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香囊情
2014/5/30 9:01: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打我記事起,小孩子們除了過新年換新衣的高興事,在端午節佩戴花花繩和香囊就是最高興的事兒了。家鄉的端午節可是個舉足輕重的節日,無論家里多窮,都要設法給孩子們包粽子、戴香囊、系五彩花花繩。也許是中國的端午文化已融入地方文化,出現了地域情懷的緣故吧。在家鄉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其他的都是關于祝福豐收和祈福平安的。
端午節的花花繩一般都是五樣顏色的絲線合成的,根據孩子的手脖和腳脖的粗細及香囊鏈兒的長短,截成段兒,扎上。媽媽說,端午節給孩子們系花花繩,主要是辟邪保平安的。
在端午節到來的前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找好葦葉或河邊生長的一種叫蘆探草的葉子,包上糯米或大米,待端午節前煮粽子。粽子煮好后放涼水中泡著,然后再去忙乎花花繩和香囊,等一切就緒后,已是雞叫三遍了。
我家姊妹多,記得有一年媽媽為準備端午節的東西一直忙到天亮。天一亮,媽媽就喊我們起來隨她去堂屋朝桌上一張畫像叩頭。媽媽說,那是屈原,端午節就是為他過的,我們必須給他叩頭才能開始吃粽子戴香囊。叩了頭,媽媽就給我們講屈原的故事。講完了屈原的故事,媽媽還教我們唱端午的曲兒。“五月當五柿花開,家家戶戶迎喜來,抻葦葉,包粽子,保佑屈原上竺子。五月當五麥花香,家家戶戶都奔忙。戴香囊,割艾蒿,福祿壽喜全來到……”
端午節,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愛國情懷的節日,也是承載著老百姓苦難與幸福變遷的節日。
現在家家戶戶都不會為吃不到糯米而發愁了,可是媽媽把那些花花繩和香囊看得很重,她不允許我們怠慢,必須自己親手做,然后給孫子孫女們親手戴上。他*的香囊很簡單,就是用很多塊顏色不同的布做成個香囊,然后再裝上香草和五谷雜糧,系上一根花花繩就成了。香草,就是家鄉田埂上到處都長的一種草本植物,土名叫“岤草”,它下面的根系上結著像豆子一樣的塊根,經晾曬后就會釋放出醉人的香氣來,長久不衰。
媽媽已經老了,唯一惦念的就是孫子孫女們,她過不慣城里的生活,但端午和春節她非來不可,因為她要給孫子孫女們戴花花繩和香囊。我們也因為他*的到來,端午節才過得有滋有味……所以,端午節在承載愛國文化的同時,也承載了母愛的濃濃情懷。
有他*的端午節,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端午節。
(原標題:端午香囊情)作者:宋殿儒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