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舊時南陽民間婚俗

2013/3/19 17:03:54 點擊數: 【字體:

    一、 舊時南陽民間婚俗
   
    古代乃至民國年間,南陽民間結婚的年齡比較寬泛,人們崇尚早婚,婚齡一般是男子在16~20歲左右,女子在14~16歲左右。受封建儒教思想觀念的影響,重視多子多福,早結婚就可早生子。另外,民眾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了使家族早有傳人,早續香火,便促使了早婚現象的發生。16歲以下的早婚現象司空見慣。晚婚現象幾乎沒有。在民眾觀念中,以男子長女子一至三歲為理想,民間有所謂“男大(女)三,抱金磚,女大(男)一,哭啼啼”的說法。但是也有一些家庭,為了使媳婦過門后即能料理家務和從事農活,情愿為兒子娶一位年歲較大的妻子,女比男大十來歲的夫婦,在舊時的南陽并非鮮見。?
   
    如果親鄰友人中兩家關系比較密切,家長比較合得來,兩家主婦同時懷孕可為腹中胎兒定婚,待一定年齡時完婚,這種現象俗稱“指腹婚”。此婚俗在解放后已經絕跡。?
   
    在一些比較貧寒且兒子又多的家庭中,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常在兒子尚小時為兒子廉價收養一女孩,待男女達到婚配的年齡后便為其完婚。這種婚俗稱“童幼婚”。“童幼婚”是貧苦多子人家一種變相典賣女子的形式。女子被男家買來后,在沒成婚的這段時間內,男女之間以兄妹相稱,與未來的公婆以父女、母女相稱。外人稱之為童養媳。此婚俗在一些偏僻農村,一直延續到1949年全國解放后才消失。?
   
    舊時婚嫁,不僅講究門當戶對,而且迷信色彩極其濃厚。男女結婚宜八字相合,忌屬相相克,合八字和看屬相成為婚姻鏈條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要求郎才女貌,包辦婚姻成為定規,昔日的文君自媒之嫁法,伯虎自鬻之娶法,實是傷風敗俗。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沒有子女的人家(俗稱雙料絕戶頭)和僅有女兒沒有兒子的人家(俗稱單料絕戶頭)遭世人恥笑,本人亦覺得臉上無光,在人前直不起腰,抬不起頭。與此相對應,男到女家入贅(俗稱倒扎門)或男到他家入繼者,被看做是極不光彩的事情。男喪偶可續弦再娶,女喪夫要守寡保貞,可立貞節牌坊。若再嫁不僅遭外人非議,還會遭到娘家婆家雙方家人的責難,認為有辱門風。城鎮手工業者,出于經濟上互相幫助和交流、切磋技藝的需要,相互間多結為連理。舊時由于缺乏社會保障機制,為了對付天災人禍,貧寒之家也常以結親的形式來相互寬慰和相互支持,以同舟共濟。?

    “婚有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禮儀》)此六禮包括了從提媒到完婚的全過程。舊時南陽民間的婚嫁禮儀,沿襲六禮。不過,根據家庭條件,每道環節有繁有簡。?
納彩 納彩,就是男方若看中了某位適齡女子,便托媒人向女方提婚,若女方覺得門當戶對,同意議婚,男方則攜禮向女方求婚。?
   
    民間素有女攀高門之習俗,若女方覺得男方比較中意,遂托媒人攜繡花錢袋向男方求婚,袋內裝元寶銀元不等,此舉南陽民間俗稱“送布袋”。男方若同意女方求婚,遂托媒人帶回柬帖一幀,并告知女子男方的年庚生辰八字,由對方合算。?
   
    問名 問名,俗稱“過八字”和“換庚帖”、“換龍鳳帖”,雙方正式交換生辰八字,看有無不合、相克之處。在庚帖上,要注明雙方三代姓名、官銜、居住地。此帖由男女雙方互換后,等于草鑒了婚約。?
   
