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濮之間尋根文化的四大閃光點(2)
2013/7/31 9:56: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深入打造 殷都名城大品牌
殷商王朝,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王朝,也是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的代表。商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部族,其始祖為契,子姓,為帝嚳之子。契之后,湯正式建立商王朝,自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商王朝共歷32王、500余年。商王朝后期,有“盤庚遷殷”的記載,而殷都之墟當在今河南安陽。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在安陽進行了大規模發掘,不但發現了申字形、中字形大型墓葬和大型祭祀坑為代表的王陵區;甲、乙、丙等數組建筑基址等為代表的宮殿區;還發現了手工業作坊、壕溝以及大量的青銅器,尤以重達875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為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而發掘出土的10余萬片甲骨,尤其是數量眾多的帶字甲骨卜辭為殷商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文字依據。值得注意的是,在盤庚遷殷后的273年中,商王朝并未遷都,不過《史記》等文獻記載,殷朝末代君王帝辛則以朝歌為都,或稱為離宮別館。朝歌為今淇縣,屬鶴壁市,這里有折脛河、摘心臺、紂王墓、三仁祠、紂王殿、鹿臺、酒池等相關遺存以及大量的有關殷紂王及相關名人的傳說。淇縣還保留有朝歌城、朝歌寨,傳與殷紂王關系密切。
商為子姓,由子姓分衍出的姓氏有徐、王、孫、朱、林、何、宋、蕭、鄧、丁、戴、鐘、郝、孔、湯、武、殷、商、華、牛、索、懷、莊、元、穆、施等60余個姓氏。
抓住重點 深挖衛國大資源
衛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同姓諸侯國。
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公平定以武庚為代表的殷頑勢力及三監之亂,周成王將這塊商畿內之地分封給自己的叔父、周武王之弟康叔,并以朝歌為都。康叔地位顯赫,還擔任周王朝的司寇。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修康叔之政,采百眾之諫,佐周平王伐戎,立下大功,自此衛國君王由叔、伯而稱公。衛桓公時,其弟州吁自立為君,不被人民愛戴,老臣石為民除害,立桓公弟邢為宣公。衛懿公愛鶴如命,不理朝政,舉國上下民怨沸騰。北方的狄人攻打衛國,國人執戈不前,并說:“鶴拿大夫祿,乘大夫車,讓鶴去打仗吧。”于是,衛國被迫放棄將近400年的國都朝歌,而先后遷都曹、楚丘(均在今河南滑縣境內)。在短暫的流亡與遷徙之后,衛成公六年(前629)正式定都帝丘(今濮陽),自此衛國18代、22個君王在今濮陽立國,長達388年。以帝丘為都的衛國也是衛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衛國活躍在當時的各個層面,以特殊的地位會盟天下諸侯,不過在戰國時期,由于七雄稱霸,衛國也就淪為弱小邑國,由公而降為侯、君,元君之后又遠徙野王(今河南沁陽),其子君角仍保留衛國祀號,直到秦二世時正式滅國。
衛國也是姬姓之后的重要姓氏來源地,由衛國衍生的姓氏有衛、寧、孫、戚、孔、石、康、世、凌、聶、列、鄄、常、濮、璩、元等110個姓氏。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0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