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斗雞活動歷史悠久,最早起于夏朝少康,到了春秋時已相當流行。關于斗雞的記載,早期可見于《戰國策.齊策》、《左傳》、《史記》等書。公元前六七九年齊桓公以宋國違背「北杏之會」盟約為由,率諸侯國討伐,取勝筑高臺以斗雞慶祝勝利,是關于斗雞的最早文字記載。
兩漢以后,有關斗雞的史事記載和詩賦歌詠,不絕于書。漢代王孫公子、富家子弟斗雞走狗,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曾有三代帝王都喜歡養斗雞。南齊郁林王喜好斗雞,花數千倍價錢購買斗雞。北齊幼主高恒擅長斗雞走狗,還給斗雞封官賜爵。
唐代是飼養斗雞的鼎盛時期,「斗雞皇帝」唐玄宗專門成立皇家雞坊,每到節慶時,總要展示皇家斗雞。有個玩斗雞玩出息的小孩兒叫賈昌,深得唐玄宗賞識,被任命為「衣食龍武軍」,召入宮中專職馴雞,派五百小兒聽他差遣,「金帛之賜,日到其家」。時人因此有斗雞謠:「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對這一斗雞盛況,陳鴻在《東城父老傳》里有紀實性描述:「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值。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
宋明的斗雞活動也不比盛唐差多少,尤以洛陽、東京(開封)斗雞活動最為流行,樂此不疲者在宮廷、民間皆有。南宋時有人在臨安的園林蔣苑中,專設斗雞項目。而且,宋代對與斗雞致勝之道的研究尤勝于昔。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有斗雞專篇,對斗雞之選種和培訓有詳細記載。明代時,有些地方的斗雞徒還成立了社團,切磋交流斗雞之培育和訓練的經驗。
歷代文人騷客中也有不少斗雞愛好者,他們不僅養雞斗雞,而且還寫了許多關于斗雞的華麗詩篇,三國曹植的《斗雞篇》、劉楨的《斗雞詩》、唐朝杜淹的《詠寒食斗雞應秦王教》、韓愈的《斗雞聯句》、韓的《觀斗雞偶作》、明朝臧懋楯的《詠寒食斗雞》、清朝李聲振的《斗雞》等都是其中名篇。歷代畫家們也不甘寂寞,明朝的文征明、南唐的梅行思、唐朝的閻立德都畫過不少斗雞畫,敦煌壁畫上也出現多幅斗雞畫面。古代斗雞常被用作賭博,斗雞賭徒們為了取勝,想盡辦法。一是選擇培育良種,如東周時的「羊溝巨雞」、南北朝時的「壽光雞」,皆以身高爪利、性猛善斗而冠絕一時。二是注重對斗雞的訓練,如《莊子.達生篇》中記載訓雞至「呆若木雞」的境界,就是極生動的寫照。三是借助裝備和藥物刺激,如《左傳》記魯國季氏斗雞為取勝,給雞距裝上金屬尖距,使攻擊犀利;在雞翼上撒芥粉,使對手因迷痛而無心戀戰。東漢時,又有在雞頭上抹狐貍油的辦法,令對手聞其味而逃避,這些外力助斗技術,多為后世沿襲。
斗雞打斗的技法大致兩種:一是嘴“叨”,如站門高咬、掐冠、叨下頷、左右叉脖、鉆襠、撇翅。二是腿“打”,有打干腿、頂門腿、腦后腿、截腿、左右側面腿之分。“打”很兇狠,俗稱“三嘴不如一腿”,常常一腿就能將對手打昏在地。斗雞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稱“荒盤”,這時兩雞動作靈敏勁頭足,往往都不占便宜。此后為“穩盤”階段,這時兩斗雞體力大減,往往飛打不起來,只能穩當地叨斗。再后來是“殘盤”階段,雙方損失殘重。至最后,一雞臥地叫作“趴盤”。
新中國成立后有很長一段時間里,斗雞曾被當成「四舊」而取締,近年來,隨著傳統民間節會活動的恢復,各地斗雞游藝又見興盛。一九八九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還轉播了在山東兗州舉辦了首屆斗雞比賽,電視連續劇《孔子》中的斗雞場面,即出自兗州樂鳳斗雞的表演。目前,內地斗雞活動最活躍的有四個地方,菏澤斗雞、吐魯番斗雞、漳州斗雞、西雙版納斗雞,并稱為中國四大斗雞。斗雞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承演進積淀著歷史文化,是一項廣受群眾歡迎的民間文化活動。(原標題:斗雞:千年奇觀鄉俗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