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河陰石榴文化節由中共滎陽市委、滎陽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協辦。
一、主 題
河陰石榴產業與新農村建設
二、指導思想
以河陰石榴文化節為平臺,全方位宣傳、推介“宮廷貢品、歷史名產、中州名果”——河陰石榴這一傳統特產,挖掘河陰石榴文化的深厚底蘊,提升河陰石榴的品牌優勢和知名度,以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陰石榴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中國石榴之鄉”為契機,加快河陰石榴的研究、開發和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三、日程安排
1.9月8日上午,在滎陽市林業局舉行河陰石榴王評比活動。按照河陰石榴地方標準,依據單果重量大小,評出河陰石榴王、河陰軟籽石榴王各一個,河陰石榴金獎、銀獎、銅獎各一個,河陰軟籽石榴金獎、銀獎、銅獎各一個。
2.9月10日上午9:00,在高村鄉劉溝村文化廣場舉行河陰石榴文化節開幕式、河陰石榴王頒獎儀式、文藝演出。
3.9月10日開幕式后,組織參觀高村鄉劉溝村石榴基地、石榴研發中心及石榴品種展、石榴盆景展、河陰石榴書法繪畫攝影作品展。
4.9月10日~10月7日,開展河陰石榴風情游暨生態休閑觀光游。圍繞石榴基地,以品嘗石榴風味、體驗榴鄉風情為主要內容,組織游客逛石榴園、品石榴味、嘗農家飯及其他農情體驗等風情游活動項目。
河陰石榴甲天下
河陰石榴甲天下,素有“宮廷貢品、歷史名產、中州名果”之美譽。
據史料記載,河陰石榴栽植源于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安息國(今伊朗)帶回石榴良種,始栽于滎陽,距今已有2140年。在河陰縣(今高村、廣武)栽植的這種石榴取名河陰石榴,籽大、色紅、味甜,落地不沾塵土,食之滿腮生津,以其獨特的風格而馳名,在盛唐時被封為朝廷之貢品,遂成為應節佳果和吉祥的象征。
《河陰縣志》云:“北山(指廣武山)石榴,其色古,籽盈滿,其味甘而無渣滓,甲于天下。”《申志》云:“渣殊軟,子稀而大且甘,土人以仙石榴名之。”元朝農學家王禎編撰的農業科學名著《農書》稱:“石榴以河陰者為最佳。”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里,把河陰石榴列為美食之一,與宋朝發明制作的火腿、火鍋、東坡肉齊名。“河陰石榴碭山梨,滎陽柿子甜如蜜”更是廣為傳誦。1984年12月,河南省石榴開發協作組在鄭州召開石榴監評會,在31個品種當中,河陰石榴為全省之冠,被譽為“中州名果”。1993年河陰石榴與滎陽柿子一同被評為鄭州市十大歷史名產。
河陰石榴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近年來,滎陽市委、市政府為使河陰石榴這一特產發揚光大,采取高科技栽培之法,引進改良新品種,突出河陰石榴的特殊品質,從質和量上得到空前發展,經濟效益日益顯著,成為滎陽的特色品牌之一。今年5月份,河陰軟籽石榴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滎陽市通過了中國果品協會“中國石榴之鄉”專家考評。
尤其是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前三屆河陰石榴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滎陽取得了河陰石榴產業發展和生態觀光旅游雙豐收,更加激發廣大群眾種植河陰石榴的積極性。今年春天全市新發展河陰石榴4000余畝,河陰石榴栽培面積達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4萬畝,年產量1500萬公斤,年創效益1.2億元。形成了從廣武唐垌到高村鄉棗樹溝村長達15公里的河陰石榴產業帶。新建河陰軟籽石榴良種繁育苗圃300畝,邀請國家林業局石榴專家為河陰石榴把脈會診,營造了石榴精品園。高村鄉劉溝村石榴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人均1.86畝,是名副其實的石榴專業村。
河陰石榴基地的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河南省鄭仕酒業食品有限公司開發了集營養、保健等功能為一體的鄭仕石榴酒、鄭仕石榴養生酒,年生產石榴酒150噸,加工石榴160噸,產值達585萬元,年實現收入354萬元。廣武鎮黃河百果莊園、高村鄉劉溝村依托石榴資源開展生態觀光旅游,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成為生態旅游觀光的典范。
眾手澆開幸福花 金秋十里邙嶺香
淳樸善良的62萬滎陽人民向關心和支持石榴產業發展的省、市領導,河南大學鄭州校友會,林業、農業、扶貧、科技、旅游等部門表示衷心的感謝!
喜迎石榴盛會 笑迎八方賓朋
熱情好客的62萬滎陽人民真誠歡迎各界朋友前來品嘗石榴風味,體驗榴鄉風情,共商發展大業,共創河陰石榴譽滿全球的明天!
