的是入學第二年父親患病,為了醫(yī)治花完了家里僅有的一點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李偉面臨輟學。時任陽店鄉(xiāng)黨委書記陳樂孝得知這個情況后,帶頭捐款,并動員鄉(xiāng)干部奉獻愛心。那年因諸多原因,鄉(xiāng)干部工資常常拖欠,捐款數(shù)額有限。此時,陳書記想起熱心公益事業(yè)的好友吳啟民,把李偉的情況向啟民做了簡單介紹,啟民聽后當即承諾,李偉學習期間的費用全部由他承擔。
  
    2007年9月的一天,甘棠苑來了三位陌生的客人,一位中年婦女引著兩位拄著拐杖的男人,聽訴說才知他們是市郊農村的一家三口。原來兒子在上大學期間患病住院腿部動手術,父親前去護理,一次外出過馬路時腿被車撞成了骨折。父子治病需要很大花銷,稍有好轉就辦了出院手續(xù),兒子已無錢再繼續(xù)完成他的學業(yè)。回家后就聽村里人講甘棠苑的吳總是個大好人,找他或許能幫你一把。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一家人找到甘棠苑。面對素不相識的一家三口,吳啟民聽了孩子母親的講述,想到能讓這一家人走出困境,只有讓孩子完成學業(yè),培養(yǎng)成才,不然這一家,就難有翻身出頭之日了。于是他答應為其解決學費~~~元,并鼓勵他們要挺起精神,戰(zhàn)勝人生中的困難。事后有人說啟民你就不怕他是騙子,這樣做圖的是什么。啟民笑著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當你見到令你難過的事情,能幫就幫,幫助別人解決難處自己也會快樂。這種事我從來就沒想過什么回報,我只相信好人會有好報。”
  
    將錢資助給貧困學生并不完結,每當寒暑假,吳啟民有時擠時間把資助的學生集合在一起,談學習,談生活,談人生,了解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臨走時啟民贈送他們書籍及學習用品。在和同學們的交談中,啟民特別叮囑,我是把你們當作親生兒女看待的,希望你們通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把自己培養(yǎng)成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模@就是對我的最好回報。
  
    2006年10月,吳啟民把一年前資助的靈寶五高的十位同學邀請到甘棠苑參觀,他親自給同學們當導游,做講解,使十位同學深受感動。回校后學生宋云龍在給吳啟民的信中這樣寫道:“感謝您為我提供了這么一次有意義的參觀學習機會,它將成為我人生中精彩且永不退色的一課。”三六班學生趙肖肖在信中寫道:“我會永遠記住甘棠苑,記住召公,記住您,做一個永遠充滿自信不向命運低頭的新生一代!”
  
    吳啟民的愛心善舉像春雨一樣,一點一滴滋潤莘莘學子的心田,使他們領悟到人間的溫暖,增加了前進的動力。吳啟民的心意得到受資助學生的領會和理解,他的精神也在孩子們心中悄悄的生根,得到了發(fā)揚光大。他們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發(fā)奮學習,品學兼優(yōu),盡其所能,回報社會。我行從同學們給吳總百余封信中摘其幾封就可窺一斑:
  
    1999年考入西北大學的張紅敏給吳啟民的信中寫道:“作為窮人的孩子,我深知苦的滋味,我會珍惜您的幫助。這一段我堅持課余在學校附近打工,雖然很苦很累,但可以使我進步堅強。請您放心,我學習不錯,在班里也挺有人緣,最近還入了黨。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也像您一樣,從一點一滴做起,回報社會,幫助窮人。”
  
    1999年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王艷艷,2002年被廈門大學錄取為公費研究生,他在給吳啟民的來信中說:“這與您的幫助和鼓勵密不可分,我向您表示感激的同時向您保證,我會再接再厲,不負您所期望的。我真希望趕快工作掙錢,來回報您和媽媽!”
  
    2005年靈寶三高學生李新華在給吳啟民的信中寫道:“您拿出巨款捐給我們這些素不相識的寒門子弟,這種博大無私的愛,使我終生難忘!我對您最好的承諾是將來也成為像您一樣無私奉獻的人,把愛心傳承下去!”
  
    得到吳啟民資助得以繼續(xù)上學的李偉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習更加刻苦,在學校入了黨并擔任團支部書記,每到假期,就到北京建筑工地上,為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子女輔導功課。他給吳啟民得信中寫到:“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賺錢,我要讓您倡導的慈善精神發(fā)揚光大!”
  
    看著這一封封的來信,吳啟民先生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他在心里說:“多么有希望的一代啊!”

