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正月迷狂城”——浚縣正月古廟會系列之三 “人往一塊兒扎錢往一塊兒花”(2)
2013/8/6 8:31: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廟”趣橫生之民藝
浚縣正月廟會上,拙樸的民間藝術品也為廟會增色添彩。浚縣民間有段順口溜:“前毛村的刀槍劍戟(木玩具),楊 屯的咕咕嘰嘰(泥咕咕),東張莊的笸籮簸箕(條編),城鎮的老虎當門立。”
這其實講了當地的四種民間工藝品,即泥咕咕、木制刀槍玩具、家用柳編笆斗籃子和布老虎。除此之外,浚縣還有銅響器、送老衣、面塑等民藝。
泥咕咕大名鼎鼎,《厚重河南》曾有專章講述,不再贅述。柳編是專門種植的柳條叢子,割下后去掉外皮,露出白色木質條子,柔軟潔白,編成的家用物件,很受歡迎。柳木制的刀槍玩具越來越少,但搟面杖和棒槌仍有市場,近幾年在廟會上偶爾還有賣紡棉花的木錠、織布梭等,過去,這可都是家常物件。
廟會上,你還能看到浚縣王莊鄉李新寨村的銅響器,主要是銅鑼大鈸大鐃,這是農村響器班的主要打擊樂器,音質粗獷高亢,純正渾圓。
浚縣廟會上,自浮丘山到碧霞宮的路邊,往往會見到一種特殊的服裝,俗稱“送老衣”。“在豫北地區其他廟會上也有這種習俗,但無論形式還是數量,都沒這里多。”民俗學家高有鵬先生講。
壽衣分男女兩種,一般女兒為母親買裙子,為父親買袍。袍即一般的長衫,制作上比較簡易,裙子的花色比較多,兩者在做工上差不多,都是用綢緞做成,在各種底色上用五彩絲線織成圖案,主要突出喜慶和福壽之意,最常見的圖案是《喜鵲登枝》、《日出東海》等,與傳統年畫相似。買回去后有些上年紀的人偶爾穿出展示展示。
無論什么人買,統統不能問“咋賣的?啥價錢?”要說“請”,任人留錢。當然賣主售價公道,不會亂抬價。“這里面包含著一種古老的生命信仰,盡管有點封建迷信色彩,但它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尊重老人的美德的弘揚。”高有鵬認為。
“廟”趣橫生之民俗
浚縣廟會上,還有很多奇特的廟會習俗。在大?山和浮丘山,人們隨時都能看到,路邊橋頭寺廟內的樹枝上,系著無數紅頭繩,還有小孩跟著游人賣紅頭繩。
上山的游人,都會買幾尺紅頭繩,扯斷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紐扣上,另一截系在路邊樹上或廟內柵欄上,意為結緣免災,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廟會的一道風景。
浚縣廟會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陽太昊陵廟會,儀式簡單隨便了很多。這兒的娃娃通常為陶瓷的藥葫蘆,一寸多高,上系一條約一米長的紅絲線。來求子的婦女要捐一些錢,多為5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為年輕男子,神情格外不嚴肅,他們一手接錢,一手將娃娃給求子者,并高喊著隨口給娃娃起的名,如山保山根鐵鎖之類,叫他們跟人回家,還念叨著要聽話。得到娃娃的婦女則小心翼翼,將紅絲線纏在前襟扣子上,一直往前走,不回頭。傳說要是回頭娃娃就會記住路溜回來。
浚縣廟會結束時一般會有幾臺大戲對唱,唱的多為浚縣人熟悉的“瓦崗戲”。與此相呼應的是夜晚由老太太組織的唱神歌,被稱為“給老奶奶暖會”,這是一種民間娛神和自娛的活動。細聽起來,會發現兩個奇怪現象,第一,老太太們聲稱是給“老奶奶”(碧霞元君,道教神)祝壽,可有些神歌是唱佛;第二,有些神歌還夾雜著上世紀浚縣一帶流傳的革命歌曲。浚縣廟會多年來一直沿襲著這種習俗。“這也正是廟會特征所在,即綜合相生的文化現象。”高有鵬認為。
唱神歌的儀式非常莊重,時間集中在夜深人靜時,三五成群的中老年婦女相約,自帶紅紗燈,一起在山坡上焚香燒紙,放一掛鞭炮后,由最年長的婦女主持,禱告一番,然后邊歌邊舞,到天亮前人才散去。因為唱神歌多集中在夜間,滿山燈火如繁星閃爍,十分壯觀。唱神歌一般要堅持三天。
神歌以小調為主,內容主要是敬神勸善。浚縣流傳的神歌有上百首,一般都比較長,音調也比較平緩,大多是豫北流傳的民間小調,地域性很強。此處只錄一段“短篇神歌”:“秋風起啊立了冬,觀音老母繡紗燈。一繡鴛鴦會戲水,二繡蝴蝶蓮花飛,三繡燕子來喝水,四繡喜鵲滿天飛,五繡鴨子嘎嘎叫,六繡蜻蜓滿天飛,七繡鸚鵡會說話,八繡蓮花往上升。誰要學會繡紗燈,念經不念都有功。南繡云來北繡風,如若忘記枉費功。”
中老年婦女的娛神除了唱神歌,還有擔經挑。她們穿上類似跳秧歌的服裝,自帶纏有黃綢的竹竿,兩頭掛著花籃和銅鈴。表演時一人領唱,其他人繞場邊跳邊舞,走的是亂花步,唱的是自編的民間小調,邊上有人敲打木魚和銅鈴伴奏,一唱就是幾個時辰。 (全文完)(記者 盛夏 圖文)(原標題:“迷狂正月迷狂城”——浚縣正月古廟會系列之三 “人往一塊兒扎錢往一塊兒花”)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