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節俗文化系列(1):從添倉節到二月二
2014/6/19 12:14: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民間節日,與歲時同步,和稼穡有關。春節前后最農閑,節日就很稠密。洛陽民間節日更多,春節過后大節小節不斷,大的節日有破五、初九、元宵節;小的節日有添倉節、酒祖日、二月二等等。
此篇從正月十七說起,談談添倉節、酒祖日、金牛節、二月二。這些節俗文化,地方特色濃郁,往往是節日相同,過法不同。譬如過添倉節的時候,偃師和嵩縣風俗不同,孟津與欒川的過法也不一樣。
添倉節 多打糧
洛陽老城規矩,新媳婦元宵節回娘家熱鬧兩天后,到了正月十七,必須返回婆家。回來干什么呢?回來要為婆家添倉。洛陽老城的添倉節,定在正月十九,而嵩縣的添倉節,卻定在正月二十。也有把添倉節叫作“填倉節”的,而且日期多有不同。就我省來說,有的在正月十九,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林縣(今林州市)更特殊,竟把添倉節分為“小填倉節”和“大填倉節”。
添倉節這一天的活動內容,各地大致相同。其中用白面蒸饃是不能少的一項內容。此日蒸的饃花樣翻新,有的似谷穗,有的像麥垛,有的如布袋。這些饃蒸成之后,全家人要分而食之,“填”飽為止,象征新的一年,人人都能飯足肚圓。
許多人家,在這天中午要包餃子,但面條下鍋時要配面條,說是“金絲纏元寶”。民諺云:“吃布袋,喝好面;一畝地,打兩石。”當天,還要將過年時放在香爐里的食物“填”入糧倉,象征新的一年倉中有糧。
偃師、孟津風俗,這一天要撒灰圈地,在圈內放一些糧食,以示“填倉”。欒川合峪一帶,把這一天叫“滾缸節”。當地群眾平時以缸盛糧,到其時青黃不接,糧缸已空,農人滾缸祈福,盼生活年年有余。洛陽老城是在正月十九添倉,屆時把事先準備好的玉米、雜糧裝入麥囤或糧缸。嵩縣人則在正月二十,用菜籽和黃豆面捏作臼狀,稱作“燈盞饃”,慶祝添倉節。
吉利區群眾對這個節日最為重視,除進行以上的添倉活動外,家中掌柜還要早早起床,到地里背一捆柴草回家,意為“早發財”。這一天出生的孩子,起名“滿倉”,紀念添倉節,盼望倉有糧。
添倉節——是在提醒人們關注農業。昭示春節已遠,稼穡日近,童謠云:“添倉節,沒啥盼,男去拾糞女紡線”。意思是說:這個節日沒啥盼頭,過了添倉節,男人走路得帶拾糞叉,看見路上有牲畜糞便,就撿拾起來,好把這些“化肥”運到自家田里。女人就更不用說了,織布紡線,縫衣做飯,從此開始了一年的勞作。
年,就這樣過去了!年的歡樂和溫馨,就這樣漸行漸遠了。
但是節日,還是一個接著一個地來了,尤其是我市各縣(市)區,民風尚古,節俗奇特。其中不少節日,竟是我市獨有,別地不存,今日不妨援筆追述,以饗讀者。
酒祖日 祭杜康
農歷正月二十一,是杜康的生日,這一天是酒祖日。
這個酒祖日最具地方特色,只有汝陽蔡店鄉才過這個節。
蔡店鄉有個杜康村,村邊有一條杜康河,清澈見底,蜿蜒流淌。當地人堅信這里是杜康最初釀酒之地,不但設祠祭祀,還在酒祖生日展開各項紀念活動。但有意思的是,當地人還把杜康的忌日,也就是八月初一也叫做“酒祖日”,生日和忌日統統稱為“酒祖日”。如今,汝陽縣為強化這個節日,到了“酒祖日”這一天,整個汝陽縣都有紀念活動。
正月二十一,為春祭,要開展敬神和娛神兩項活動。
