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清明節很特別,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初春踏青的喜悅;既有追源懷祖的灰色感傷,又有踏青訪春的明麗清新。
多少傳統節日,把人們摁在酒席上,困在你來我往的應酬上,清明節,卻把人們釋放到了綠色的阡陌上,讓眾人疲憊的神經得到舒緩,讓大家勞碌的筋骨得到放松。僅此一點,便要感謝清明!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元宵一過,轉瞬清明。
在古詩文中,清明節的氛圍大多是清冷的、惆悵的,無論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還是“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鏡頭中渲染的都是冷色調。
而就洛陽人的現實生活來說,清明節仿佛更偏向暖色調:祭祖掃墓有特別的程序作鋪墊,非但不覺悲涼,反似陰陽兩界搞茶話會;至于踏青、放風箏、打秋千,更是透著些輕松、愉悅!
一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春分后15日或陽歷4月5日前后。這個時段,天氣清爽,春光明媚,按照《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可見,清明節根在土地,它萌芽的初衷,本是為了提醒人們及時耕種。周代,帝王將相開始于清明前行墓祭之禮(參見民間節俗文化系列(2)《寒食節: 寒食東風御柳斜》),民間亦相仿效;至東漢,已有清明節“古禮祭廟,今俗墓祀”的記述,由此可以推斷,早在東漢乃至東漢以前,便已有清明掃墓祭祖之風。清明不再是單純的節氣,它開始承載人類的感情。
清明祭奠,按照祭拜對象的不同和祭奠時間的不同,可以分為公祭和私祭。
公祭,顧名思義,是對社會公共人物進行祭奠,一般在清明節當天進行。其核心要義可以是“祈福”,更可以是“教育”。
明清至民國時期,洛陽城的公祭對象是“城隍爺”。是時每逢清明節,人們要“抬城隍”,表演“城隍出巡”。“城隍出巡”的主事者稱“贊禮人”,由府、縣衙門“六房”中的禮房擔任;準備工作由城隍廟的主持道士擔當;民間各社火團體均可參加。
儀式開始前,先由贊禮人唱讀儀式,然后將事先備好的木制城隍像放入轎中,抬轎出廟。轎前有鑾駕、燈、旗、牌,轎后有專人護從——上午的護從乃“接城隍”,下午的護從乃“送城隍”。整個出巡隊伍陣勢威嚴,氣派難當。
府城隍稱“威靈公”。“威靈公”的出巡路線:從老城西大街折向北大街,再到城北門外的北壇。
縣城隍稱“英靈公”。“英靈公”的出巡路線:由老城西關經南關、東關、北關繞城郭一周至北壇。
“威靈公”和“英靈公”到北壇“落座”之后,人們爭相跪拜,場面熱鬧非凡。入夜,燈籠火把不夜城,海神班唱而行,名曰“極鬧”。人們爭相抬城隍像,為的是“抬了城隍不腰疼”。
“抬城隍”這一習俗,于公元1927年被國民黨將領馮玉祥廢除。今日的洛陽,清明節的公祭對象早已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神仙,而是實實在在的人——杰出的革命英烈。清明節當天,學校會組織“紅領巾”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某些重視“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單位,也會組織員工到烈士陵園祭拜,給員工上政治課,其目的是要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提醒大家不能忘本。
公祭的程式文明簡潔:掃墓,獻花,敬禮,憑吊。祭奠完畢,人們仿佛經歷了一次純潔的精神洗禮,心潮澎湃,斗志昂揚,一路唱著革命歌曲回家。
二
家祭,祭奠的是自家的亡人,在清明節前進行。其核心要義是“追源懷宗”。
洛陽話稱家祭為“上墳”。一個“守規矩”的洛陽人,一年中一般得上兩次墳,第一次在清明節前,謂之“上春墳”;第二次在七八月份,叫做“上秋墳”。
不久前拜訪老城區書協顧問寇北鎖先生,講起“上春墳”,老先生挺動感情:“小時候,我常隨家里的長輩去上墳。到墳上,大人們總是反復叮嚀:這個是祖爺、祖奶的墳,那個是爺爺、奶奶的墳,那個是伯父、伯母的墳……惟恐我們記不清。”
上墳時都干點啥?
