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中”這個詞,經常聽到。答應人家,我們這里經常說“好”、“行”,在河南,卻說“中”,“中”已經成為河南語言的顯著特征。說起“中”字,還有這樣不尋常的來歷。
之一:中國舊稱“九州”, 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到底哪一個州在九州的中心呢?人們為了尋求答案,發明了一種儀器。這儀器約一人高,會說話。把它放在地上,問它:中不中?如果在中間,儀器就會就說“中”,如果不在中間,就答“不中”。這個儀器被放在許多地方試過,都回答“不中”。一天,測量的人把儀器放在嵩山,問它:“中不中?”就聽儀器答:“中”。于是,“中”便傳開了。
之二:“中”得名于嵩山。嵩山是中原大地最高的山,有1512米,它位于東岳泰山、西樂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的中間,因此有“中”一說。
之三:古時,因為科技落后,生產力不發達,認識水平低下,人們認為天圓地方,認為地球南北長三萬里。與八尺表測量出來的日影長對照,認定“影長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發現登封陽城夏至時表影長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點上,于是就認定這里為天地、宇宙的中心。正因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陽城僅一百多里的洛邑觀察地形,隨后親往洛邑營建都城。周公證得陽城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區被稱為中國,豫州被稱為中州,華夏民族被稱為中華。中國、中華、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詞語中的“中”字都由此而來。連河南方言也不說“好不好”、“行不行”,而說“中不中”。
無論來源于何種傳說,“中”已成為河南人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