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民國初年粵語因差一票而未成為國語?

2014/6/12 9:58:34 點擊數: 【字體:

 民國初年粵語因差一票而未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國之初,粵語因一票之差而沒有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游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最終,粵語以一票之差(一說為三票)敗北,漢語北方話成為中華民國國語。 

    到底是哪一種方言當初因“差一票”而沒有成為國語呢? 

    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國語周刊》第133、134期(1934年4月14日、21日)連載了語言學家黎錦熙的文章《民二讀音統一大會始末記》,詳細介紹了民國2年制定國音和注音字母的過程。黎錦熙本人沒有參加會議,但是與當時的許多與會者熟識,所以這篇文章內容翔實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會議的經過。 

    1912年(民國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恒任主任,并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讀音統一會員,由教育部延聘若干人;各省推舉2人,由行政長官推舉;蒙藏各1人,由在京蒙藏機關選派。此外華僑代表1人。最后確定下來的成員一共80人,其中由教育部任命的有50人左右,其余為各省推舉的。雖然說各省最多推舉2人,但是在教育部任命的會員當中以江浙為主,結果來自江蘇的會員有17人,浙江9人,直隸7人,此外福建、廣東、湖南各4人。 

    從這個組成名單來看,來自廣東的會員只有4人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會議結果。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對于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經過激烈爭論,最后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讀音統一大會在1913年(民國2年)2月15日開幕,實到44人,來自江蘇的吳敬恒得29票當選議長,王照僅得5票任副議長。會議逐一審定了6500個字(另加600個俗字、新字)的“國音”。 

    按照黎錦熙先生的記述,會議進行到這個地步,出席者日漸稀少,但是與會者因為“字母”問題幾乎打起架來。與會者多日爭論僵持不下,結果浙江代表許壽裳等人以及與會的教育部職員周樹人(魯迅)提議,就使用在審定國音期間使用的“臨時符號”為注音符號。這套符號是章炳麟所創,借用了古代篆字的形狀,與前述三派無關,可稱為“簡單漢字派”。這套“注音字母”在大陸一直用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時,至今臺灣人和部分海外華人依然在使用。 

    國音統一會議由于爭吵激烈,會議的議長吳敬恒在1913年4月22日辭職,接任的王照也請了病假,臨時由直隸的王璞主持會議。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么多漢字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就通過了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未被定為國語的情形。整體來說,最后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后人稱之為“老國音”。 

    從以上國音統一大會的過程來看,所謂粵語或者洛陽話或者陜西話因“差一票”而未成為國語只是個民間傳說。 

(原標題:民國初年粵語因差一票而未成為國語?)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銀川晚報(2010-04-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