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舞俗稱“蚌殼燈”,它屬于一種地會表演性舞蹈。1911年雙橋營楊森林、傅家珍根據(jù)滇劇《漁人利》的劇情,刪去其中的唱詞和道白,用舞蹈形式表現(xiàn)故事內(nèi)容。之后,這一舞種便在前衛(wèi)、江城、九溪一帶流行。
蚌殼燈由三人表演,一人飾蚌,一人飾鷸鳥,一人飾漁翁。飾蚌者,扮一古裝少女,滿頭珠翠,身著粉紅色衣褲,罩粉紅色長裙,腰系綠色緞帶,腳穿花緞彩鞋,兩扇蚌殼拴粉紅綢帶挎在雙肩上,雙手拉住兩扇蚌殼。飾鷸鳥者,頭戴鷸鳥頭具,身著綠色衣褲,肩圍灰色坎肩,雙臂套篾編的鳥翅,腿上扎綁腿,腳穿綠色彩鞋。飾漁翁者,頭戴蓬頭,腰系絲帶,披蓑衣,腰帶上挎魚簍,下穿粉紅肥彩褲,著白布長襪,腳穿跳鞋,手執(zhí)魚桿。
蚌殼燈道具制作:⑴蚌:幫竹篾編成蚌殼兩扇,裱糊后,蚌殼外壁用黑、藍(lán)、綠、白等色彩畫成環(huán)形紋狀,蚌殼內(nèi)壁全部涂成粉紅色。⑵鷸鳥:幫竹蔑編成鳥頭、鳥翅,經(jīng)裱糊彩畫而成。⑶魚簍:用竹篾編扎而成。⑷釣魚竿一根。
蚌殼燈屬地會舞蹈,一般不單獨(dú)表演,在有其他舞種伴隨的前提下才進(jìn)行活動。蚌殼燈的表演過程是:蚌張開,小趲步走圓場;鷸鳥碎步追逐。蚌一張一合,鷸鳥雙翅不斷扇動;鷸鳥用嘴啄蚌,蚌合攏夾住鷸鳥嘴不放。漁翁圓場急步趕上,捉住鷸鳥和蚌。表演時,使用滇劇打擊樂伴奏以增加氣氛。常用鼓點(diǎn)是“四擊頭”、“長錘”、“鳳點(diǎn)頭”、“翻山繞”等滇劇打頭。
近年來,江城、漁村尚有鷸蚌舞表演活動,群眾十分歡迎。(原標(biāo)題:鷸蚌舞又叫蚌殼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