“大人們忙著擺供品,小孩子的任務是給墳上掛白紙條——把一些二指來寬、一尺多長的白紙條,一條一條地掛到墳上的衰草和墳邊的樹枝上。白紙條一掛,便表明這塊墳地已經有后人祭拜過了。”
擺完了供品,燃上一炷香,點上兩串紙錢,跟墳中躺的先人“交流”兩句,愿意愿意(祈禱),這墳就算上完了。
上老墳的程序則要復雜一點。
所謂的老墳,其實就是始祖所葬之地及同族共有的墳地。寇家是老城的大戶,族人眾多,每逢上老墳,興師動眾,前呼后擁,熱鬧非常。
“抗日戰爭時期, 有一年輪著我家準備上墳供品。家里提前一天就買菜割肉忙個不停。”回憶起當年上老墳的情景,寇老先生興致大發,“按著咱洛陽習俗,上墳的供品不準用紅蘿卜,因為紅蘿卜切成的片兒像紅磚,若拿它上墳,后輩就要出‘紅磚’(魯莽不通情理的人);也不能用粉條,不然,后輩兒女就會拖長鼻涕。”
那用啥上供哩?紅燒肉、炒肉片、焦炸丸子、松魚,此為葷;涼拌芹菜、涼拌菠菜、涼拌青菜、綠豆芽,此為素。菜做好后,裝在一個大食盒中。這大食盒乃為上墳專制,圓圓的,比篩子還大,黑底黃邊,煞是好看。
到了上老墳這天一早,兩個族人抬起大食盒,在前面開道,后跟兩個壯漢,各挑兩籃大蒸饃。其余族人亦前亦后,步步相隨。眾人的臉色不一定十分凄然,一路上,你問我收成可好,我問你兒女可乖,婆婆媽媽,嘰嘰喳喳。皆因那墳地多在偏僻的城郊,上墳路遙遙,不扯東扯西轉移一下注意力,腳會疼,人會累。
這樣一路閑聊,不覺間眼前豁然開朗,青綠遍野,到了墳前。主事的看看人到齊了,便宣布祭祀開始。大食盒被卸下肩頭,放在始祖墳頭。族人按輩分依次列排站立,個個雙手垂立,畢恭畢敬。族長站在前排正中,焚燃一大捆香給祖宗引路,告訴他們:您的后人來給你上供啦!然后端起酒杯,從左至右,徐徐將三杯酒灑在墳前。
老祖宗“喝”了酒,略有醉意,心中歡喜,這時便可以燒紙錢,向他們“孝敬”銀子了。紙錢燒得越多越好,祖宗們拿了銀子,在九泉之下吃喝不愁,可以高高興興地“奔小康”。逝者安息,生者也便安寧。
燒完紙錢,族人輪流在墳前磕頭跪拜。有那易動感情的,或是新喪親人的,不免就勢坐在墳旁,吊起嗓子大哭一通。眾人免不了勸慰幾句:人死不能復生,節哀順變。
如此你哭我勸,轉眼到了晌午,老老少少均覺腹中饑餓,于是墳前人端過墳中人“吃剩下”的供品,圍坐就餐。大蒸饃是梭子形的,兩頭尖,中間寬,不分男女老幼小,每人兩個,叫“領大蒸饃”。大蒸饃吃不完,可以帶回家,寓意年有余糧,富裕吉祥。
寇老先生是老城人,他講的自然是老城區上墳的習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市其他地方的上墳習俗可能與此略有不同,比如偃師等地,上墳時還要燃放鞭炮;還有的地方,上墳時要用鐵鍬把墳頭的土翻一翻。
無論用何種方式上墳,有一點得注意:若墳中人新喪不過三周年,上墳的時候頭上須纏一根長長的白布條,名曰“戴孝”。
此外還須切記:一定要在墳頭掛白紙條!那白紙條迎風招展,就像一面旗幟,旨在告訴眾人:這家的子孫很孝順,這個墳頭已經有人上過啦!倘是新墳,墳上無草,墳旁無樹,無處懸掛白紙條,那就揀塊土坷垃,把白紙條壓在墳頭——所壓紙條稱“褥子”,是供亡靈御寒用的。若是墳已被平,就用鐵鍬鏟兩锨土,象征性地弄個“墳頭”,再用根棍子挑起白紙條,插在“墳頭”上。
總之,不管你用什么辦法,得讓別人看到墳上有白紙條。不然,人家就會笑話:咦,這家沒人上墳,恐怕是斷子絕孫了!