這天早上,太陽初升,蔡店鄉各村的神社儀仗就出動了。隊伍的前面,有幾個壯小伙抬著杜康神像,神像后面高擎一面酒旗。村里的大神頭(神社頭領),右手抱一壇好酒,左手挾一只羔羊。這羔羊雪白雪白,謂之“神羊”,羊毛純白漂亮,無一根雜毛。
神社隊伍迤邐而行,轉了幾條街巷后,最后走進杜康廟。其時社眾環立,氣氛肅穆,大神頭將杜康像放歸神位之后,就要進行“領羊”儀式了。其實這“領羊”儀式,舊時很多地方都舉行,屬于重大的祈愿活動。具體程式是:將酒點燃、加溫,然后把熱酒澆在羊背上。這時候,若羊無動于衷,大神頭則當眾辭職,由候補神頭再行澆灌酒。若羊受酒,抖動身子,發出聲音,就表明“神羊”已領,敬神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你該說這“神羊”也真夠神的,高興了就抖動身子,發出聲音,表示接受人之祈愿;不高興了就無動于衷,愛理不理,掃了大家的興。其實,這一只無辜羔羊,不過是羊中幼兒、人前玩偶,哪里有這么多的復雜心理。若是一只體質好的羔羊,在游神、轉街之后,尚有一些體力,被那火辣辣的酒一澆,猛一激靈,抖動身軀,發成聲音,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怎能說它在人前顯靈,不過是條件反射而已。
若是一只身體素質不太好的小羔羊,被人長時間的挾持游行,早已神經麻痹,仿若一截木頭,所以即使熱酒澆身,也無動于衷了。聽老輩人講,凡舉行這種儀式,大神頭都提心吊膽的,因為如果“領羊”失敗,就說明大神頭無德無能,當場辭職丟人不說,以后在鄉親面前就沒有什么影響力了。所以有的地方的大神頭,若見那羊被澆酒之后沒有反應,就暗下狠手,用鋼錐猛刺羊身,羊疼痛抖動身軀,發出痛苦叫聲,算是瞞過眾人,“領羊”成功了。
酒祖日“領羊”之后,還要進行娛神活動。當天請來兩臺大戲,面對面唱起對臺戲,主要唱《劉伶醉酒》,兼有其它劇目。到了日落時分,神頭鳴金散戲,社眾用“神羊”列筵。羊頭賞給白天唱對臺戲的獲勝者,羊尾送給失敗的戲班子。
此后點燃煙火。這種煙火不同于焰火,不在高空綻放,卻在手中搖動,俗稱“搖梨花”。其時杜康廟前,18盞燈籠相繼點亮,一位扮“酒神”者,在金童玉女的簇擁下走出廟門,高唱酒歌,敬獻美酒,人們載歌載舞,直至深夜。
秋祭的時間很長,從八月初一到初十,整整十天時間都要祭酒祖。屆時各地酒商以酒為媒,來到這里廣結酒緣,這等于召開了一次酒類博覽會,商家正好利用這個機會訂貨。上世紀80年代后期,洛陽市政府依此舊俗,移風易俗,以汝陽、伊川兩縣為依托,年年舉辦杜康酒節,使這個傳統酒祖日,有了新的內涵,加快了酒業發展,促進了地方經濟。
金牛節 祈平安
正月二十三是金牛節。
道家鼻祖老子,東周人,曾在洛陽工作過幾十年。他的主要思想和學說在洛陽形成。最后離開洛陽,騎著青牛,過函谷關,寫《道德經》,西渡流沙,不知所終——因他過函谷關的那一天是正月二十三,又因為他是騎著牛過函谷的,所以這一天就叫做金牛節。
這個節日,只有隴海鐵路洛陽東西一線居民才重視,尤其是孟津、洛陽老城、新安等地,至今還有金牛寺、青牛觀等, 而市屬南邊的嵩縣、汝陽等地,并不重視這個節日。
重視此節的人們,于此日買來金箔紙,剪成春牛模樣,貼于窗戶上。心靈手巧者,可以剪一整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的圖案。圖案上老子騎著青牛,腰掛葫蘆,沿途為人祛病禳災,奉送平安。這些圖案剪好后貼于門檐,名曰“吊掛”。旁邊再貼上一首詩——
