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修城廟會位于項城市西郊的南頓故城遺址,輻射周邊商水、光山、羅山、上蔡、安徽臨泉、淮陽、周口等縣市。
何謂鬼修城呢?這里有一個傳奇故事。傳說西漢末年王莽為維護新政權,日夜追殺起義軍首領劉秀。劉秀率百騎逃至南頓附近時,已三天三夜未曾休息,人困馬乏,再也走不動了,只好停下來宿營休息。當天晚上,熟睡中的劉秀被身下一只螻蛄驚醒,正好此時探子報告王莽大軍距此處已不遠。劉秀便以真龍天子的身份吩咐附近的小鬼,連夜筑城。時至五更,眾小鬼已累死過半,土地爺見狀,就學雞叫,一雞啼叫,百雞響應,小鬼以為天明了,就四散逃跑了。東方欲曉,王莽的大隊人馬趕到,遙遙看去,見南頓東北角一夜之間出現一座新城,并有眾兵把守,殺氣騰騰,王莽懼怕,急忙下令,兵退四十五里,劉秀得以解脫,這便是“鬼修城”的傳說。至今仍遺存長217米,高8米,寬12米的古城墻,雖經兩千多年的人世滄桑、風雨剝蝕,仍然雄風猶在。
鬼修城廟會又稱光武廟會。據《項城地名志》記載:光武帝劉秀,其父劉欽任南頓縣令,劉秀少年隨父于南頓,“復興漢室”后,于建武十九年大駕南頓,在鬼修城遺址北100米處,南頓民眾筑臺舉城歡慶,劉秀念父老舊情,免去頓二年田租,頓民世代感恩,于光武臺上建廟祭之,后稱光武廟。自東漢建廟至今兩千余年,民間祭拜活動源遠流長,香火鼎盛,以古廟會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在民間流傳著王莽趕劉秀的傳說、螻蛄斷腔救劉秀的傳說、劉秀腳蹬白果樹系鞋帶留下腳印的傳說、搬倒井傾倒救劉秀饑渴的將士戰馬的傳說,現仍遺存有漢代光武臺、漢古槐、銀杏樹、鹿苑寺、飲馬池、搬倒井等歷史遺跡,賦予了鬼修城廟會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鬼修城廟會與淮陽的太昊陵廟會在活動的時間、方式、內容完全一樣。據老輩人講,抗戰時期,日本占領了淮陽,太昊陵廟會停止幾年,方圓幾百里信徒民眾都云集鬼修城廟會朝拜,日本戰敗,太昊陵廟會才得以恢復。
鬼修城廟會分三個區:朝拜區、文藝演出區、商貿區。朝拜區的光武殿、人祖殿、觀音大殿、天爺閣古樸雄風,老母洞、八百羅漢人物栩栩如生。每年的二月二至三月三及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五是古廟會最活躍的時候,這里人群涌動,香客云集,虔誠朝拜,寄托信奉,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這里不僅是尊祖敬天,弘揚傳統文化的圣地,又是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同時,又是人們進行物資交流,繁榮當地經濟的活動場所。社會上流傳這樣的順口溜:一年一度二月二,四方八面有人來;各路人民齊歡笑,燒香聽戲做買賣。鬼修城廟會一、保留了豫東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是研究豫東南地區民眾世界觀和生活情況的重要依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保留了眾多的民間藝術,體育競技活動,民間手工藝的原生形態,傳承著各種傳統表演藝術形式,不僅對保護民族民間文化有重要價值,而且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三、廟會活動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活動,具有凝聚力,能夠增強群眾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精神,可以營造安定、祥和的氛圍,為構造和諧社會起到很大作用。四、對廟會所在區域的文物群起到了加強保護的作用,增強了民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在加強文物保護同時又開發挖掘文物景點旅游價值。(原標題:鬼修城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