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鈞窯于清朝末年在神垕恢復,恢復初期,從事鈞瓷研制者約十余家,有個體也有官辦。這十余家過去都不同程度地為鈞窯恢復做出過重要貢獻,其功不可沒。因時間已久,滄桑巨變,大都改轍易途,另起爐灶,只有盧家能夠堅持至今,并做出了卓越貢獻。盧氏本是外地目不識丁的貧苦農民,他們篳路藍縷由密縣逃荒來到神垕,艱苦創業學習陶瓷技藝,后又仿制鈞瓷,薪火相傳連續六代而不輟。至今已堅持干了一個多世紀,碩果累累并創出了“盧鈞”品牌,譽滿中外,為鈞窯發展史增加了新的篇章,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現根據史料和我的所見所聞作以下簡述。
艱難的創業之路
盧氏祖先原籍山西省洪洞縣,后遷入河南省密縣盧崗寨村。據《盧氏譜志》(1997年版)記載:“盧氏出自洪洞蓋古晉地也,后以勝國遷民遂移來密因家焉。”密縣位于禹州北部,與禹州僅一山之隔,故禹人過去俗稱密縣為“北山”。過去密縣居民多以農耕為生,因那里土地瘠薄,又常遭旱災,居民生活比較艱苦。神垕是全國著名的瓷區之一,經濟發達,有“日進斗金”之稱,鎮內所居之民多從外地遷來,無論士農工商,均有用武之地,故密縣居民遷入神垕者居多。
清光緒五年(1897年),盧振太、盧振中兄弟二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肩挑全部家當,扶老攜幼,逃荒到神垕,定居于當時神垕鎮一個貧民區——神垕二道街(現為神垕鎮南大辦事處)。盧家初來時,人地兩生,舉目無親,又不懂陶瓷技術,只能靠下苦力度日,他們平時給地主種地,農閑時去窯場干雜活兒,或挑些瓷器(次品)翻山越嶺、走街串巷賣錢或換糧食養家糊口。如遇天氣干旱,本來就貧困的盧家更是雪上加霜,只能靠吃糠咽菜過日子。
學習陶瓷技藝 步入鈞瓷恢復行列
隨著兒孫們逐步長大成人,振太、振中便帶領他們到窯場拜師學藝。初學時,他們只能學那些操作相對簡單,工資收入不高、靠體力又非常笨重的工種——割籠(即制匣缽),以后又學會了陶瓷成型、施釉、畫花、燒窯等,由純粹的農民轉變成了陶工。隨之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全家命運也有了轉機,不再受忍饑挨餓的奴役之苦了。
晚清時期,鈞瓷地位非常高,中外愛好古鈞瓷的收藏家也日益增多,來神垕收購鈞瓷的古玩商人絡繹不絕,一件完整的鈞瓷千金難求,甚至鈞窯瓷片也成了“搶手貨”。當時,一塊好的鈞瓷片可賣幾塊銀幣。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神垕仿鈞之風勃然興起,不少匠師紛紛進行仿制,振太、振中也帶領子孫們加入了仿制的行列。
鈞瓷恢復初期,仿制鈞瓷者多是些陶瓷世家,因鈞瓷技術已失傳數百年,窯變技藝無人知曉,仿制者均是閉門摸索,密而不傳。盧家是“外來戶”,一般的陶瓷技藝尚不嫻熟,仿制鈞瓷的難度可想而知。振太氣餒,兄弟分居,另謀職業;振中仍帶領子孫堅持仿制而且老而不已,彌留之際,仍交待兒子們“要干下去,一定要仿制成功!”