春日春月春水流,春人路上唱春秋。
春天學生寫春字,春女房中繡春牛。
此詩通俗易懂,意境清新,疊用一個春字,營造和諧平安之景象。所以金牛節的真正寓意,是說紫氣東來,老子出關,天地和諧。人們于春月春日之中,在春女春牛之旁,祈求生活美好、四季平安。
二月二 龍抬頭
二月二,是洛陽人比較重視的一個節日。“二月二,龍抬頭”,其時天氣轉暖,柳色鵝黃。蟄伏者雄起,龍要抬頭了。
我市鄉村,也有把這一天叫青龍節、龍頭節的,不論叫什么,總歸是與龍有關。很早很早以前,洛陽民間就有這樣的傳說: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當了女皇。玉帝聞訊,雷霆大怒,敕令四海龍王,不得向武周王朝降一滴雨,以示對武則天的懲戒。幾年下來,天下大旱。神都洛陽附近,五谷不生,人多餓死。地上的龍王盤踞四海,狠心制造旱象。而天河里的龍王心地善良,見人間江河干涸,于心不忍,于是違背玉帝旨意,偷降甘霖,使大地旱象緩解,讓武則天喜上眉梢。
這好心的龍王由此受到處分,被貶到紅塵,壓在山下。它肢體難展,備受煎熬,龍頭前還鎮著一通石碑,上面寫道: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若想重登凌霄閣,金斗開花方可歸。
人們一看,只有等到金豆開花,龍王才能重歸天庭,這要等到啥時候呀?大家想啊想啊,終于想出了辦法:在二月二這天,將黃澄澄的玉米當作金豆,放到鍋里炒開花,不就等于金豆開花了嗎?那玉帝遠在天庭,聽下界說金豆開花了,他老眼昏花的往下面一看,咦!還真是金豆開花了!于是下令讓龍王重新到天河司職——龍終于擺脫大山,抬頭上天了。
人們在炒玉米的時候唱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洛陽山區農人則在此日祈雨,祈雨時唱:“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
汝陽風俗,這一天孩子們要吃窩頭,俗稱“吃狼戴帽”;洛寧風俗是蒸布袋饃,同時以炒面打茶,俗稱“糊狼眼兒”;宜陽則是全體吃玉米面窩窩,俗稱“捂狼眼兒”;欒川人把炒玉米稱為“炒狼娃”。
說來也怪,本來是龍抬頭的日子,可偏偏都與“狼”掛上鉤了。這又是為啥?原來欒川、洛寧等地都在山區,那里野生動物出沒。農歷二月正是冬眠動物復蘇之時,狼也開始出來活動了,這天讓孩子們吃東西時,頻頻說狼,是讓他們注意防范,以保平安。
洛陽老城人,這一天都吃炒豆,每人的口袋里都裝著兩三樣炒豆,來到街上相互交換,咯咯嘣嘣大吃特吃,說是這樣吃了牙不疼。到晚上,小孩子手拍瓦茬,邊拍邊唱:“二月二,拍瓦茬,蝎子出來沒尾巴。”又唱:“二月二,炒炒豆,蝎子不蜇兒媳婦”,所以二月二又稱為“鎮壓蝎子節”。
從添倉節到二月二,每個節日都有具體的敬畏對象。不是敬畏龍王,就是感謝金牛;不是祭拜酒祖,就是膜拜糧倉,總之是與農業有關——反映了人們過完春節、走向稼穡時的興奮與不安。
【原標題:民間節俗文化系列(1):從添倉節到二月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國公網(200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