    納吉 納吉,就是男方求卜于神廟祖先,由神力決定這門親事是否妥當。男方求得吉兆后,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后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成了小送財禮,俗稱小聘。男方贈送女方財物若干,一般為首飾、衣服等,女方則答以鞋帽等物為謝。至此,雙方定婚完畢,一般情況下不能改悔,男女雙方各出具正式定婚帖一份。?
   
    納征 納征,亦稱納幣,南陽民間俗稱“丟定物”。男女雙方締結了婚約之后,擇吉日設宴,互換定聘禮。男方要送一定數量的財物給女方,女方以一定數量的財物作答,俗稱“聘禮”。聘禮多寡輕重取決于當事者家庭的經濟狀況,多則數十上百種,少則數種。?
   
    請期 請期,在南陽民間俗稱送好,即男方擇定婚期后,由媒人攜男方期書去女家協商迎娶日期。該日期系由算命先生依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而選定的黃道吉日。在舊時,民間多把結婚日期定在春秋冬三季,尤以秋冬為最多,這里一是因為秋冬農忙結束,莊稼有了收成,手頭比較寬余,資金活泛方便;二是因為南陽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婚宴所用的食物不易腐敗,容易存放;三是因為按照陰陽五行原理秋冬二季好日子多,特別是農歷臘月間,每天基本上都是好日子。臘月初八這日和臘月二十三日以后的幾日,是任何人都可選擇的好日子,是沒有任何禁忌的。擇定婚期后,男方要備辦厚禮送給女方,女方回禮以謝,并積極置備妝奩陪送。富家多陪送全副、半副或箱、桌、柜、椅四大件嫁妝,家庭經濟條件差者,則從簡操辦婚事。?

    親迎 親迎,即按男女雙方協商好的日期迎娶。這是舊婚禮的最后一道程序。由新郎在當天黃昏,親自帶領儀仗隊和花轎去女家把新娘接回來,以示鄭重其事。?
   
    以上是明媒正娶的儀程,至于童養媳婚禮和寡婦改嫁婚禮則無需按以上諸儀程進行。?
   
    童養媳多為貧苦人家所養,或原為男方奴婢。婚禮一般于黎明時分在男家舉行,不設筵,不請客,鼓樂可有可無。禮前童養媳坐于門外,抬回后舉行結拜禮,禮后即意味著婚姻締結完成。?
   
    寡婦改嫁,舊時被視為失節丑事,所以為掩人耳目多于夜間由男方用牛車接去,不行婚禮。?
明媒正娶之婚,俗稱“大娶”,婚期三天。事前用請帖請媒人、親友前往賀禧,張燈結彩,貼婚聯,奏鼓樂。迎娶時由陰陽先生擇吉時起轎,內坐壓轎童。轎前有人夾毛氈,燃爆竹,轎后有兩燈籠、兩火把、兩支三眼銃以及鳴道鑼、彩旗、嗩吶等,至女家,眾人出迎。新娘著禮服,以紅蓋頭遮面,盤座于椅子上,由眾兄弟擁抬入轎。依舊時禮俗,新娘之紅蓋頭,自于娘家蒙上入轎,在到達男方家門之前,一路上不論遇上何種情況均不得自行揭去。只有到洞房,待婚禮儀式結束后,才能由新郎動手揭去,俗稱“揭蓋頭”。轎至男家,由男家一人手持一面用火燒紅的犁鏵,用白酒澆著沿轎正轉三圈倒轉三圈,俗稱“憋性子”。此后,新郎出迎,對轎行揖,俗稱“拜轎門”。禮畢,由兩名女儐相雙手挽扶新娘出轎,行至天地桌——用紅布鋪蓋著的方桌前行拜堂禮。?
   