振太去世后,其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秉承先父遺愿,苦心孤詣,決心要創燒成功。他們數以千計地改進配方和燒制方法,經過多年努力,終于燒出仿天青鈞窯器,后又在天青釉的基礎上創燒出了“抹紅”、“飛紅”、“大火藍”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靈翁廟及戲樓落成,盧天福精心制作兩件鈞瓷大花瓶,安裝于戲樓和大殿屋頂,瓶呈天青色,高約1米,瓶座為蓮花式,寓意“西方凈土,一塵不染”,瓶體為葫蘆型,象征智慧。光彩奪目,十分壯觀,并銘刻于《重修大殿暨戲樓道房碑序》中。銘文曰:“盧天福敬獻大殿戲樓鈞瓷寶瓶”。此瓶因“文革”而被毀,后又把殘瓶拆下,至今下落不明(我保存一塊寶瓶殘片,可供研究者參考,照片附后,大殿于上世紀70年代拆毀,寶瓶情況不詳)。從“寶瓶”的整個制做工藝可以看出盧天福是個善于動腦,心靈手巧的匠師。他遠在120多年以前的鈞瓷恢復初期就能燒制出那樣高大又精美的花瓶,難度相當大,非一般匠師所能為。并被神垕陶瓷界選中,安裝在神垕傾全鎮之力,斥巨資,用了六年時間建成的巍峨壯觀的戲樓及大殿之上,不但是盧天福一生的光榮,也是盧氏全家的榮幸!他是一個理性而智慧的人,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去世時才55歲,十分惋惜。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禹州知州曹廣權在神垕創辦“鈞窯瓷業公司”,聘請神垕優秀鈞瓷匠師,燒制鈞瓷,由盧振太之子盧天恩擔任“領班”匠師,燒制出不少鈞瓷精上之品。1914年,美國巴拿馬運河開航在舊金山舉辦萬國商品賽會,河南省組織籌備巴拿馬賽會河南出口商品協會收集鈞瓷參展,使鈞瓷正式走出國門,在國際上展示風采。這批展品件數多,制作精良,也由盧天恩“領班”燒制。由于盧氏燒制鈞瓷不斷取得新成就,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盧氏之名隨之聲名鵲起,聲譽也越來越高。
歷盡艱辛創出“盧鈞”品牌
盧氏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學到了過硬的陶瓷技藝,又在鈞瓷仿制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家庭經濟條件也得到了較大改善,手中慢慢有了積蓄,隨后他們便開始買田地,修宅院,建窯場,供養后人學習文化知識,由一貧如洗的貧苦農民逐步發展成為耕、讀、冶陶之家,成為神垕小有名氣的望族。當時,振太、振中的孫輩(光字輩)已由老大(振太之孫光學排行老大英年早逝)排到十一。盧老六(光東)、盧老八(光華)、盧老九(光文)等都成了神垕鈞瓷界的名人。盧天福的長子盧光同是一位文人,能書善畫,也會制作鈞瓷。195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陳萬里曾訪問過他,光同贈陳萬里先生一件玉壺春花瓶,并合影留念。排行老十一的盧寅成也是盧家文人,是一位教書先生。
從上述可知,盧家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他們不僅在經濟上由窮變富,而且肯動腦會創新,由只會下苦力的工匠轉變成為能文(懂技術有知識有文化素養)、能武(有嫻熟操作技能)的陶瓷匠師了。因盧家的鈞瓷名氣大,自然是生意興隆、客戶盈門。經營鈞瓷客戶和鈞瓷收藏家多是一些深懂鈞瓷技術的行家,盧家也便會從中吸取一些新知識,得到一些新信息。同時,在清朝后期研究陶瓷的名家朱琰所著的《陶說》、陳瀏所著的《陶雅》、唐英所著的《陶務敘略》等陶瓷專著也相繼出版,書中均有鈞瓷記載,盧家定會從中受到啟發。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其《中華文化發展戰略問題》一文中說:“我認為文化文明的產生是多元的,不能說世界上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創造的。”