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在商丘,崇火的習俗至今仍存

2013/8/20 9:07:09 點擊數: 【字體:


在商丘,崇火的習俗至今仍存

  從某種意義上說,火文化是人類一切文化發展的始祖和淵源。

  所以說,燧人氏在商丘鉆木取火,開啟了中華文明,代表的是一種人類的智慧、人類社會的文明和文明的發展。燧人氏鉆木所取之火是中華圣火,是文明之火,也是智慧之火。

  “火被譽為世界文明之父”。“火的全部神奇就在于火是自然界唯一為‘萬物所懼’唯文明所需的一種特殊物質形態”。所以,從原始人到現代人智慧產生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火。火將人類帶進文明時代,燧人氏的鉆木取火,才真正是人類開始主動掌握火的時代的開始。燧人氏曾在這里燃起中華民族的第一把神圣之火,并用這把圣火將中華民族帶進了文明時代。

  位于商丘的火神臺,反映了幾千年來人類對火的發明者和管理者的尊敬和崇拜。商丘人對“火源”、“火種”、“火神”的崇拜熱情與中華“人間煙火”、“香火”的文化觀念深深相連。商丘的“火神節”不同于我國其他地域被物化了的節日概念,遠遠超出“借此一樂”的過節局限,人們是懷著一種朝圣的心情,真情感激上蒼對人類的恩典,是對人類生命生存的感恩,是對祖先幾千年艱澀步履的追念。這種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對“火神”崇拜的涌動,永續著這種近乎圣儀化的祭典。商丘“火神節”是商丘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火”是商丘的圖騰。這就是商丘火文化的精神影響,因為活的歷史文化,往往是生長在人民的血脈之中。商丘的火神臺廟會,無論是規模、聲勢還是影響,都是火一樣的熾烈,還有當地有關火與朝臺廟會的習俗,這些都是商丘的火文化。火文化是一種內核,那就是精神和力量。

  商丘的火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化,許多習俗被革故鼎新,許多貢獻被塵埃封于書卷或地下,但商丘對火的情感始終如一;“火”的不屈不撓,熾熱滾燙的精神內涵,成為商丘人民世代傳承的寶貴財富。燧皇陵、火神臺(閼伯臺)、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等等,這些體現火文化神奇魅力的載體,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用“點燃人類文明的圣地”,來形容商丘,似不為過。

  商丘至今有“拜火儀式”

  商丘火文化,實際上更多留存于民間。

  商丘市文聯原主席尚起興先生說,古時的商丘,每當春節來臨之際,商丘燧皇陵一帶的村民有到陵前舉行“取新火”拜火儀式和“添新土”的習俗。“取新火”儀式是由族長或族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帶領專人到各家各戶,將舊火全部熄滅,以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全部結束,并向每戶收取一些舊灰、食鹽、糧食及其他食品,送到燧皇陵。在燧皇陵前,由祭司殺雞酹酒,祭拜火祖,再把雞血和所有的舊火灰帶到陵后深埋,以示送走所有的災難、不祥。然后,用古老的鉆木取火方法取出新火,作為新的一年生產和生活的起點。各家各戶都拿火種到陵前接燃新火,引火回家,以示引來吉祥。為慶祝取回新火,各家各戶都要獻上祭禮祭拜火祖。“添新土”即是當地老百姓一直把燧皇陵親切地稱為“老爺墳”。朝拜火祖燧人氏之前先從家中用衣襟、手帕兜一包黃土,撒到“老爺墳”上,算是給火祖燧人氏添墳掃墓、燒香磕頭,答謝敬拜,以盼火祖燧人氏保佑全家一年平安。

  商丘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取火法,即鉆木取火法。當地的人用腳踩住一根長條木板,雙手夾住一根木頭鉆火桿,讓其頭部對準長條木板上的凹處,雙手用力來回搓轉鉆火桿,當鉆火桿的頭部與長條木板凹穴處冒煙起火時用艾絨點燃即可,也可以以此引燃草絨或黃銅紙(草紙)卷成的黃色紙卷。用火塘保存火種,火塘一般放置在堂屋中央或屋門兩側。火塘上有一鐵制盆狀容器,上面長年保存火種。平時用核桃皮、玉米芯,火灰蓋在火塘上,火勢很小,慢慢燃燒。屋頂吊一根鐵絲系一鐵鉤,長年吊著一把水壺,燒開水沏茶飲水用。火塘隨時可以點燃火種用,如抽煙等。火塘還有取暖、照明作用,做飯時加入柴草木料,火勢很旺。平時用火灰蓋住,暗火保存火種。如果需要攜帶火種外出,就用火媒子,也即火捻子、火紙卷或黃銅紙卷成的黃色紙卷引燃一端,讓火種可以較長時間不滅,同時方便攜帶。