    拜堂禮,是南陽傳統婚俗中最隆重的禮儀。通常拜堂為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合拜成親,然后新郎新娘二人同入洞房,飲交杯酒,便成了法定夫妻。拜堂之禮,雖然起源甚早,其中亦有一些與當今世界潮流不合之因素,但不能簡單地將之歸為封建糟粕,更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味革除,它作為一種象征行為能夠流傳千古,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天地為人類生存的空間,對天地施拜,便寄寓了人類對生存的渴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求。男女成室自立,理應拜謝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既順古之禮儀,又合今之道德。夫婦交拜,更能體現傳統婚儀的內涵。在以后的漫長人生道路上,夫婦二人風雨同舟,患難與共,需要互親互愛互諒,而交拜正是這種關系的開始。此后便是宴請賓客了。?
   
    鬧房 晚上由眾人嬉戲斗趣,俗稱“鬧房”。?

    次日新郎新娘向父母、親戚長輩磕頭,受頭者當場給以金錢,金錢數多少不限。?
   
    三日后,新郎伴新娘回娘家省親,俗稱“回門”。南陽回門之俗,又稱拜門,盛行于宋代。據記載:“婿往參婦家,謂之拜門。有力能趣辦,次日即往,謂之復面拜門。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賞賀亦如女家之禮。酒散,女家具鼓吹從物,迎婿還家。”由此觀之,古禮中回門禮可在婚禮后二日、三日、七日舉行;亻T時,男方要備禮物贈送女方。回門當日,婿應于散席后返家,不得留宿女家,而新娘回去與否則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此俗沿襲千年而無改變;槎Y至此告成。?
   
    在整個婚禮中,因各家條件不同,儀程簡繁也有不同。貧苦人家,婚事多簡辦,有時雇租不起花轎,用牛車迎娶也為數不少。更加貧苦之家,因財力所限,男女雙方常互相商通,不待客,不設宴,暗中悄悄把婚事一辦即了。舊聯曰:“完成一件兒女事,了卻雙方父母心。”家無論貧富,在婚俗中,男女雙方都頗講究和順和吉祥。和,在儒家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堯典》。)帝堯對于自己部族內民眾根據親疏關系不同分別采用親和平章的統治方法,而對于當時其他部族部落和氏族,則采用協和的方法以睦鄰,這就足以說明,“和”這一哲學命題早在帝堯時期已有所實踐了。?
  
    “夫婦之道,天地之大義,風氣之本原也。”(司馬光:《家范·夫》。)先有夫婦,而后才會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會出現兄弟,所以,夫婦關系是家庭所有關系的前提。夫婦之間,應以相敬如賓為美,敬是夫婦之間的行為準則,只有堅持這一準則,夫婦二人才能和睦相處。同時,在我國傳統倫理觀念中,歷來不僅重視家庭的一體觀念而且重視家庭的和睦,俗稱“家和萬事興”,這在治家和持家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家門和順,雖饔飧不斷,亦有余歡”(朱柏廬:《治家格言》。)的傳統家訓文化十分重視家庭內外的和諧,這些屬于傳統的美德,是封建社會儒家文化的精華所在,其中有些觀點,體現著古代賢哲的非凡見識,在今天的諷勸鑒賞方面,也會體現出永久的價值,釋放出永久的魅力。?
   
    和是中華文化人文精神的精華,“天地間詩書最貴,家庭內和睦當先”。中華多元的古代文化都認為和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條件和基礎,因而也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和處理一切人事的基本原則。?
南陽的婚嫁文化充盈著濃濃的和的哲學觀念與和的倫理氛圍,就具體表現而言,便是順和、德和、人和。?
   