三
如果只是掃墓祭拜,這樣的清明節,未免太過古板無趣。好在生活賦予了清明節其他的活動內容,它使人們可以趁著清爽的空氣、明朗的天,踏青訪春,尋一些鮮活的樂趣。
古人過清明節,有插柳、戴柳之風。插柳,是把柳樹的枝條折下來,或插于房檐,或插于轎乘,或插于兒童的衣襟上。戴柳,是把柳條編成的圓環戴在頭上。這個習俗,來源于周代,本是為了紀念忠臣,后來卻成了人們賞春、弄春的樂事。
柳樹長在戶外,要折柳枝,得到郊外。到了郊外,看見“碧玉妝成一樹高”,看見“拂堤楊柳醉春煙”,這般爛漫春色,怎不教人愉悅?待要親手把這春色采摘下來,插在居所、戴在頭上,此番滋味,更是妙不可言。是以,無論王公貴族,抑或平民百姓,到了清明節,都愛跑出城去,跟柳樹較勁兒,以至時人疾呼:“莫把青青都折盡,明朝更有出城人”,勸大家手下留情,照顧一下旁人的需求。
唐代,有于清明節當天斗雞、蕩秋千、拔河、拋彩秋、打馬球、放飛鳶等游藝習俗。當時的統治者,可能是不想把清明節弄得太過于死氣沉沉,他們雖然下令禁止清明節歌舞,以避對亡靈不敬之嫌,但卻并不禁止民眾以其他方式感受春日的美好。
那時的洛陽景色極美,東城桃李笑春風,西苑池塘水瀲滟,到處繁華似錦,萬里鶯聲燕語,最適宜踏青、郊游。清明掃墓歸來,臉上或許還有一滴淚,被那輕柔的春風一吹,也就干了;心中或許還余一縷傷,被那花草的一香一熏,也就醉了。喝一碗榆錢羹,嘗兩口杏仁粥,郎騎竹馬,奴簪桃花,“東郊踏青草,南園攀紫荊”,何其恣意暢快,何等逍遙盡興!
古人中亦不乏通透豁達者,他們知道,人們于清明之日掃墓,審視死亡,探視幽冥,最終還是為了珍視生命,正所謂“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現在,永遠比過去重要!
莫笑我薄情寡義,這,其實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對生死悲歡看得透徹,既明白“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的悲在所難免,更體諒“日落兔狐眠冢上,兒女依稀笑燈前”的喜乃人性使然,惟有如此,那不可重復的一生才不會一片灰黑,才會凸顯它應有的五彩繽紛。
正因此,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蓋因它于灰色的一面之外,另有鮮艷的一面。
如今每到清明,到野外走一走,仍能看到很多在綠色中撒歡的現代人。他們或許剛在烈士的墓碑前莊嚴地宣過誓,他們或許剛從親人的墳地前歸來不久,此刻,卻自在地奔跑在阡陌上,手牽風箏的長線,笑著,瘋著。
多少傳統節日,把人們摁在酒席上,困在你來我往的應酬上,清明節,卻把人們釋放到了綠色的阡陌上,讓眾人疲憊的神經得到松弛,勞碌的筋骨得到放松。僅此一點,便要感謝清明!
【原標題:民間節俗文化系列(3):春綠阡陌上 魂牽清明節】作者: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