詩歌盛宴邀您來
滎陽·中國詩歌文化節將于9月27日隆重開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聽到這些經典詩句,就會讓人想起劉禹錫、李商隱兩位著名詩人,這兩位古代詩壇巨人不僅為世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經典詩句,更為我們留下了諸多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這兩位唐代著名詩人都選擇了滎陽作為他們的長眠之地。
為深入挖掘滎陽的詩歌文化,充分展示滎陽深厚的文化資源,展示滎陽新形象,推介滎陽、宣傳滎陽,由中國詩歌學會、河南省文化廳、鄭州市委宣傳部、鄭州市文化局主辦,河南省詩歌學會、鄭州市文聯、中共滎陽市委、滎陽市人民政府承辦的“滎陽·中國詩歌文化節”,作為第十屆亞洲藝術節的組成部分,將于2008年9月26日~28日在河南滎陽舉行。
詩意滎陽 和諧華章
本屆詩歌節是以“詩意滎陽,和諧華章”為主題。其宗旨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詩歌的藝術形式詮釋滎陽深厚的歷史文化,表現滎陽人民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使更多的群眾接受詩歌的美學熏陶,提高文化素養,構建和諧社會。
河南省滎陽市,緊鄰省會鄭州,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處,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穿境而過。滎陽歷史悠久,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青臺遺址在滎陽東北部,屬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存;京襄城是古代鄭莊公的地盤。陰司澗溝,是鄭莊公打敗共叔段后,掘地為泉,與母親相見的地方。這里有30萬年前人類活動的織機洞遺址,有歷經2800年風蝕雨浸的鄭國古城墻,有楚漢相爭中分天下的“楚河漢界”,有因“三英戰呂布”而聲名遠播的虎牢雄關。滎陽還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這里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伏羲女媧的美麗傳說,是中國象棋之都和世界鄭氏祖地,是嫘祖文化之鄉和絲綢之源。
滎陽也是詩歌的發祥地。自古以來,詩人輩出。詩經的鄭風、小雅,有諸多篇幅描述了滎陽的風土人情;中國詩史上彪炳千秋的大詩人王維、李白、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杜甫等都在滎陽留下足跡,并創作出許多錦繡華章。中唐詩人劉禹錫和晚唐詩人李商隱兩位對我國詩歌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卓越詩人,又都長眠于滎陽檀山原。
劉禹錫、李商隱與滎陽的不解之緣
據史料記載, 劉禹錫一生坎坷,剛直不阿。他雖然“籍占洛陽”,而“家本滎上”。自其曾祖始,其祖、父均葬“滎陽檀山原”。在外貶期間,仍不忘在滎陽京、索間之“祖先壤樹”,“可耕”的“瘠田”,“未毀”的“陋室”,想請人將自己“置籍滎陽伍中”,以便“拜先人松木賈”。將逝,立遺囑要“葬近大墓”(祖墳),他愛滎陽、戀檀山之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至今仍令人唏噓慨嘆!劉禹錫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一生堅守著他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劉禹錫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堅信“天人交相勝還相用”而不屈“天命”;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著名詩人,他的詩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是一座豐碑。他家居于滎陽,長眠于檀山,是滎陽的驕傲和自豪。
李商隱自其祖輩起,移居鄭州滎陽。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李商隱出身孤貧,后來因婚姻問題卷入當時的牛李黨爭,備受排擠,潦倒終身。46歲時死在滎陽,并葬于滎陽。這種“匡國無門”的遭遇,使李商隱寫出許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的黑暗政治的詩篇。他的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無題詩也有所寄寓,至其實義;愛情詩深情動人。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用典多,意旨隱晦。李商隱的散文也文采華美,風格獨特;駢文婉約雅致,蜚聲于晚唐文壇。為紀念這兩位大詩人,滎陽先后建起了禹錫園和李商隱公園。如今,在這塊孕育智慧和詩歌的土地上舉辦詩歌節,具有重要文化意義和深刻啟迪。
滎陽大地上不僅鐫刻著歷史文化印記,而且閃耀著時代光芒,這里是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二,是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這里有全國著名的閥門工業和建筑機械工業,被譽為“閥門之鄉”和“建筑機械之鄉”;這里的河陰石榴古為宮廷貢品、中州名果,被譽為“中國石榴之鄉”;而中國名牌少林客車和博大掛面,更是家喻戶曉,遠銷海內外。創作贊美滎陽的詩篇,就是要謳歌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就是要謳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就是要謳歌和諧社會的詩意家園。
據悉,本次詩歌節將邀請50名國內著名詩人、50名省市詩人參加。同時,設有詩人采風、開幕式、大型詩歌朗誦文藝演出、詩歌高峰論壇、滎陽詩歌宣言發布及簽名儀式等活動內容。(原標題:滎陽市第四屆河陰石榴文化節于9月10日隆重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