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嶺近影。 呂超峰 攝
在鈞瓷界,盧家,是一個讓人仰望的地方。
從田間的一塊碎瓷片發端,經過幾代人矢志不渝的探索,盧家終恢復了自元末失傳近500年的鈞瓷工藝,成為中國鈞瓷歷史的接續者。特別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以盧鈞和盧氏藝人為核心建立的神垕三大瓷廠,更是奠定了日后中國鈞瓷百花齊放的繁盛局面。可以說,目前鈞瓷的振興與繁榮,與盧家開創性的基礎工作密不可分。
日前,在福建莆田舉辦的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由盧家世代鈞窯創燒的作品《腰鼓》,獲得全國工藝美術界最高級別大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盧家的底蘊與風采,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近日,記者慕名來到了盧家。
歷史的光輝
在神垕老城區,駛過一段陡峭的水泥路,穿過一條逼仄的巷子,一座其貌不揚的三層小樓正是目的地。如果沒有熟人帶路,這種曲徑通幽的地方很難找到。顯然,同神垕大路旁邊美輪美奐的鈞瓷企業相比,盧家世代鈞窯烙上的無疑是家庭作坊式的印記。
在一個求新求快的時代里,家庭作坊,聽起來似乎顯得有些不太上檔次,但正是依靠著家庭的血脈相連,鈞瓷才在盧家開始重新閃耀出動人的光澤,繼而在今天百花齊放。出生于1954年的盧俊嶺,是盧家第五代傳人,也是目前盧家世代鈞窯的掌門人。
“很難說是鈞瓷改變了盧家,還是盧家改變了鈞瓷。不過從族譜上來看,從先祖盧振太到我兒子這一代,我們盧家共有六代數十人從事鈞瓷這一行了。”盧俊嶺告訴記者,如同歷史中很多偶然的故事一樣,盧家與鈞瓷的結緣,也是緣于一次偶遇。
正是神垕老居民不怎么在意的東西——田間的一塊碎瓷片,成為盧氏先祖探索鈞瓷的起點。為求得鈞瓷燒制技法,盧家先人僅憑一塊碎片開始尋夢之旅,歷經艱苦。我們如今當然無法揣測盧振中、盧振太兄弟內心的掙扎與彷徨,但是在生存困難、前途黯淡的現實中,盧振中不得已中途退出,而盧振太則典賣了家產,傾盡畢生心血試燒鈞瓷。
令人遺憾的是,至彌留之際,盧振太依然沒能看到魂牽夢縈的鈞瓷,但是他把希望留給了他的兒子。盧振太之子盧天福、盧天增、盧天恩兄弟三人在繼承父親盧振太探索的基礎上,經過多年努力終于燒出仿古鈞瓷——《雨過天晴器》,后又深究原理,在天青釉的基礎上探索出了抹紅、飛紅大火藍加彩等工藝。盧氏三兄弟燒制的鈞瓷被稱為盧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盧鈞成了鈞瓷的代名詞。緊捧先人衣缽,盧家人在鈞瓷燒制道路上探索不止。盧氏第三代傳人盧廣文創新燒制新型攪紅釉、魚肚白、朱砂紅和藍釉帶彩斑等,使鈞釉配方技藝取得了新的突破,在20世紀50年代鈞瓷的恢復與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盧家的第四代傳人——盧俊嶺的父親盧正興,更是取得了試燒鈞瓷以來的最大突破——1984年,經過我國陶瓷專家鑒定,由盧正興創燒的天青釉色達到了宋鈞水平,終使失傳的宋鈞官瓷重放異彩。
翻開盧家的家譜,一個個名字,恰如一座座巍峨的高山,在恢復宋鈞之路上,光耀千秋。
現實的選擇
盧家人的血液中,從盧振太看到一塊不起眼的鈞瓷片開始,始終流淌著鈞瓷的因子。
1980年,高中畢業后經過4年的下鄉鍛煉,盧俊嶺通過招工來到了當時的國營禹縣瓷廠。他在陶瓷車間里,從一般工人做到車間主任,熟悉了鈞瓷生產的各個崗位。1995年,盧俊嶺創辦了盧家世代鈞窯,開始了創業。
“說耳濡目染也好,說與生俱來也行,反正我是離不開鈞瓷。”盧俊嶺告訴記者,當年父親盧正興是國營禹縣瓷廠鈞瓷試驗組的組長,自己兒時最深的記憶就是看到入窯一色的鈞瓷經過火的煅燒,終而出窯萬彩展現在面前時,內心總會感覺到一種莫名的激動。在上世紀70年代,為了探索鈞瓷的燒制技藝,盧正興在家偷偷搭了個雞窩窯,而作為長子,盧俊嶺則無可替代地成了父親最好的幫手和學生。
