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 。簡稱臺會 ,老百姓又稱其為 朝臺 。它是由人們對祖先閼伯 (火神)的祭祀演變成盛大的廟會,距今已延續四千多年的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至初八,許多參加祭祀和廟會的人們,為閼伯添土圓墳并以敲打木棒、石塊,吟誦悼念之詞等古老的方式祭祀閼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臺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盛,至唐代已發展成相當隆重的廟會。據考證,火神臺廟會至清代乾隆年間最為盛大。
朝臺本來從正月初四開始,但路途較遠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為表達對火神的虔誠與敬意,從頭年的臘月便往這兒趕,春節未到,火神臺附近方圓幾里的村莊上已住滿外地的香客。香客們如此虔誠,皆因對火神的崇拜,認為朝拜后,火神會在今后一年里保佑全家平安。臺會設有總會,各地設有分會,朝臺時由分會會首到總會先行報到,然后由總會安排朝拜時間,按次序進行朝拜。各分會朝拜時,僅隨朝臺進香隊伍奏樂的嗩吶吹奏者就有百余人。
各地的香客朝臺各有程式,五彩紛呈,是一種各地民俗大展示,內容豐富多彩,觀者人山人海。香客游人熙熙攘攘,算卦看相者不計其數,每天到會人數達十多萬人。臺會上,各地的地方戲、曲藝、雜技、魔術及高蹺、鬼會、竹馬、旱船、肘歌、花棍、獨桿轎、拉秦檜、武術、龍燈等等各種民間藝術的表演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各路能工巧匠制作的泥老虎、布老虎、布娃娃、花槍、花劍、花刀、泥狗、泥雞、面人、糖人、花燈籠、琉璃蹦蹦、泥響兒、竹響兒等等,琳瑯滿目,品種繁多,制作精巧,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盡顯民間藝術水平,令人嘆為觀止,其叫賣聲也是各色腔調,此聲蓋過彼聲。朝臺的人們大多要買上一兩件給孩子作為過年喜慶之物,讓其盡興玩耍,以增添喜慶和吉利氣氛。
廟會之上還有人另辟場地斗雞、斗狗、斗羊、斗蟋蟀,或進行賽牛和逮豬比賽,非常熱鬧有趣。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百姓晚上表演的 火龍舞 (亦名滾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火是火神功績的體現,火龍與青龍相對起舞,二龍戲珠,百般花樣渲染出吉祥如意的氣氛。朝臺的各種儀式為商丘獨有,與別處不同。(原標題:河南商丘:古老的地方廟會 火神臺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