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記者來到禹州市文殊鎮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放眼望去,四周田里是大片綠油油的迷迭香。“我種了60畝,按畝產3000斤,一畝能收入2000多元。”村民葛紅軍說。
被稱為“藥都”的禹州,中藥材種植已有上千年歷史,而引進迷迭香種植只有十年時間。目前,禹州迷迭香種植面積已達2.6萬畝,該市也成為了全國最大的芳香類藥用植物基地和天然抗氧化劑及植物精油生產基地。新引進品種表現出色,傳統品種也不甘示弱。作為禹州四種取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道地藥材之一,豫西丹參的丹參酮含量高達國家《藥典》規定值的三倍,在全國獨一無二,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2011年,禹州市與“輔仁藥業”簽訂協議,建立豫西丹參供應基地,并與“天士力”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如今,禹州的豫西丹參種植面積已達2.5萬畝,并成為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協會命名的豫西丹參基地。
為提升中藥產業化水平,禹州市改變了傳統的“集貿市場+零散種植”的產業模式,積極探索“企業連基地,藥商加農戶”的新型生產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中藥材種植零散、成方連片規模小的問題,不僅實現了農民與合作社的雙贏,更加快了中藥材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的進程。
為有效提升中醫藥產業的科技水平,該市積極與多家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拓寬中藥應用領域,延伸中藥加工鏈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今年5月,禹州市成立了大鴻寨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確立了205種野生中藥材保護物種,并依托大鴻寨景區,推出了32種養生藥膳,建設了中醫藥文化展館。
在發展中醫藥經濟的同時,禹州不斷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自2002年以來,禹州市已舉辦了八屆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中醫藥交易大會,兩年一次的禹州藥交會早已成為中醫藥界的一大盛事,對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打造禹州中藥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原標題:創新中藥生產模式 發展中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