“跟隨父親燒鈞瓷的那段時光,可以說是提升我鈞瓷燒制水平的重要階段,但更重要的是,我從他身上看到了一種精神,為鈞瓷奮不顧身的精神。”盧俊嶺回憶說,在上世紀70年代,依然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特殊時期,這種在家私自燒鈞瓷的行為一旦被發現,后果將是一家人所不能承受的,但父親義無反顧。1987年,盧正興重病之際語重心長地告誡盧俊嶺:“以前咱傾家蕩產為的是搞鈞瓷,現在,無論多么困難也不能放棄鈞瓷,要把鈞瓷看得比盧家的命還重要!”多年來,這些話一直在激勵著盧俊嶺。
繼承先輩遺愿,盧俊嶺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天賦,也給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作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盧俊嶺創燒的“黑唐新花”,成為盧家新的獨門絕技。“黑唐新花”窯變效果以黑、白、藍為主要色調,表現特征為黑中泛藍、藍中隱白、藍白相間,有時還有紅色浸潤其間,在主色調上呈現大量的蚯蚓走泥、龜背等紋路,既似唐時風采,又藏宋時韻味。這些紋路枝枝蔓蔓、綿延不絕,正如生命的頑強和青春的律動,讓鈞瓷魅力追宋溯唐,在一種完美的時空對接中呈現出唐宋神韻的神奇。
盧家世代鈞窯,正以自己一直秉持的開創性探索,影響著一個行業的發展進程。
新夢的起點
雖然占地不大,但是在盧家世代鈞窯,無論是窯爐、造型,還是釉色、風格,盧俊嶺都通過自己與妻子鄭春玲的努力,使之變得日臻完美。從盧振太到盧俊嶺,盧家燒制鈞瓷的時間已走過了百余年,而盧俊嶺也有個夢,那就是從自己開始,盧家要開創一個新的百年。有夢,就有方向。
經過幾代人的辛苦探索,盧家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金字招牌。采訪中,盧俊嶺告訴記者,自己創辦的窯口名字幾經更換,叫過盧家鈞窯,也叫過盧家五代鈞窯,最終,他定下來了——盧家世代鈞窯。從名字上不難看出盧俊嶺的雄心壯志。
讓盧俊嶺欣慰的是,雖然是盧家的第五代傳人,但他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采訪時得知,其妻子鄭春玲也是河南省陶瓷藝術家,是鈞瓷燒制技藝的行家里手;其兒子盧占召自大學畢業后便回家跟著他做鈞瓷,目前被評為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他創燒的鈞瓷大有青出于藍之勢。記者笑著問盧俊嶺:“鈞瓷秘方是不是不會傳給女兒?”盧俊嶺笑著說:“現在女兒拉坯有模有樣,好著呢!”那神情,盡是自得之意。
誠然,有了家人的支持,盧俊嶺在鈞瓷研究的道路上就更能邁開大步,但作為鈞瓷世家,目前盧家的發展規模顯然與這個名號稍顯出入。“盧家傳到我這一代,我成了唯一一個正統的盧鈞傳人。”盧俊嶺表示,“先輩們的心血賦予盧家榮耀,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別人燒鈞瓷可以不用心,可以粗制濫造,但是我不行,因為這是盧家的聲譽。”盧俊嶺說,從先輩們開始,盧家就始終走在恢復傳統技藝之路上,有著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而這,也是盧家真正的財富。熟識盧俊嶺的人都知道,他一心埋頭研究瓷器燒制技藝,很少關心外界轟轟烈烈的市場運作,似乎盧家傳人這塊牌子,在他眼中只有通過手中的泥巴才能發揚光大。
從外遷至神垕的難民,到掌握鈞瓷技藝的陶工,繼而成為鈞瓷史上的名門,盧家的鈞瓷之路,留給后人的遐想空間,似乎總透著一股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漫情懷。從盧俊嶺樸實的話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堅守的又何止是一項傳統的技藝……(作者 許廷合)(原標題:一個鈞瓷世家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