  每年的正月十五夜晚,商丘一帶的年輕人都要到野外“賽火把”,每村的男女老幼都要在村中的空地上觀看“玩鐵花”,這是商丘一帶祭祀火祖燧人氏至今保存的另一種民間習俗。“賽火把”即是用每家用過的舊箅子,里邊卷上麥秸,年輕人成群結隊跑到野外,一齊點燃玩耍,鄰村的人還要進行比賽,看哪個村的火把多,玩的時間長。而“玩鐵花”更有意思,更好看,就是用套牲口的鐵籠嘴,里邊放上木炭、裹挾碎鐵屑,用木棍或鋼叉挑起來,有幾名身強力壯的年輕男士輪番搖動,甩出去的燒紅的鐵屑碰觸到地上或事先放好的樹枝上,就幻化出一簇簇、一團團、一朵朵漂亮的火花,每當此時,全村的男女老幼都會興致勃勃地圍觀,其樂無窮。

  商丘人基于對火的崇拜,一直保存敬火、崇火、愛火的習俗,至今沒變。因為敬火、崇火、愛火,商丘人在用火時非常講究,對火,絕不容許玷污、褻瀆。做飯的爐灶、燒香的香爐都看得非常尊貴,任何人不能隨意跨越,就是燒火做飯的干柴,都要順著放整齊,燒時先從一頭燒起,不允許亂燒亂燃。用過的火熄滅時,不能打散火堆,不能用唾液滅火,更不能用臟水潑滅火,這些做法被商丘人認為是對火祖燧人氏的不敬和冒犯。

  有關燧人氏的故事傳說

  在燧皇陵周邊村莊,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燧人氏的故事傳說,這成為商丘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說,在很久遠的古代,燧人氏帶領人們以打獵為生,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一次在雷電引發山林大火過后,大家嘗到被火燒死野獸的美味,于是人們天天盼望能再有火。一天,一只美麗的太陽鳥將燧人氏馱到天上的太陽宮,太陽公主指著宮中琳瑯滿目的寶物請燧人氏任意挑選。燧人氏看了看寶物說:“我只想要火!”太陽公主拿出一塊寶石(即燧石)送給燧人氏說:“這是一塊會生火的寶石。”太陽鳥將燧人氏送回人間。燧人氏將寶石放在宮殿的案子上等它發火,等呀等,等了好久,寶石也沒發出火來。燧人氏發火了:太陽公主怎么能哄我呢?于是勃然大怒,抓起寶石狠狠地向地上摔去。寶石落到地上,與地面的石頭相撞,火花四濺,燧人氏見狀恍然大悟,原來石頭相擊才可以發出火花來,于是燧人氏在太陽公主和太陽鳥的幫助下擊石取火。他把這種取火方法教給人們,人們尊稱他為火祖。

  還有一流傳很廣的傳說,說是一萬年以前,商丘這個地方叫燧明國。燧明國有一種樹,叫燧木,云霧在樹枝間出沒升騰。有種叫貓頭鷹的鳥,常用嘴去啄擊燧木,燧木就發出燦爛的火花和火光。有位圣人從中受到啟發,便折下燧木枝用燧木枝鉆燧木,終于生出了火,這位圣人把火種保存下來的同時,也把這種取火的方式傳授給了大家,大家對他無比尊敬,便稱他為燧人氏,商丘的后人們把他尊稱為火祖。

  也有說是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中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商丘農村。

