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當東方剛剛露出第一抹晨曦,歡快的鑼鼓聲已敲響在漯河市源匯區問十鄉前問十村清晨的空氣里。當地村民一提起銅器舞就眉飛色舞,對銅器舞的淵源歷史及其演奏技巧更是耳熟能詳。
“昨天晚上就睡不著了,天還沒亮就帶著鑼鼓家伙趕過來了!”今年72歲的張保安,今天一身的黃衣黃褲,手中直徑80厘米、重達10公斤的大銅鐃擦得發亮。他告訴筆者,剛剛忙完“三夏”,村民們便坐不住了,要求村里按老禮俗舉辦幾場銅器舞,慶祝豐收。
在表演現場,擠滿了附近的村民。“俺村的銅器舞可有年頭了,聽老輩人說,起源于清末,距今已有150余年。俺村2000多人,60%以上的村民都能在銅器敲響時隨樂起舞。每年市里區里舉行民間文藝大賽,俺村嘩啦啦上去100多人,鑼鼓喧天、整齊劃一的陣勢,看得觀眾一個勁鼓掌。”銅器舞表演隊的領隊張國忠說。
張國忠說,村里的銅器舞表演場面宏大,一般不少于50人,其樂器主要為鐃、鈸、鑼、邊鼓、弓子鑼等一些打擊樂器。在表演時,村民們穿上獨具特色的服裝,聲勢浩大,場面壯觀。每年漯河市舉辦的“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開幕式上,前問十村銅器舞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正說著話,清脆的鞭炮聲響起,表演開始了。只見幾十個婦女舞著銅鑼率先走到場內,她們身著紅裝,頭上裹著紅頭巾,英姿颯爽,伴隨著清脆的鼓點輕盈起舞。隨著鼓聲節奏的加快,數十個漢子揮舞大鐃和大镲魚貫而入,豪邁奔放的鐃聲響徹天空,他們還不時將兩扇鐃舉過頭頂,翻些花樣,一旁的老人告訴筆者,這是銅器舞中的一種 舞姿,稱之為亮鐃。
“銅器舞深受我們農民喜愛,全村的老少爺兒們都很樂于參與。”80多歲了還能舞起大鐃的老藝人張德彬告訴筆者,前問十村人對銅器舞有著很深的感情,過去農民手里沒多少錢,村里就家家戶戶兌糧食、雞蛋,賣了以后到城里購買樂器,現在農民手里錢多了,村民們的樂呵勁兒越來越高,銅器舞是越舞越歡。如今傳統的銅器,已經滲透到前問十人的生活中,逢年過節、新婚嫁娶、糧食豐收,只要是有值得慶賀的喜事,前問十人就會操起銅器,敲敲打打,邁開舞步。
“銅器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問十鄉黨委書記李曉麗說,為了保護銅器舞這一傳統民間藝術,他們組織村民成立了“銅樂會”,建立了專門的銅器舞檔案,聘請相關專家在農閑時組織村民排練,使這項舞蹈藝術能夠生生不息。(漯河市源匯區委宣傳部 王文杰)(原標題:前問十村:銅器舞越舞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