    順和,是指民間婚嫁中有關人的行為和心境要與生態環境處在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中,不與自然而然的生態倫理相悖,它追求心境的從容性和行為的不躁性,以順應自然而然的方式和態度去處理婚嫁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人以自然為法則而采取的“為”的形式,而不是以無為為自然,是一種“為無為”。例如,在民間婚嫁中,一些有關女體男體的崇拜現象以及對一些民俗事象的解釋方面,既有傳統文化心理中的親和意識,也有程朱理學以前的原始情愫。在程朱理學的禁錮下,人的個性泯滅,個性中鮮活的成分被扼殺。明代中期,一種批判程朱的社會思潮已經興起,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程朱理學龐大的理論體系,但到了明代后期,由于經濟政治的巨大變革,一種公開叛離程朱理學的思想已顯虎虎威氣。這些反判程朱理學的思想家擺開堂堂之陣,舉起正正之旗,公開向正統的理學宣戰,在意識形態領域動搖正統理學所盤踞的地盤,針對程朱理學對人們的壓抑,提出“沖破理學束縛,爭取個性自由”的思想。這種對理學的批判,實際上是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是知識分子苦悶情緒的發泄,是知識分子和封建社會對立情緒的外射。這種批判所表現的文化心態,正是一種和傳統倫理道德相去甚遠的離異意識。在民間婚嫁文化中,這種和理學對立的情緒表現得雖沒有像文學家那樣強烈和鮮明,但民間廣大民眾對于遠古時期人性的回憶,表現了他們對于人之天性的眷戀和對理學的否定。對人性的張揚,是一種曲折的暗中的反抗和斗爭,是一種“為無為”的斗爭方式。?
   
    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在民間婚嫁文化中順和的第二層含義是為自然無為之為。具體說來就是慈、儉、謙。慈,就是慈愛,其中強調了為人須有愛心和同情感,不可有冷漠和不偏不倚的處事態度,這是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友好和諧相處的動力之源。遠古時期的搶婚習俗的文化內涵即是對女方家庭及其女子本身的不敬,是不符合自然法則的表現。婚帖出現后,男子向女子求婚,或女子向男子求婚,柬帖用語頗具恭敬:“素所攀度”、“慈假求柬”,絲毫未見遠古荒蠻時期的粗魯行為,體現了和于自然的基本精神。人的一切皆由男女結合始,故而南陽民間婚嫁文化把它作為重彩濃抹的一筆加以強調和提示。關于家庭事務,我國傳統文化主要是要求家人勤勞持家,節儉治家,量入為出,不可超前消費,富日子當窮日子過,不可將窮日子當富日子過。耕讀傳家是南陽民間傳統家庭最崇尚的理想,是最優化的境界。在工商業極其落后和保守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居家應以節儉為本。男耕女織,勤勞致富,是歷代絕大多數家庭的信條。“傳家二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勤與儉”(呂坤:《孝睦房訓辭》。)。勤儉密不可分,勤勞才能發家,儉樸才能持家。另外,要實現順和,還要謙和不爭。這也是南陽民間婚嫁柬帖表現的重要內容。對于民間婚俗,作為婚姻被動者的女方,以和為本,力爭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有關習俗的規定。在女方所回贈男方婚帖中寫道:“天作之合,不顯其光。”“求我庶士,金玉其相?嗣骺祟悺H绔暼玷。琴瑟在御,維其有章,施于孫子,長發其祥。”在女方看來,這樁婚事,是天作之合,因此要“克明克類”,對遵守婚俗的有關條例,女方是很清楚的,絕不食言,更不推諉扯皮,執行起來一定“如珪如璋”。珪乃用作憑信的玉,上圓下方,而璋則是像珪一樣的玉。同時,“琴瑟在御,維其有章”?傊痪湓,對婚俗及其要求女子所遵守的,女方一定遵守無誤,不予爭論。其目的是“施于子孫,長發其祥”。這三種態度,體現順和的基本精神,是處理婚姻中人與生態倫理關系的最普遍價值導向。?
   
    德和。民間婚嫁文化中的德和,是指婚姻雙方在處理與自然生態倫理關系時既要生生不息又要日新其德。南陽民間婚嫁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生態環境、日月、四時、神妙的屈伸往來的高度和諧,我們從婚帖寫作中每于所定日期前冠以“謹擇”、“伏以”等詞匯,即可窺見當事人對所擇日子的慎重,以求不違天地自然而合德合時合鬼神。這種和諧有序協調是人與天地萬物的動態展現。在南陽民眾看來,人的結婚行為很容易和自然萬物產生沖突,除了當事人要協調、和諧外,最重要的是與自然萬物相互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雙方生命的生生不息,即“和實生物”。同時,僅有“和實生物”還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日新其德。天地合德的目的是為了孕育新生事物,這就是民間婚俗中某些舊俗漸漸被新俗替代的內在本質原因。?
   
