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淇縣鬼谷文化歷史淵源及史跡記載

2013/4/24 14:48:14 點擊數: 【字體:

    鬼谷子,姓王名禪,亦名王栩,戰國時衛國(今河南淇縣)人。作為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鼻祖,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體現其思想的傳世名作《鬼谷子》,而且培養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毛遂、衛繚等一大批出將入相的杰出人才,對推動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鬼谷子學術思想博大精深、攻守兼備,其著作《鬼谷子》一直是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之必研究的書,他闡揚的“飛鉗之術”、“內楗之道”、“釣言之謀”等謀略思想,被廣泛應用于內政、外交、戰爭乃至經貿、公關等多個領域,并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鬼谷子出生于朝歌(今河南淇縣)城南王家莊,長大后曾游學楚、越等地,后隱居淇縣云夢山,創辦庠序,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至今,王家莊仍存王禪墓,云夢山仍保存有鬼谷洞、舍身臺、鬼谷墟、鬼谷、孫臏洞、蘇秦洞、張儀洞、毛遂洞、龐涓洞、鬼谷祠等眾多的歷史遺跡和大量的石刻,云夢山大量的摩崖和碑刻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流傳著很多關于鬼谷子的故事和傳說,鬼谷子當年總結發明的一些關于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諺語和游戲,仍被當地百姓廣泛應用。為深入研究、挖掘鬼谷文化,淇縣人民政府于1994年10月與國防大學聯合舉辦了“全國首屆鬼谷子學術研討會”、于2001年4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聯合舉辦了“全國鬼谷子與縱橫家文化研討會”、于2009年9月與中國先秦史學會聯合舉辦了“中國先秦史學會鬼谷子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三次全國鬼谷子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經過實地考察,一致認定淇縣是鬼谷子學說的發祥地,云夢山是鬼谷子當年隱居辦學的場所、是鬼谷文化的核心區域。

    明嘉靖《淇縣志》載“云夢山乃鬼谷先生仙棲之處”。

    明嘉靖二十四年《淇縣志》在介紹云夢山水簾洞時稱“世傳鬼谷子隱處”。

    明《淇縣志》云:“云夢山,原名青巖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景龍觀,東南有水簾洞,洞中出泉,澄瑩可鑒”。

    又云:“水簾洞在縣西南三十里景龍觀,世傳鬼谷子修道處”。

    清順治《淇縣志》云:“青巖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崇山列嶂,邃壑清幽,宛如畫圖”。

    《河南通志》載:“青巖表仙境之勝”。

    明嘉靖四十六年云夢山玉帝廟香會記碑文中說這里鬼谷祠,“雖齊魯燕趙三晉之民,慕其威靈,躋躋蹌蹌,俯首于祠下者,日以萬計”。

    云夢山水簾洞口明代萬歷十一年竇文的摩崖題記:“鬼谷先生隱處水簾洞”。

    云夢山水簾洞口明代萬歷十一年竇文碑刻記載鬼谷子當年辦學盛況:“天開玄竅授明賢,地涌靈泉在里邊。萬古水干簾不卷,有誰讀易絕韋編”。

    三清殿旁清順治六年何士琦碑刻《云夢山游記》載:“此山螭怒虬盤,幻異萬狀,水簾一洞尤極幽玄,乃鬼谷先生隱處”。

    水簾洞口清代石刻楹聯記載當年鬼谷子和孫臏在云夢山的情景:“出水簾跨扶青牛,執拐杖駕起祥云”。

    孫臏洞口清代石刻楹聯贊頌孫臏:“道講刑名勛垂渤海,胸羅兵甲氣鎮風云”。

    民國三十一年重修毛遂洞碑記中云:“云夢山鬼谷先生隱居地也。”

    據河南省測繪局印刷的《淇縣地圖》稱:“云夢山位于縣城西南三十里,為太行山余脈,主峰海拔584米”。

    新編《淇縣志》在開篇《大事記》中記述道:“周安王年間,衛人王栩(王禪)在朝歌西南云夢山水簾洞隱居講學,培養出張儀、蘇秦、孫臏、龐涓、毛遂等軍事家、政治家。后人稱云夢山為戰國軍庠,即我國第一所古軍校”。

    《淇縣地名志》載:“云夢山,又名青巖山、云蒙山、云濛山。在縣城西南三十里。奇峰對峙,層巒疊嶂,云蒸霞蔚,泉涌澗飛,螭怒虬盤,幻異萬狀,素有‘云夢仙境’之稱。戰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谷子在這里隱居辦學…”。

    新編《淇縣志》記載:“淇縣云夢山有以鬼谷子師徒遺跡為主的景點30余處”。

    “水簾洞,在云夢盆地南山陰半山崖,系鬼谷先生隱居之所,又是聚徒講學之地。洞高10米,寬6米,進深80余米,是一天然洞穴。洞頂奇形怪狀的鐘乳石比比皆是,如珠似玉的水珠順著鐘乳滴落石上,如墜玉盤,叮咚有聲,猶如古人撫琴開箏。串串水珠恰似一幅珠簾懸于洞口。故名水簾洞。“碧水為簾山頭掛,紅桃似錦洞口開”,就是這里景色的寫照。洞之深處有一泉潭,水晶瑩甘冽,夏秋之季,泉水溢出洞外,形成一道飛瀑、直瀉映瑞池,群眾為之洗洞。水簾洞口左上方刻有“鬼谷先生隱處”;洞口右側塑有3.5米高的鬼谷子站像一軀,右手持竹簡,左手放背后,恬靜安詳,雙目俯視,栩栩如生,好像在為弟子傳術。 出山門直到五里井,這是著名的五里鬼谷,兩邊壁立萬仞,荊棘叢生,除摩崖題記外,還有天書崖、孫臏墓等。相傳谷先生經常乘坐牛車出入水簾洞。山門楹聯寫道:出水簾跨扶青牛,執拐杖駕起祥云。現在洞中留有當年的兩道車轍和牛蹄痕跡。”

