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在中國源遠流長,唐、宋時最盛。李白《長干行》詩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就描寫了兒童騎竹馬、弄青梅,兩小無猜,游玩嬉戲的情景,后演化成成語“青梅竹馬”,膾炙人口。
竹馬作為中國古老的民俗之一,在商丘也曾盛極一時。
為防止竹馬表演這一藝術形式流失,馬西魁正在繪制《藝苑奇葩———竹馬》一書。
竹馬,以竹篾為骨架,用鐵絲或繩子捆扎成馬的樣子。馬腹處留出空位供演員站立,馬尾和馬身用染色的麻繩裝點成馬毛,用彩色的布做成馬頭,馬脖子上一般掛有雞蛋大的銅鈴。
表演竹馬稱為跑竹馬。最簡單的跑竹馬是小孩子把一根細竹竿塞在胯下,一手執定前端,一手揮柳枝為鞭,拖曳而行,疾馳跳躍;而最傳統的跑竹馬是仿照古時的戰爭場面,組成“鐵甲騎兵”,騎上竹馬,揮槍弄劍,“馳騁廝殺”。
竹馬于1942年傳入商丘,曾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活躍人們的業余生活、促進企業發展有過重大貢獻。1991年,因各種原因,竹馬表演消失。
近日,記者采訪了商丘竹馬傳人馬西魁,了解到了這一民俗在商丘發展、興盛和衰落的歷史。
馬西魁說,他盼望著竹馬能再次在商丘“跑”起來。
民俗竹馬源遠流長
在唐代,兒童盛行竹馬之嬉,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描寫竹馬的情節,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白那首演化出成語“青梅竹馬”的《長干行》。
竹馬究竟起源于何時?大多數人對起源于東漢一說比較認可。
據馬西魁介紹,在元朝,竹馬這種民俗逐漸被統治者演變成一種慶祝戰爭勝利的活動。竹馬因得到統治者的青睞,在民間迅速流傳,并在演化過程中,由民間藝人模仿戰爭場面研究出了跑竹馬的各種陣法。
1942年,山東曹縣著名的竹馬藝人、馬西魁的父親馬愛保,領著徒弟來到當時的朱集表演竹馬,并遷居于此。竹馬從此傳入商丘。
馬愛保獻身竹馬藝術
馬愛保定居商丘后,帶領竹馬表演隊活躍在商丘鄉村,尤其在當時的朱集街頭,經常引來里三層外三層的圍觀者。商丘解放后,馬愛保的竹馬表演隊成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隊。大概在1951年或1952年,馬愛保的竹馬表演隊被當時的商丘畜產品外貿公司聘用,到鄉村表演,讓農民把一些牲畜的皮毛出售給外貿公司。
1953年,馬愛保懷著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和對《婚姻法》的擁護,滿懷激情地帶著他的竹馬表演隊四處表演、宣傳。后來,在一次表演當中,疲勞過度的馬愛保帶著身上的竹馬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有醒來。當時,馬愛保才28歲。
馬西魁繼承父志
馬愛保去世后,商丘的竹馬表演幾乎絕跡。馬西魁自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竹馬表演,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馬西魁說,好多年,他一聽見街頭上的鑼鼓聲,就會想起父親,頭就暈,心里就痛。
父親去世10多年后,徹底平靜下來的馬西魁想,父親一生鐘愛竹馬表演,并為此付出了生命,他應該繼承父親的志向,把竹馬表演傳承下來,讓父親摯愛的藝術重新煥發生機。于是,馬西魁開始研究竹馬。靠著父親遺留下來的一些畫在黃表紙上的陣法及一些老竹馬藝人的回憶,從竹馬的做法、竹馬外形的裝飾,到演員的穿著、跑的路線,馬西魁都刻苦鉆研,并在吸收古代一些戰法的基礎上,對竹馬進行了創新。1976年,馬西魁被提拔為當時的商丘縣八八區冶煉廠的副廠長。為慶祝粉碎“四人幫”,他第一次組織了竹馬表演隊。盡管那次表演還相當簡單,但他們的表演還是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喜愛。從那以后,馬西魁的竹馬表演隊就成了商丘地區一個重要的文藝表演隊,每逢“五一”、中秋節、“十一”、春節等喜慶節日,表演隊都會受邀四處巡演。
竹馬表演氣勢恢弘
1985年,商丘地區舉行第一屆民間藝術匯演,馬西魁的竹馬表演隊第一個出場。當時,竹馬表演隊是最興盛的時候,隊員有270多人。
一聲戰鼓響起,大鑼、銅镲等打擊樂器隨之齊鳴,按古時戰法分成的左旗、右旗、先鋒旗等8個方隊的隊員,身披紅、藍、綠、黃等各種氅篷,騎著竹馬沖入陣中。作為“元
帥”的馬西魁頭戴金冠,身披帥氅,手擎“帥”字旗。隨著“帥”字旗的揮動,“士兵”們排列成不同的陣形,手舞斧、鉞、鉤、刀、槍、劍等十八般兵器與穿插在“馬隊”中的另一方“大軍”展開“廝殺”。
竹馬原流傳下來的只有四五個簡單的陣法,馬西魁在研究竹馬的過程中,根據古時的陣法,又創造了10多種陣法,從而形成了竹馬表演的18種陣法:鐵索連環陣、雙槍旗門陣、三才剪刀陣、四門斷魂陣、五毒穿心陣、六儀懸燈陣、七星北斗陣、八卦太極陣、九宮鼓樂陣、十面埋伏陣等。18種陣法能表演近兩個小時,氣勢恢弘、場面壯闊,大有古沙場千萬雄兵氣吞山河之勢。
竹馬“挽救”了幾個企業
上世紀80年代,馬西魁分別被委任到商丘的石棉廠、第四毛紡廠和電石廠任廠長。在他到任前,那幾個廠子都瀕臨停產。馬西魁到任后,立即組織竹馬表演隊,到街頭表演,同時宣傳企業。馬西魁去第四毛紡廠時,廠里生產的呢子衣服大量積壓在倉庫里。在竹馬表演隊表演時,馬西魁讓隊員全部穿呢子大衣出場,效果不錯,結果竹馬表演隊引導了商丘服裝消費的潮流,很多人開始喜歡上了呢子大衣。一時間,第四毛紡廠的呢子衣服供不應求。
馬西魁戲言:他是第一個實踐“文企”聯姻的,并取得了成功。
后來,隨著電視、電影等的普及,竹馬表演與戲劇一樣開始逐漸衰落。1991年,隨著馬西魁不再擔任企業負責人,竹馬表演在商丘徹底銷聲匿跡。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馬西魁說,現在正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全國都在搶救文化遺產,他希望竹馬也能夠得到重視,從而讓這一民俗奇葩再現昔日光彩。(文/晚報首席記者 蔣友勝 圖/晚報首席記者 傅青)(原標題:古老的民俗奇葩——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