    人和。在民間婚嫁禮俗中也充分蘊含著對當事人之間以及當事人與其他親朋之間和睦的渴求和希望。一方面它闡述了怎樣通過自愿地做各種婚俗所規定的事情來承擔職責,即各人在這一婚姻活動中所應公平承擔的份額和負擔,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所涉及的習俗儀規要符合儒家的倫理精神。它是一種道理和價值取向,它不僅合理地調節了人的生命生存自由和平等的權利,而且保障了每個人在人格和尊嚴上的完整。它包含著政治的、經濟的、倫理道德的豐富內容。人人互愛,兼愛博愛,是人能夠和合為婚姻的內在道德依據,是人類能夠從家庭里出去而化為社會的外部文化特征。婚姻雙方如果互相詆毀和怨憤,只能激化矛盾,產生隔膜。人與人的關系是婚姻關系網絡上的一個重要的結構因素,只有把它放在和的廣博的背景下,按照和的有關精神,才能協調好婚姻雙方以及身、家、國等之間的關系。例如,在南陽民間婚嫁習俗中,男方通過占卜選定了婚期,為了表示對女家的尊重,仍求媒人到女家,請女家決定婚期。有了這個禮讓在先,女家一般會高興地表示一切將聽命于男家。?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十分重視人和的民間婚嫁禮俗蘊含著豐富的知情意心理活動。過去,在女子出嫁前三個月,按照南陽婚俗習慣母親必須對女子進行關于婦順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有婦德方面的貞節和和順、婦言方面的應酬辭令、婦容方面的修飾打扮、婦功方面的織縫漿洗。一旦出嫁日子來臨,父母尤其母親要叮囑女兒,謹記家人教誨,到夫家勤勉從事、恪守婦道,在公婆面前要孝敬,無論公婆年輕力壯還是衰老體弱,為婦的要認真服侍和供養。新娘既成為家庭的內主,就負有和順上下的責任,因為它關系到家庭的穩定和興盛。?
   
    解放前,對舊時婚禮做了一些改進,儀程被改進成為提親、相親、定親、看日子、娶親等,少了舊時的繁文縟節,去掉跪拜之禮,實行鞠躬之禮。新娘常著旗袍,帶花冠,披彩紗,抱鮮花,這樣一套打扮作為婚嫁時的行頭,頗顯雍容大方,隨俗應時。?
   
    南陽市老城區內夜娶習俗始于明朝初年,傳說其因乃百姓為逃避明代唐王朱桱行初夜權暴虐之故。此俗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才漸趨式微。
   
    二、 解放后南陽民間婚俗
   
    解放后,男女結婚年齡前后經過兩次調整。原來為男20周歲,女18周歲,后改為男22周歲,女20周歲。后又隨著政府晚婚晚育政策的實施和男女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晚婚晚育現象漸成風氣。

    擇偶由原來重門戶、地位、身份變為重出身、知識、人品、才能。20世紀80年代以前,雖然門當戶對的婚姻習俗有了很大的改變,但在農村,出身貧下中農的青年,很好找對象。青年女子向往找一個“商品糧”戶口的對象。不論男女,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與軍人結婚則有一種光榮感和自豪感,尤其在女性看來,能嫁得一身“國防綠”將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體現出當時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敬慕之心。?
   