    “洗塵洞即孫臏洞,在水簾洞右側,依山鑿就,開鑿于明代,面闊三間,洞口兩側矗立石雕旗桿兩根,洞內石楹二排六柱,每根上刻有楹聯和人物故事,圖像清晰,造型生動,構圖嚴謹,刻工不遜。洞門以石雕成,雖然不大倒也古樸,內奉孫臏坐像,嚴肅莊重。孫臏,戰國軍事家,齊國阿(今山東陽谷人),孫武子之孫,與龐涓同在云夢山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曾為齊威王軍師,大敗魏軍于馬陵。著有《孫臏兵法》。洞門楹聯道出了孫臏一生的功業和氣質,‘道講刑名勛垂勃海,胸羅兵甲氣鎮風云’”。

    “毛遂洞,在水簾洞正下方,是一天然洞穴,約20平方米,洞頂全由鐘乳構成,狀如云朵,千姿百態。洞前有抱殿三楹,卷棚歇山式建筑,小巧玲瓏,雕梁畫棟,外有石欄,站在這里可以俯視北山廟區。洞內奉毛遂塑像一尊。毛遂戰國人,勇武有膽略,善言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外交家,趙國平原君門下食客,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75年)秦國圍邯鄲,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薦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談判,楚王不答應救趙,此時,毛遂挺劍而上陳說利害,說服楚王同意發兵救趙。“毛遂自薦”成語由此而得。毛遂洞與北山龐涓洞,遙遙相對,相傳鬼谷先生派其在這里監視龐涓的行蹤。”

    “龐涓洞,在云夢北山半腰,高約1.5米,寬2米,進深3米。龐涓,戰國時魏國大將,與孫臏同師鬼谷學兵法。此人嫉賢妒能,編造罪狀對孫臏施以臏刑。公元前344年齊以臏為軍師,攻魏求韓,龐回師迎戰,在馬陵道中孫臏計,全軍被殲,龐涓自殺。因龐涓為人奸詐,詭計多端,鬼谷先生將其趕到這荒僻的山洞,并在洞前建一鎮妖塔,不許亂動。”

    “舍身臺,在云夢盆地東側高15米,寬約80米,懸崖絕壁,形似萬切,險峻異常。相傳當年鬼谷在此講學時,為考驗弟子的勇氣和虔誠,讓弟子從此臺跳下去,故名。舍身臺下北端,有一清澈見底的礦泉,甘洌可口,四季不竭,不管多少人食用,水位不減,呼之為仙水泉。”

    “孫龐下棋處,孫臏、龐涓下棋遺址在小峰門,這里是通向云夢山的一隘口,山勢陡峭,易守難攻。站在峰口,可北覽金牛嶺、殷紂王鹿臺,東眺古城朝歌,使人心曠神怡。峰口有塊約9平方米的青石板,上刻古棋盤一個,相傳孫、龐當年常到這里砍柴,小憩時,兩人常在此下棋,對壘斗智,棋盤東北側有一石砌小廟,曰將軍廟。”
 
    “五里鬼谷,是一道綿延五里的山谷,兩側山勢陡峭,峰巒峙立,春夏之季,灌木郁郁蔥蔥,野卉芬芳,蟬鳴蝶舞,山泉瀑布飛濺;一到秋季,山色俊俏,滿山的野菊花競相開放,一片金黃,簇簇的山榆樹,紅葉片片。谷內現有孫臏墓、一線飛瀑、魔壁、天書崖、五里井等景點。當年王禪因在此隱居,而自號鬼谷子。”

    “此外,還有面積達100平方米、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書寫的巨型摩崖石刻《鬼谷子》,映瑞門,映瑞池,鬼谷井,云夢草原,劍繡峰等景觀”。

    著名學者房立中教授在其著作《鬼谷子全書》中稱:“關于鬼谷子的遺跡,最多的當屬河南淇縣。這些遺跡都與鬼谷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且富有民間傳說”。“朝歌城南8公里,有個叫王莊的村子,傳說這是鬼谷子王禪的故里。在王莊村南1公里的黃土崗上有一大土堆,人稱王禪谷堆,即王禪墓。現墓前仍有一巨碑,上鐫‘鬼谷先師王禪之墓’。”

    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收藏的《鬼谷子》載:“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李德生將軍為淇縣云夢山題詞:“云夢鬼谷,中華瑰寶”。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為云夢山題詞:“奇書異人”。

    原國防部部長遲浩田上將為云夢山題詞:“縱橫捭闔,曠世奇人”。

    張愛萍上將為云夢山題詞:“戰國軍校”。

    國防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厚卿中將為云夢山題詞:“軍校之母,武學之師”。

    2006年6月,云夢山系列摩崖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淇縣文物旅游局在云夢山設有“云夢山系列摩崖文物保護管理處”。

    2000年10月,云夢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命名為“古代軍事思想研究基地”。

    1994年12月,云夢山被國防大學命名為“中國古代軍事教學基地”。

    2002年9月,云夢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國防教育基地”。

    其它刊載關于關于淇縣云夢山、鬼谷子的報刊雜志不計其數。(盧敏鈞)(原標題:淇縣鬼谷文化歷史淵源及史跡記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云夢山風景區 原文時間:2010-1-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