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碩果累累、四野飄香的收獲季節。素有“酥梨之鄉”美稱的寧陵縣石橋鄉,數萬畝金色的梨園,好似這金秋里的一幅畫,讓人愜意,令人陶醉。
你看,那一眼望不到邊的梨園,梨樹一行挨著一行,一棵連著一棵,茂密的樹葉變得稀疏,金黃色的梨子掛滿了枝頭,墜得樹枝彎得像弓似的,仿佛能聽到這些掛果枝條喊“累”的聲音。梨園里,梨農們有的忙著摘梨,有的在挑揀,有的在裝箱,有的開著機動三輪車往外運,一派繁忙景象。
漫步在梨園間用紅方磚鋪就的小道上,濃濃梨香撲鼻而來,沁人肺腑,一不小心,黃澄澄的梨子不是碰著你的頭,就是吻到你的臉,讓人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是漫游在金色梨子的世界里。路邊、村頭、房前屋后、院內院外,到處是掛滿果實的梨樹,分不清哪是村莊哪是梨園,村莊里有梨樹,梨園里有村莊,村莊與梨園融合在了一起。不論走到哪里,樸實厚道的梨農都會像對待客人一樣,熱情地招呼你,讓你品嘗自家的梨子,并謙和地說:“買不買不當緊,隨便品嘗,看一看,瞧一瞧,俺家的梨酥不酥,甜不甜……”話說得實實在在,輕松大方,收獲的喜悅寫在他們黝黑堆笑的臉上。不少游客被眼前的景和情所吸引,所折服,所迷醉。說話聲,歡笑聲,還有優美的歌聲,伴隨著梨香在梨園上空飄浮,回蕩……
當地梨農自豪地說,這梨園是他們的“聚寶盆”。這里栽種的金頂謝花酥梨,個大金黃,水多汁濃,皮薄無渣,酥甜可口,味道純正,已有7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明清時期,作為貢品進貢朝廷。1958 年,他們把精心挑選出來的數十個又大又好的酥梨,寄給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毛主席還夸這梨好吃呢。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寧陵縣把種植金頂謝花酥梨作為特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目前,全縣酥梨種植面積20多萬畝,年產酥梨數億斤,遠銷國內外。酥梨產業成了他們的“聚寶盆”。如今,這里的農戶,樓房連成片,家家有存款,現代家具一應俱全,別說摩托車、電動車、機動三輪車,就是汽車也不再稀罕,梨農的紅火生活,可謂是“吃著甘蔗上樓——步步高,節節甜”啊!村頭的梨樹下,青磚鋪設的通幽小徑,兩旁青青的草坪地上,安裝了健身器材,還有石桌、石凳,石桌上刻有棋盤。梨農們休閑時,可以來這里鍛煉身體,開展娛樂活動,活躍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譜寫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擔糧。石橋鄉發展起來的數萬畝梨園,不僅僅是靠售梨提高了經濟收入,同時也帶動了旅游、服務、交通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拓寬了當地農民的致富門路。春天梨花的芳香,夏季梨樹的蔭涼,秋天酥梨的醇香,招引來了大批的游客。春賞梨花夏乘涼,秋觀梨園泛金黃。目前,這里已成為豫東大地上的一個亮麗的生態園區,同時也成了一個不多見的觀賞旅游景點。不少省內外乃至全國的游客慕名而來。
金秋時節,來梨園采風,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編寫對聯一副,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吧。上聯是“酒香菜香梨香香香撲鼻”,下聯為“說聲笑聲歌聲聲聲入耳”,橫批“梨園飄香”。(田啟禮(市 直))(原標題:梨園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