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掃踏青嘗美食
2014/6/19 11:07: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看老友段星燦君的大著《風雨萍蹤》一書,有清明詩一首:“輕盈亂絮撲窗欞,隱隱似聞柳笛聲。花謝花落莫惆悵,人生看得幾清明。”這是那年他回新安縣老家上墳時寫的抒懷詩。詩中寫柳絮飄浮在老屋窗欞上,柳笛的村調野曲叩人心扉,使人感動不已。此詩不免使我想起一副對聯:“二十四番花信,一百五日芳辰。”品品味道,掐指算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的清明就要到了。
清明是個節氣,是關于宇宙物候時令順序的標志。為什么其他節氣如小滿不說小滿節,而要說清明節呢?原來“節”字包含兩層意義:一曰祭祀,二曰游戲。君不見春節商賈息市,農民停耕,人們紛紛舉行祭祀活動,其間,想盡法兒舞龍燈、玩獅子,不亦樂乎。
清明節在我國民俗中是僅次于春節的重大節日,因為它涵蓋了寒食日、清明、上元日幾個日子。節日里的活動主要有掃墓、踏青、植樹、斗雞、蕩秋千、放風箏、踢球、拔河、折柳……
掃墓又稱上墳、祭祖、掃墳,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具體表現。為什么要用一個“掃”字呢?原來,過去上墳要帶上芟剪草木之器,把墳頭的草、雜物清除干凈,所以稱“掃墓”。
由古至今,洛陽人就非常重視清明節。我們現將過去上墳、春游時的一些趣事略述一二,給過來人提供一點溫馨的回憶。
洛陽人上墳的時間大約定在元宵節十六日之后到清明這一天為止,在這個時間段內,根據每家情況各自安排。
洛陽有大上墳、小上墳之分。大上墳是全族人上祖墳,小上墳是為近支前輩掃墓。到墳頭后的行禮程序是:清掃荊蕪,刷洗碑刻,加添封土,修整墓堆,掛、壓紙錢,種植松柏,擺提盒兒,燒香燒金銀箔和紙扎,寄托對先人的悼念之情,頌其在世時的功德,之后按輩分叩拜如儀。嚴肅靜穆,恭敬鄭重,確有“祭如在”的虔誠。
禮畢近中午,大家覓一塊平整的地方,席地圍坐,分吃供品。這是一次家庭團聚、有滋有味兒的野餐。這里要說明的是掛、壓紙錢,墳頭掛、壓了紙錢,說明此墳非孤墳野墳,家有后人。紙錢是在土紙上用土法沖壓而成的“孔方元”,現在已不多見,改用簡單的長白紙條代替。
再有就是提盒兒。提盒兒是把沒蓋的盒子疊摞起來,高可四層,旁邊加提把而成,有竹制品和搪瓷制品。竹制的有長方形和圓形兩種,是用細竹篾編好,內貼白布,用桐油漆過,嚴絲合縫,滴水不漏,盛上供菜在墳頭一字擺開,不用碗碟,提拿方便,現在街上還時常看見提著搪瓷提盒兒給上班人或醫院病人送飯。
提盒兒裝的菜咱們這兒一般是綠豆芽、青菜、蒜苗、肉絲炒芹菜、煮雞蛋和長條大肉、燒雞……這是有講究的,煮雞蛋是不可或缺的,這和端午節吃粽子一樣重要,因為雞蛋寄寓著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拜之情。可也有禁忌,不能裝紅蘿卜和粉條,因為它關系著后代子孫健康和容顏的大事。據說,吃了紅蘿卜,后代臉上容易長紅斑;如果吃了粉條,孩子容易得鼻竇炎(流濃鼻子)。
掃墓已畢,大家吃完野餐,年輕后生喜歡折一截兒柳條做柳笛逗小孩子玩。但見他攀住柳枝,折取一段筆直沒節疤的枝條,取下6~7厘米來,鼓搗著慢慢將樹皮和樹心脫離,再將這根管子頭部1厘米長的表皮刮去,柳笛便制成了。高興之余把柳笛送往嘴里,信口吹起村歌野調,引逗得小孩子抱住他的腿討要不停、鬧個沒完。做了笛子他又選取一片樹葉,雙手捏一端用嘴噙住,竟然發出“迷兒迷兒”的聲音。
舊時,清明還有戴柳的風俗,人們上墳后均折柳而歸,插柳枝于門框上,并取枝梢戴在婦女和小孩的頭上,俗稱“思親(青)”,今取而代之的是“清明栽柳”,有利于綠化、美化環境。
(原標題:清明,祭掃踏青嘗美食)作者:寇北辰 潘兆民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