  燧人氏在閼伯臺的西北邊發明了鉆木取火法,并在這里筑起了一個高臺——傳教臺。為了讓天下黎民百姓都能學會取火、用火,又派明由、必育、隕丘、成博四位精明能干的部下到邊遠地區傳教。燧人氏為治理天下,傳火、用火,積勞成疾,不幸暴死在商丘的傳教臺上。臨死前說:“我生前在這里傳教,死后將我埋在這里,讓圣火一代代傳下去,不斷發揚光大。”人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遵囑將他葬在了那高高的傳教臺上。后來人們又為這位圣人建立祠堂,修了陵墓,植了松柏,稱此陵為“天下第一陵”。

  相傳,燧皇陵高大的墓碑上原有一只金蚰子和一顆火龍珠。金蚰子每逢晴天夜深人靜就吱吱叫喚。火龍珠每逢初一、十五子時便閃閃發光,還伴隨著優美的樂曲。凡是看過的人都無眼疾,而且健康長壽。據說,這是燧皇爺的兩件珍寶。后來南方一位商人盜走了金蚰子和火龍珠,從此,商丘人再也見不到火龍珠的光輝,聽不到金蚰子的叫聲。

  燧皇陵前的文人佳話

  到了東漢光和七年(184年)的五月初十,太尉橋玄病逝于京師洛陽,九月初七要在故里睢陽城北五里許安葬。碑文請誰寫呢?橋玄之子橋羽第一個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蔡邕。蔡邕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大師,曾任中郎,人稱蔡中郎。橋玄生前視民如子,雖性剛烈,但禮賢下士,謙恭清廉,子弟親屬中無任大官者,死時“家無居業,喪無所殯”,為世人所稱頌。蔡中郎對橋太尉更是無比敬仰,應橋羽之請,慨然應允,欣然命筆,一鼓作氣寫下了千余字的太尉橋公廟碑文,高度贊揚了橋玄忠于職守,不徇私情的節操;燭隱洞奸,寬嚴相濟的吏才;剛正端方,不阿權貴的風骨;揚威邊陲,揮鞭而定西域的功業。同時,對橋玄愛士親仁,雍容謙和的儀態尤為稱道。連在場的文學大家曹操也不由得拍案叫絕。曹操為何在場?原來曹操與橋玄是忘年交,又因橋玄的兩個女兒才貌雙全更使他傾倒。所以,凡是橋家有事,曹操只要聞訊,便急忙趕去。

  橋玄的喪事辦完后,蔡中郎和曹操都想游覽一下睢陽名勝,橋羽對蔡中郎為父寫碑文正無以報答,便欣然答應,且親自陪同觀光。

  蔡中郎和曹操在橋羽的陪同下來到燧皇陵,只見陵冢碩大,數百棵千年古柏郁郁蔥蔥,上百通石碑林立,并有多通皇帝御碑。三人邊走邊看,突然發現兩通無字碑。蔡中郎好奇地問道:“為何豎兩通無字碑?”橋羽笑道:“先生有所不知,相傳千年前燧人氏顯靈,曾囑托宋國國君微子說,千年之后有兩位文豪來此,你可在我陵前豎兩通無字碑以待二君。微子公元前1039年立國,距今已千年有余,兩位又是文學巨匠,正合燧皇所說二君。二位倘若能題寫碑文,豈不圓了燧皇之心愿?”蔡中郎和曹操聽了哈哈大笑,同聲道:“言之有理?”橋羽便命書童捧硯,二人挽起長袖,手握巨筆,一揮而就。蔡中郎寫的是:“燧皇取火濟天下,功德蓋世昭日月。”曹操寫了個“龍”字。二人不解道:“為何寫了個‘龍’字?”曹操笑道:“我們是龍的傳人。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深秋,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也。”橋羽贊道:“言之有理。先生有此大志,真英雄也。”蔡中郎道:“原來曹公有野心。”曹操笑道:“掃除群雄,統一天下,造福人類,有何不可?”蔡中郎道:“莫非想同燧皇一樣流芳千古?”曹操笑道:“燧皇乃萬古圣人,曹某豈敢與燧皇相提并論。”

  燧人氏在商丘鉆木取火,開啟了中華文明。如今,商丘人依然保持著對“火源”、“火種”、“火神”的崇拜熱情。圖為火把節上的祭火儀式。(首席記者李紅軍文圖)(原標題:在商丘,崇火的習俗至今仍存)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00-07-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