“盧鈞”的產生也是如此。盧家經過對鈞瓷數十年的研究,取得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自己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并深受客商、收藏界和名家們的影響,啟發了他們的靈感。所以,盧家決心要對釉料配制、燒成方法進行一次大變革。他們獨出心裁,從新組方,設計出小型鼓風窯爐(一窯一件或兩件)的“雞窩窯”,采用“捂火”(即還原焰)的燒成方法,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于燒出了絢麗多彩、乳濁溫潤的窯變鈞瓷。隨之,盧家鈞瓷名聲大震,享譽海內外,而且盧鈞的價格也極高。據記載,盧家生產的折沿盤、乳釘罐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燒制的壽桃被開封古玩店當時以400元銀幣收購。
因這種鈞瓷品種創自盧家,又是用風箱小爐燒制,年深日久,約定俗成,社會上稱這種鈞瓷為“盧鈞”,也有人稱“爐鈞”,并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一種知名的品牌,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據神垕已故的陶瓷界著名學者任堅在其《鈞瓷生涯五十年》一文中說:“‘小窯貨’鈞瓷即盧氏的絕技燒法,利用鼓風爐燒制鈞瓷,此種燒法有還原焰存在,火候掌握適宜,有時可能燒成一件或數件像樣的鈞紅釉。但每窯只能燒成一件或數件往往殘缺不全,炸裂底漏,不易批量生產。”任堅的上述敘述,不但說明盧鈞是盧家首創,而且把盧鈞的特點也介紹得十分清楚。
盧鈞的創燒成功,在鈞瓷發展史上是一個新的突破,或者說是一個新的創舉。經科學測試,盧鈞釉方和燒成方法,除“捂火”和古鈞有相似之處以外,其他工藝均不同于古鈞,是從古鈞中“派生”出來的一個新品種,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故而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并歷經近百年而不衰。
盧家對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而得來的鈞瓷絕技十分珍惜,秘不外傳。窯爐設在房屋里間,不留門窗,出入時用梯子爬上去后,再把梯子抽出。配釉所用的稈稱不鑲稱星,只刻有他們自己能看懂的印記,以防技術泄密。盧光華是盧家匠師中的佼佼者,民國時曾聘入禹縣神垕陶瓷職業學校講授鈞瓷課,但對盧鈞技藝仍三緘其口。據說,當時政府為此曾關過他的禁閉,光華仍拒不外傳。
建國后獻出絕技 為恢復鈞瓷做出重要貢獻
民國初年,社會動蕩,神垕屢遭匪患,民不聊生,鈞瓷無人問津,盧氏藝人雖身懷絕技,但生活難以為繼,有的外出謀生,有的靠制匣缽賺工資度日。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55年,中央輕工部在北京召開陶瓷會議。會上,陶瓷專家竭力倡導恢復鈞窯,神垕與會代表深受啟發和鼓舞。會后,神垕各廠立即行動,付諸實施。鈞瓷藝人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盧光東、盧光文、盧正興等先后被聘入禹縣國營瓷廠、公私合營豫西瓷廠、神垕陶瓷一社試燒鈞瓷。國家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規定藝人可“帶子學藝”,生活上給予優惠待遇。藝人們紛紛獻出絕技和秘方,各盡其能,大顯身手,鈞瓷試驗研究如火如荼,在全神垕開展起來。
