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藥都”之稱的河南省禹州市是“藥王”孫思邈成名之地,中藥材種植與買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悠久的歷史傳承與不斷創新的產業發展理念在這里碰撞、融合,使古老的“藥都”迸發出勃勃生機,特別是十年來連續舉辦的禹州中藥材交易大會,讓“藥都”的歷史文化優勢實實在在地轉化成為經濟發展優勢,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支柱產業正在壯大。
近日,筆者走訪可容納2000多家商戶的禹州市中藥材專業市場。矗立在大門外廣場上的一尊藥王像首先映入眼簾,高大的“藥王爺”背后是占地30畝、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中藥材交易大廳,周圍商鋪林立。
“做藥是個良心活,這是‘藥王爺’留下的精神,買賣再大,這個精神不能變。”民興藥材行的馬建民說。
藥王的精神在禹州從未改變,禹州中藥產業近年來卻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變化。
一眼望不到邊的藥田是禹州一道獨有的風景。然而在這不變的風景背后,藥農們的經營方式卻已然不同。“我們原先種藥,采用的是集貿市場加零散種植的方式,風險大,收益低。現在通過依托制藥企業組建藥材種植合作社,推行企業連基地、藥商加農戶的新型生產模式,實現了農民與合作社的雙贏,更加快了中藥材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的進程。”提起新模式的優勢,禹州市中藥材種植管理辦公室主任南林坡滔滔不絕。
新模式帶來的活力顯而易見。如今,禹州市訂單藥業面積已達4.5萬畝以上,形成了以“森源本草”為依托的迷迭香、以“春發菊業”為依托的杭白菊等一批種植基地。2011年,禹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中藥材種植業產值達6.5億元。
禹州不僅有聲名遠揚的優良藥材,還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禹州中藥炮制技藝”。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朱清山2005年創辦了河南省青山藥業有限公司,率先把禹州中藥傳統炮制技藝與現代化生產相融合,打破了炮制技藝只在一個家庭或一家藥店內代代相傳的習俗,將獨門技藝廣為傳授。談及投身藥業60余年的經驗,他淡然說道:“傳統不能忘,但是要在傳承中創新。”
創新求變,不但是朱清山老人的感悟,更是禹州中藥界的共識,如“森源本草”與河南科學院合作開發、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保護的“洋姜飲料”;“黑馬藥業”與河南科技學院合作進行的生產工藝改進;“久源堂藥業”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開發的保健養生飲料……
一項又一項專利在禹州誕生,一種又一種傳統中藥煥發了活力。如今,科技創新對禹州中醫藥產業的貢獻率已達到51%。這些創新成果拓寬了中藥應用領域,延伸了中藥加工鏈條,也對“藥不經禹州不香”這句老話作出了新的詮釋。
不僅制藥有創新,禹州人賣藥也賣出了新名堂。如今的禹州把發展現代化倉儲物流作為根本著力點,積極引進北京九源堂等知名企業,發展集物流配送、貨物倉儲、整理包裝、質量檢測為一體的現代中藥物流配送中心。“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期貨貿易”,一個又一個新名詞與千年藥都結合的同時,一個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物流交易中心也正在悄然形成。
中醫藥物流業在禹州蓬勃發展的同時,懷幫會館、十三幫會館等曾作為禹州藥業交易中心的歷史建筑,已經開始了修復工程,并被規劃為禹州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投資3億元的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展示禹州“藥都”歷史和藥王文化的窗口。
2002年,有200多年歷史的禹州中藥材交易大會得以恢復,如今已發展成為包含文化、學術、商業等多項內容的業界盛會。今年11月,“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2012年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會”將在禹州舉行。
“禹州將以悠久的藥王文化為依托,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開拓創新,主動求變,續寫‘藥都’禹州的傳奇。”談及今后禹州市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禹州市委書記王宏偉說。(閆占強 李曉星)(原標題:“藥都”創新求變續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