佯作憨態的“芝麻官”、亦舞亦飛的“七仙女”、身上鑲著鈞瓷名品圖片的60米長龍……昨天(3月30日)襄城乾明風箏文化節拉開帷幕,城南2公里的首山西北坡,芬芳流溢的油菜花與漫天飛舞的風箏在清風里搖曳比美。
盛會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村民,就連平頂山、許昌市、禹州市等地的風箏愛好者也帶著自制的200多只風箏前來一展風采。
首山地處襄城縣山頭店鄉,海拔為269.8米,因系800里伏牛山山脈而得名首山。據資料記載,首山乾明寺始建于唐昭宗二年,初建時樓閣林立、氣勢宏偉,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襄城人有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十里八鄉的男女老少都要相偕登山踏青,參加在這里舉行的傳統飲酒會,即“首山飲酒會”。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首山飲酒會”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已演變為頗有文化氣息的“乾明風箏文化節”,飲酒踏青也成為健身踏青。
昨天的風箏節上,一只高2米、翼展6.7米的鷹、重達4.2公斤的巨型鷹風箏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這只鷹風箏的制作者是66歲的寧軍義,在原平煤集團工作。寧軍義說,平頂山又名鷹城,所以制作了鷹風箏。幫助寧軍義放飛的宋惠田說,這只巨型鷹風箏曾在貴州省舉行的全國第十屆風箏大賽上奪得了優勝獎。
當地一位王姓老者和禹州風箏協會70歲的吳甲寅制作的風箏也頗為匠心獨具。前者的雙魚風箏是在廢舊塑料布上面繪畫出彩色雙魚的圖案,然后剪成魚形;后者的60長的龍風箏,精雕細繪,龍身鑲嵌了50多幅鈞瓷名品圖片。當這只長龍在小拇指粗的線繩牽引下騰空而起時,游客和放飛風箏的人們翹首向天,發出一陣陣驚嘆。
襄城縣文化局局長聶清杰說,“首山飲酒會”以酒會友的方式已演變成踏青賞春、放飛風箏、吟詩作賦,這種生活方式的轉變是一種進步,標志著人們的生活正在逐步富裕,“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多方豐富‘乾明風箏節’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許昌名片’、‘河南名片’”。(記者 張鴻飛 文圖)(原標題:乾明風箏文化節 龍飛鷹舞惹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