1958年4月14日,地方國營禹縣神垕鈞瓷廠成立,根據省工業廳的部署,集中全省的古陶瓷匠師(包括臨汝、洛陽的匠師),群英薈萃攻鈞瓷難關。當時,盧家雖將盧鈞秘方獻出,但它的致命弱點是成色率極低“十窯九不成”,而且炸裂嚴重,盧氏后人對先人的釉方只能墨守成規,誰也不能輕舉妄動。所以,多年來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1958年4月,神垕鈞瓷廠決定成立“鈞瓷窯變試驗組”,成員是:李志伊(原省工業廳高級工程師)、姬承文(原省工業廳干部)、任堅(禹縣神垕鈞瓷廠技術副廠長)、鈞瓷藝人盧光東、盧正興。以盧鈞技術為基礎,攻破鈞瓷窯變技術難關。他們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用“盧鈞鼓風小窯”和“倒焰窯”連續奮戰55天,共燒了200多窯次。在盧氏所獻秘方和盧鈞煉制方法的基礎上,邊試燒、邊分析、邊改進,對窯爐構造、燒窯操作、釉料配制、匣缽內裝坯密度、墊餅干濕,甚至炭塊之大小虛實等具體細節都做了周密細致的研究,可謂細致入微,匠心獨運,終于使盧鈞工藝得到了完善,燒出了一批精美的盧鈞精品,這批精品現在存世量極少,已成為稀世珍寶。
這次鈞瓷窯變藝術的攻關成功,既完善了盧鈞工藝,又使鈞瓷窯變藝術有了新的突破;既從根本上解決了清末鈞瓷恢復以來的數十年鈞瓷窯變藝術徘徊不前的困境,又為鈞瓷發展開創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參加攻關的五人各懷絕技、各有所長,可謂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藝人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融會貫通。像這樣的攻關舉措,將成為鈞瓷發展史上的“絕響”,以后不可能再有了。這五人雖無鈞瓷大師之名,卻均有大師之實,都冠以鈞瓷大師桂冠不為過也!他們雖都已作古,但為鈞瓷發展立下的大功將永不泯滅。
1985年9月,神垕所有瓷廠合并為地方國營禹縣神垕瓷廠,選擇全神垕優秀匠師建立鈞瓷車間,群英薈萃大搞鈞瓷, 使各種鈞瓷藝術得到大融合、大交流,這次攻關成果也得到大傳播。1962年,神垕瓷廠又分為地方禹縣瓷廠、神垕陶瓷一社(即鈞瓷一廠)、神垕陶瓷二社(即鈞瓷二廠)。鈞瓷藝人也各回各廠建立車間或試驗組專搞鈞瓷生產,各廠分別設計出自己的秘方,建立6立方米左右的倒焰式窯爐,隨之在神垕出現了“三足鼎立”(即三個鈞瓷廠),邊試驗邊生產,使鈞瓷走上了井井有條、科學有序、健康發展的新道路。
“祖先開其端,子孫續其尾”
盧氏鈞瓷自振太、振中開始至今已有100余年,鈞瓷雖歷經坎坷,但盧氏后人永記祖先“要干下去,一定要仿制成功”的遺愿矢志不渝,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堅持走自己的路,代代相傳。現在,盧家第五代傳人盧俊領(盧正興之長子)于1995年創建“盧家世代鈞窯”,堅持燒“盧鈞”,于2007年曾獲“河南省民間文化傳承人”光榮稱號;其子盧占召畢業于藝術師范學校美術專業,專攻造型和繪畫藝術,曾獲全國書畫展二等獎。父子合力傳承“盧鈞”技藝,決心把盧氏祖先的創造精神垕和技巧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盧光東之曾孫盧鈞安繼承“盧鈞”工藝,自建小窯爐堅持燒制十余年,也燒制出一些盧鈞精品,深受收藏家的青睞。盧氏六代傳人盧三有發展企業的戰略思想,率先建起日用瓷廠,生產日用細瓷,很快發展成為神垕產品檔次比較高,質量也是比較好的知名企業。為了把企業做大做強,他不惜代價派其子盧鵬飛去英國留學深造,專攻工商管理學。學成歸國,協助父母搞經營。盧三父子為了使“盧鈞”技藝發揚光大,斥資建起鈞瓷廠,在國家工商部門注冊“盧氏鈞窯”,并請中國古鈞瓷學會會長耿寶昌先生題寫廠名,決心把盧氏鈞窯辦好,為盧氏祖先爭光,更為祖國爭光。(作者 苗錫錦)(原標題:盧氏與鈞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