    改革開放以來,青年人更加看重知識、人品和才能,身高、長相、人品屈居基本條件,家庭經濟狀況和兄弟姐妹多少以及能耐大小上升為主要參考內容。有工作的青年在婚嫁理想中追求雙方都有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就自然條件而言,男的愛漂亮,更關心女友的相貌;女的愛瀟灑,則關心對方的風度氣質和身高。社會風氣的務實化使這一時期的青年男女多從人品和收入等條件方面選擇伴侶。只要兩人性格相和,情趣相投,男到女家落戶也已被多數人所接受。寡婦再嫁、老人再婚也不再是丟臉的丑事,社會各界對此給予了前所未有的理解。隨著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學歷成為青年擇偶的一項重要條件。?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一些新思想新觀念也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婚嫁方面,一些男青年認為,只要有共同語言,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不一定非要男比女強,女方若有能力,也可以超過男方。在年齡方面,過去講究男大于女,只許男大女一輪,不許女大男一歲的觀念也受到新思潮的挑戰。如果女方各方面尤其是長相和財產方面,條件較好,即使比男方大一些,男方也能夠接受。在一些女青年看來,只要條件好,年齡不能成為二人通往婚姻之途的天塹鴻溝。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的人品、能力和資產,高經濟收入階層在現階段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半個世紀來,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們的通婚半徑有了很大的擴展,各民族間的通婚現象也日益增多。經濟的發展促使了世人的婚姻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們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選擇人生伴侶基本成為現實。?
   
    婚嫁文化源遠流長,意蘊積淀豐厚。舊時,由于封建禮教的禁錮和約束,婚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多為包辦型、買賣型、近親型、轉親型、娃娃親型、童養媳型、指腹婚型等。解放后黨和政府大破封建陋習,大力提倡自由戀愛之風,但除企事業單位中的少數青年干部和積極分子能主動自由戀愛外,大部分青年男女即使自由戀愛亦不敢公開,更不敢張揚,父母包辦之婚姻依然存在。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后,自由戀愛結婚越來越成為青年男女的追求,不尊重當事人意愿純粹由父母家族包辦的婚姻受到人們理直氣壯的抵制。但時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民間青年男女對戀愛一詞仍諱莫如深,情人相見,熱情不足,冷靜有余,在極“左”思潮影響下原本是高尚的男女之情愛反被一些人視為洪水猛獸,甚至被看做小資產階級情調而遭到批判。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介紹和自由求婚的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在城鎮,求婚方式日益社會化,父母和親戚的介紹日益減少,朋友、同學、同事以及通過婚姻介紹所等的介紹已成為主要方式,還有一部分是自由選擇對象,經雙方熟人點破。戀愛方式也向開放型發展。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豐富為青年男女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機會。**、男女平等等觀念業已深入人心。?
   
    隨著社會變革和易風移俗的深入貫徹,婚嫁中的陳規陋習逐漸被淘汰和變改,在鄉村中,青年男女經人介紹,約定時間,來到介紹人或朋友家,或于集鎮餐館相親。相親時男方須給女方送見面禮。見面禮數量沒有定規,在20世紀70年代,一般是10~100元不等,20世紀80年代一般為200元左右。一般慣例,女子若接了男方的見面禮,表明女子心中同意該親事;若拒收見面禮或者即是在媒人等人的苦勸下暫時接受而后又如數返還者,則意味著此婚事不成。若男方各方面條件較好,即使不給見面禮或少給見面禮,女方也會同意這門親事。相親時,男方要設宴款待來賓,若男女雙方同意,父母贊同,需再行約定日期,女方到男方定親。是日,男方必須設宴款待,媒人與男方主人親陪。宴后,男方必須將定婚禮物經媒人手當面清點交與女方。定婚禮在城鎮多為現金和首飾,在農村一般為現金或衣服料子等。女方從媒人手中接過聘禮,婚約即意味正式達成。?
   
    若遇情況變化,民間常有退婚的習俗,原來達成的婚約可以解除。退婚若由男方提出,所付見面禮金和禮物則不得向女方索取;若由女方提出,則應退還所有大件禮品。?
   