    情系故土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農村面貌日新月異。地處豫西邊陲的陽店鎮(zhèn)李曲村,連年來喜事盈門:新修的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新打的機井開始澆地了,新校舍落成了,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好事一樁接一樁。村里打算在重陽節(jié)前后,請上一臺大戲,好好慶祝慶祝,再給村民鼓鼓勁,以奪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勝利。村兩委商定后,第一個就向多年來對村的發(fā)展傾注心血做出貢獻的企業(yè)家吳啟民發(fā)出邀請,讓他回來同大伙一起分享這個令人難忘的喜慶時刻。

    吳啟民出生在這個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的雙親,特別是母親,對他一生影響最大,每每提到,他總是含情脈脈,眼睛發(fā)潤。他清楚地記得,孩提時期,母親的布衫內總是縫有一個大布兜,在地頭路邊見到糧食顆粒或能食用的野菜,她都要揀起來或拔掉,裝到布兜帶回家。吃飯時桌子掉個饃渣,都要用手拈起來吃了。她反復教育子女,糟蹋糧食那是作孽!人活在世上要多做善事,善有善報。吃飯時如果遇到要飯的討上門來,她寧可自己忍饑挨餓,也要將手中的饃加上咸菜給要飯的,如有再給盛碗熱湯。對待鄉(xiāng)親鄰居,更是樂善好施。父母勤勞、樸實、節(jié)儉、善良之美德在啟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在《甘棠苑記》碑刻上寫的:“父母之慈心善舉,深銘吾心。童志初蒙,知貧知苦,向善向義,決意圖為。”在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礦致富以后,就像群眾講的,成了“腰纏萬貫”的“大款”以后,也始終保持勞動人民樸素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情系這塊生他養(yǎng)他的黃土地和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

    在啟民開始創(chuàng)辦企業(yè)時,整天忙得焦頭爛額。但對村上的事無不時刻掛在心上,不僅經(jīng)常給村兩委成員出謀劃策,還盡其所能,身體力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記得20世紀末,村小學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聽說啟民同學在縣財政局還是個頭頭,就寫了報告,想讓他走走門路,能批點修繕費。啟民聽后想到,全縣像這樣的情況恐怕不在少數(shù),僧多粥少,何必去湊這個熱鬧給老同學出難題,再說修建學校是關系到全村下一代受教育的大事,自己責無旁貸。他就給支書和主任說,修學校所用材料錢和技工工錢二分之一由我來拿,剩下村里再想辦法。啟民先后付了20多萬元,不到半年時間,整修校舍20多間,新建了大門、圍墻、運動場、花壇,并添置了部分教學儀器和辦公用品,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較為舒適的教學環(huán)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實行了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空前高漲,家家增產(chǎn),戶戶增收。但在前些年,集體經(jīng)濟卻相對薄弱,干什么事都要向村民攤派,收款成了村組干部最頭疼的事情之一。啟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對此深表同情,在村里打機井、修路等公益事業(yè)急需資金時,先后捐款了10萬余元,解決了村內燃眉之急。有一年鄉(xiāng)里分攤提成款,那年村里收成不好,再給村民要錢好些戶實在拿不出。后來啟民知道了,就不吭聲到鄉(xiāng)里把全村的款費都給繳清了。村干部知道后都說,啟民給全村人幫了一個大忙,替我們解決了一個大難題。

    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村里還有一些農戶,因為種種原因尚未脫貧,有的脫貧后又返貧,生活十分困難。對于這些困難戶,啟民幫助他們解決過多少困難誰也說不清,但人們一提啟民,都是豎起大拇指說,那可是個好小伙,大好人,大善人!但啟民想到這樣做只能是救一時之急,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報上講的這只是“輸血”,如何讓他們自己“造血”。據(jù)此,啟民除幫村里上一些種植養(yǎng)殖項目外,還在他創(chuàng)辦的公司,幫助村里困難家庭安排就業(yè)崗位,先后六十余人。通過學習鍛煉,有的掌握一種致富門路,有的學到一門專業(yè)技術,有的成為公司管理上的骨干,每人每年收入數(shù)萬元。這些家庭有了固定收入,徹底擺脫貧困,過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長期以來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農民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有所改變,但經(jīng)濟所限,變化不大。為緩解群眾“看戲難”的問題,啟民從2001年開始,每年農歷2月10~15日,為紀念老子誕辰,總要花三四萬元,請一臺地方戲,為村民公演10場戲,有時還專門請一些名角、大劇團,讓男女老少大飽眼福,過足“戲癮”。

    如今,李曲村人在兩委的領導下,經(jīng)過村民多年的奮力拼搏,已跨入全鎮(zhèn)的先進行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家鄉(xiāng)的變化使啟民從心眼里高興。“今年回村帶點什么東西,表表心意?”他想到。現(xiàn)在人們生活富裕了,更應該發(fā)揚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恰好又是重陽節(jié),反復考慮,征得村干部同意,決定給全村30位80歲以上老者每人購買一身保暖內衣,又特意從盧氏山上定購了幾十根拐杖,請人烙上“甘棠遺愛”四個大字,屆時一塊送給這些老人。

    重陽節(jié)那天,老人接到這些禮物時,非常激動,老人們熱在身上,暖在心里,連連夸獎啟民真是農民的好兒子,永不忘故土的企業(yè)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三門峽市文明辦(2012-07-20)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胡葆森:簡單,也是一種能力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