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雞成了一種遺產
2013/8/8 10:22: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走在夕陽斜照的清明上河園,在汴水旁我突然有了這等聯想。
清明上河園的斗雞場內,我看到了慘狀。
一只雞低著它高貴的腦袋,向另一只同類認輸。它若有再不認輸的舉動,就會迎來更加慘烈的結果。
其實它立時就被抱走了,剩下那位勝利者接受慶祝的掌聲。勝利者頂著一頭血腥,呆呆地站在那里,并不像勝利的拳王一般環繞一周,顯出某種自豪和謙遜。它的勝利的艱難頂在滴血的冠子上,而剛才的失敗者更是鮮血淋漓。
雞們或許不明白為什么要如此爭斗,是為了一口美食?還是一個美女?而非要拼得你死我活?可是,不拼得你死我活人會愿意嗎?雞想到這里也就只好想通,交一只血腦袋出去,換回一場慨嘆和憐惜。不過,雞的主人還是會心疼的,我曾經見過主人抱著斗敗的雞,用嘴心疼地親著還在滴血的頭和脖子,那血沾的嘴邊都是。
在清明上河園里看到的這場斗雞,同千年前的北宋沒有什么兩樣。雞的祖宗和人的先輩差不多也是這么個樣子,這么個陣勢,只不過哪一個專場中,會有皇帝老兒及其后宮佳麗也未可知。那喊聲和笑聲里聽不出什么不同。
人到了清閑無事的時候,總是會想出一些事情來的,比如讓兩頭牛、兩頭豬、兩只狗相斗,讓兩條蟲、兩只蛐蛐相搏,再不然拿兩根草分個勝負。反正人不能閑,一閑就閑出事來。
大宋的充裕時光一度把人都弄閑了,酒樓妓館增多了,勾欄瓦肆成片了,花鳥蟲魚成堆了。這或也是蘇軾說的那種閑來無事的樂子吧?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于是就有了斗雞跑馬之類。
斗雞這個品種算是雞的另類,它比一般的雞骨骼發達,高大威猛,雄健非凡,它爪子粗而鋒利,頭頸昂起就像一支箭,時刻瞪著一雙虎氣昂昂的雞眼,一看就不是瓤茬。人見了都退避三舍,別說雞見了。
所謂斗雞相見,分外眼紅。那都是被人調教的。人對雞不教好事,使出各種招數恨不得把自己的惡狠都安在雞身上。主人也舍得下本,給雞吃喝都不賴,甚至主人不吃也要讓雞吃好。雞也知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的道理,每次都以戰死沙場的姿態出征上陣。
所以當雞戰得氣息奄奄的一刻,主人比雞還疼,淚流在臉上,血流在心里,甚至會抱著那雞大哭一場。雞呢,到了這份上,也就覺得值了。唉,斗雞,莫不是在斗人?你看戰時那人一個個眼睛瞪的,卵子一般的易碎,心沒在胸腔里擱著,都在外邊跳著,口張得已經閉不回去。這個時候你別看雞,你看人,那可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雞樣。
開封人愛斗雞,已成為傳統,這使得我們能在今天看到大宋時期的景象,現在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開封人喜養花鳥蟲魚,那是一個盛世王朝的遺風。我曾在一條條街巷中行走,會不經意間看到小家小戶中斗雞的身影,而且在湖堤水岸,常有人自發地聚集在一起,開展一次友誼斗雞活動。斗雞在開封比在他處,更具有生活意味,歷史意味,文化意味。
還是回到清明上河園的現場。
第一回合的時候,失敗者以小出擊獲勝,這使得那些手里攢著它的注號的人們格外瘋狂,掌聲歡呼聲四海雷動。誰想第二輪發生逆轉,它自以為已經占了上風,可以雄視對方了,一開始便主動出擊,要給對方來個下馬威,卻被對手幾次躲過。這使得它三板斧過去,體力大降,沖勁兒銳減。對手卻是以靜制動,后來發力,擊其于不利,幾口下去,即見分曉。第三回合是決勝局,兩位都有疲憊之態,就有人用水噴激,使它們振奮精神,堅持最后一搏,這一搏可真的是豁出去了,直打得風煙滾滾,殺氣騰騰。場子也亂了,看臺上群情激奮,叫囂連天,一個個血壓高漲,呼吸停滯。
押寶押贏了的人們比斗勝的雞還興奮,他們代替雞奔走相告,彈冠相慶,有的掏出了手機,要把這喜訊傳遍大江南北。真好似他們自己上了一次戰場。戰場上,最后的搏擊過后,彩色的毛發尚在不屈地飛舞,遲遲不肯像血一樣猝然落地。
出來看到斗雞場的一副對聯:功成昂大羽,敗北抖雄風。(原標題:斗雞成了一種遺產(圖))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