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郭丁香》演繹灶王奶奶故事” 系列三《郭丁香》三百年傳唱不絕

2013/12/10 16:36:43 點擊數: 【字體:

 
    在300年的流轉過程中,《郭丁香》從民歌到曲藝形式的灶書再到戲劇雛形的灶戲,直至“具有史詩規模”的長篇敘事詩,形式不斷轉換,但它從未進入過主流社會,始終只唱徹農村這片皇天后土里。這里就是《郭丁香》上演的地方,題圖為“第一位灶書女藝人”潘景娥。
 
 中國民歌,是民間歌舞、曲藝、戲曲、民族器樂的基礎。信陽民歌,是信陽多種曲藝和戲曲音樂的根,不管是灶戲《郭丁香》還是灶書《郭丁香》,它們的曲調,細品起來,總有點信陽民歌的味兒。
 
 在300年的流轉過程中,《郭丁香》從民歌到曲藝形式的灶書再到戲劇雛形的灶戲,直至4326句的“具有史詩規模”的長篇敘事詩,形式不斷轉換。關于《郭丁香》的藝術形式,曾有不同的說法,至今還存在著《郭丁香》是文學還是戲劇、曲藝,甚至是不是“詩”的爭論。
 
 爭論的結果,有人提出折中的意見:《郭丁香》在傳唱中,的確以上述各種形式生存并發展過。單就文字而言,其無疑屬于文學范疇的長篇敘事詩;就其作為灶書而言,肯定屬于曲藝里的說唱藝術;如果利用舞臺,由演員以第一人稱演出不同的角色,由這些角色來推進戲劇沖突,那就該算作戲;否則,如果僅僅是兩個人或三個人像東北二人轉似的用說唱等各種藝術簡單地演繹故事,就只能還是曲藝。
 
 記者對《郭丁香》的認知,也經歷了同樣的過程,最初認為它是信陽民歌,自信陽至固始再至開封河大,記者向相關專家都提出了同一個問題:《郭丁香》能否歸到信陽民歌的范疇內?
 
 答案是否定的。河大張振犁教授拿出《中國民間文學史》,嚴格界定了它是:長篇敘事詩。
 
 河大民俗學碩士位秀萍女士曾在信陽搞過田野調查,記者想方設法查到了她的原始記錄:有些演唱《郭丁香》的藝人認為自己唱的是灶戲,有些藝人認為是灶書。
 
 河南民協評定的“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中,《郭丁香》的演唱者潘景娥名字前面的定義是:灶書傳承人。當中國民協慎重地將《郭丁香》定為“國家第一批五個重點搶救工程”項目之一時,包括新華社在內的諸多媒體,一擁而上,將其定義為“漢民族生活史詩”。
 
 民歌像件穿小了的衣裳,洋洋灑灑4000多行的《郭丁香》已穿不上了。像蟬蛻,無法回頭。
 
 記者有意識地對《郭丁香》深入解讀,卻無意中暗合了《郭丁香》300年的發展歷程,那就是從民歌到詩。
 
 詩歌詩歌,詩在前歌在后。但事實上,是歌在前詩在后。以同屬楚地的《楚辭》為例,公元前3世紀,楚地的屈原將長江中游的民歌整理為《楚辭》,最初的歌變成現在的詩,我們不會唱了,只會讀。
 
 只有300年流轉時光的《郭丁香》,比起“老大級”《楚辭》,還很年輕。正因其年輕,我們尚可清晰地觸摸到它流變的一些階段,它剛剛由歌變成詩。再一個300年時光流轉,我們也許會理所當然地認定它是詩,到時候是不是也不會唱只會讀了呢?
 
 《楚辭》從民歌到詩歌,一步到位。年輕的《郭丁香》“余生也晚”,環境的誘惑也大,造型多變,先變了曲藝再變了戲曲再到了詩歌。
 
 《楚辭》的流傳,屈原居功至偉。《郭丁香》300年的流轉,固始的木匠們是“真心英雄”。
 
 木匠楊二能成為“唱灶第一人”
 
 第一個唱《郭丁香》的是誰?灶書《郭丁香》的傳承人潘景娥回憶說,師傅每次教唱灶書《郭丁香》前,都會交代四句話:盤古開天至如今,一人唱書萬人聽。聽罷好書莫謝俺,謝俺祖師楊玉彬。“師傅說自古以來,唱灶的都是這規矩。”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時間:2006年12月2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