    夫婦琴瑟和鳴、白頭偕老的理想表達。“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導致了民間婚嫁文化的地域性色彩,但從南陽民間婚嫁習俗對民眾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倫理觀念和風俗習慣等所作的生動表現,不難看出,民俗文化是構成民間婚嫁內容的主體與核心。具體而言,當它以一種思維形式出現時,它是一種民俗心理或民俗觀念;當它以某種行為方式出現時,就構成了某種信仰活動或民俗儀式;而當它表現在人們口頭的時候,在很多情況下,就成了口頭創作。例如,南陽民間婚嫁活動中關于鞋、茶、女衣、鬧房等內容,無不包含著豐富而生動的民俗文化內涵。有的立足于民間風俗,男女雙方共結秦晉之好后以此物作禮品相贈與;有的立足于民俗心理,愿二人結連理之枝,白頭偕老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民俗實際上成了民間婚嫁結構上的細胞,沒有它,即使妙筆生花,濃墨重彩,這一古樸的文化樣式也難以歷久而不衰。?
在鄉村,婚嫁柬帖以及整個婚禮儀程,“雁”是被利用得最多的一個名詞或者禮物。結婚典禮,除納征禮不用雁以外,其他五禮皆用。又如,在親迎禮儀中,新郎于當天黃昏,親自帶領男儐相與花轎去女方家中把新娘接回家。對于男儐相的邀請,依舊禮得以請柬相邀,以示鄭重其事。
   
    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新郎黃昏時前往女方家去行祭祀雁的儀式,男方家長要求相陪的人以“冠裳禮教”,惟恐兒子此行少光彩和缺禮教。南陽民間婚嫁柬帖中多用“雁禮”,實則大有俗義。?
   
    雁,古稱社雁,亦即大雁。古人認為,雁為隨陽候鳥,秋天飛向南方,春天飛向北方,順應陰陽而往來。它喜歡陽光和溫柔,懼怕寒冷和陰暗。而這種現象,與人們固有觀念中的夫為陽婦為陰說法是一致的。因此在民間婚嫁柬帖中多處使用“雁”,并在整個婚嫁儀程中用雁作禮物,就是暗喻陰陽往來妻子順從丈夫之義。因為社雁飛行,總是成行成隊,從不亂飛,以期吉祥和順、夫唱婦隨。同時,就事物表面現象而言,大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離,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則終生形只影吊不再婚配,從這個角度也反映了人們對新婚夫婦琴瑟和鳴、白頭到老的美好祝愿。這一點和封建禮教“從一而終”的倫理思想極為吻合。再者,雁追溫暖,春去秋回,守時飛行,從不失節,婚嫁柬貼中使用“社雁”一語,還有希望男女到了既定結婚時間要及時結婚,同時長幼有序,不要節外生枝,要像大雁一樣守時而行,免得當事人產生無為的悲嘆。“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班固:《白虎通義·嫁娶》篇。)?
   
     女方在回帖時,我們還能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在回帖的禮物中有男衣男鞋。這是為什么?這也是古代風俗留存的結果。因為女衣為女身的象征,男衣便為男身的象征了,人們為了婚后即生育,就有意識地運用這一方式讓雙方互換衣服鞋子,以寄托借衣感孕生育的希望。這一婚俗,隨著時代的演進和變遷,較多的人們則將其理解為岳父母對于新女婿的喜愛和嬌寵,以及對男方新聘禮的回贈。?
   
    透過南陽婚俗中嫁妝的變化,亦可看出婚姻習俗在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變的軌跡。解放初期,嫁妝多為幾床被子和幾身衣服,一箱一盆架。20世紀70年代自行車、箱子、柜子、被子是應有之物,家庭條件好的,甚至可以陪送一架收音機。80年代,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俗稱“三轉一響”是青年男女渴望的最佳嫁妝。改革開放以來,沙發、電視機、電冰箱成為青年人最理想的嫁妝。進入新世紀,送科技、別墅、轎車成為時髦。(原標題:舊時南陽民間婚俗)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互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