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草人借箭:記雍丘(杞縣)保衛戰

2013/3/30 10:21:20 點擊數: 【字體:

 
   
張巡“草人借箭”的神機妙算,實在是令人欽佩和贊嘆,頗似智圣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但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和民間流傳的《三國志評語》里根本沒有“草船借箭”這一故事。“草船借箭”純系明朝人、大家羅貫中運用生花妙筆戲說虛構出來的。
 
    羅貫中很可能是受了宋代人歐陽修、宋祁所撰寫的《新唐書》中張巡‘草人借箭’的啟發,把‘草人’改為‘草船’,給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可謂錦上添花。若此推斷成立,此等妙計的原創地應在雍丘即今杞縣。
 
    “草人借箭”的故事發生在唐肅宗李亨(711-762)至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56年的雍丘,即今開封杞縣。故事的主人公是智勇雙全的唐代愛國將領、忠烈將軍張巡。
 
    剛正為民
 
    張巡,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57年,鄧州南陽即現南陽市人,其兄張曉開元年間任監察御史。兄弟兩人博覽群書,通曉戰陣之法,名重一時。張巡于開元末年考中進士,志向高遠、注重氣節。讀書不過三遍,就終身不忘。寫文章從不打草稿。樂善好施,凡有困難相求者,皆傾囊相助,毫不吝惜。
 
    宋大觀二年即1108年,張巡被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封為忠烈侯。《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有張巡傳。《資治通鑒•唐紀》卷三十三至三十五亦詳細記載了張巡的雍丘保衛戰。
 
    時任京官——太子通書舍人的張巡,由于不愿與京城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污,被排斥出京,任清河縣(即今河北南宮縣)縣令。任期屆滿返回京城時,正值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為唐相,楊權傾朝野,炙手可熱。朋友勸張巡攜重禮去拜見楊國忠,以求提攜升遷。張巡恥于趨炎附勢,更羞與為伍,便對朋友說:“這正是國家的怪事,京官不可當啊!”。于是又被任命為真源縣(即今河南省鹿邑縣)縣令。
 
    此時的真源縣內,一些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在作威作福的縣衙大吏華南金的保護下,專橫跋扈,致使民怨沸騰,張巡到任后,經過深入的調查了解,依法處決了華南金,赦免了從黨,自此,胡作非為者銷聲匿跡。
 
    奮起討賊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天寶十四年冬也就是755年冬,先后被任命為范陽、平盧及河東三地節度使的安祿山(?-757)和其同黨史思明(?-761)發動了叛亂,史家稱為“安史之亂”。安祿山率三鎮十五萬叛軍從范陽舉兵南下。唐朝在河北、中原一帶官吏,驚慌失措,有的開門出降,有的棄城逃匿,還有被擒殺者,均未進行抵抗。叛軍如入無人之境。
 
    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投降了叛軍,之后即強迫其屬下張巡接受安祿山的官職,任譙郡的長史(即太守的助手),并命令他西迎叛軍進城。面對強敵壓境,忠烈正直的張巡拒不執行楊萬石的命令,誓不降敵。他痛心疾首地率領屬下跪哭于真源皇帝祠,而后起兵討賊。對安史叛賊倒行逆施的分裂行為深惡痛絕的民眾群情激昂,數千黎民踴躍響應張巡并加入其討賊義軍,張巡率義軍與單父縣即今山東省單縣縣尉賈賁二千人馬會合,準備進駐雍丘。
 
    此時雍丘縣令令狐潮已帶領全縣投降了叛賊,并率兵向東擊敗了睢陽即今商丘駐守的唐軍,俘虜了一百多人,他把這些準備殺掉的俘虜反綁雙手囚于一大院中,后因去城外處理軍中要務,未來得及動手。睢陽被俘人員趁令狐潮出城,互相解開綁繩,殺死看守。打開城門迎接張巡、賈賁所部進城。城內被令狐潮投降變節行為激怒了的群眾出于義憤棒殺了令狐潮的妻兒老小,令狐潮惱羞成怒,遂率叛軍猛攻雍丘,賈賁在激戰中陣亡。張巡被將士們擁戴統領賈賁的部隊。
 
    臨危不懼
 
    至德元年三月也就是756年3月,令狐潮與另三個叛將一起率叛軍四萬余人,把雍丘團團圍住。守城的唐軍不到三千人,將士們不免有些恐慌。張巡對大家說:“叛軍比咱們多十幾倍,聲勢不小,根本沒把我們放在眼里,古語說的好,驕兵必敗;咱們不能與之硬拼,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地發動攻擊,不可一世的敵軍一定會驚慌失措,銳氣受挫。如此一來便可守住雍丘城。”
 
    張巡一番話,消除了兵士們的畏懼情緒,士氣大增。于是張巡便部署一千多人在城墻上加強防守,把另外一千多人分成幾個小部隊,輪番出城向叛軍發動突然襲擊。他親自率領一隊人馬,身先士卒,勇猛無比,殺死了許多敵人,砍倒了敵軍的許多戰馬。叛軍抵擋不住,只好退了回去。
 
    叛賊依仗人多勢眾,第二天又來攻城。他們在城池的四周架起了一百門石炮,對著城里狂轟濫炸,擊毀了城樓和城墻的女兒墻,使城墻矮了一截。張巡讓士兵們在城墻上加上木板,頑強抵抗。在叛將的威逼下,無數的叛軍士卒像螞蟻一樣往城墻上攀爬。張巡命令士兵把澆了油的草把點著,朝著爬城的叛軍身上扔了過去。叛軍被火燒傷,只好退了下去。
 
    仗打得非常慘烈緊張,以至于將士們吃飯的時候都穿戴著盔甲,負了傷的將士,臨時包扎一下,隨即就又投入戰斗。六十多天的時間里,大小戰斗進行了三百多次,四萬多叛軍不但未能攻下雍丘城,反倒吃了不少敗仗,死傷了不少人馬。叛軍無心再戰,只好退兵。張巡乘機率軍出擊,俘虜了二千多敵軍,勝利而歸。這一仗,使雍丘城人心振奮,士氣更加高漲。
 
    一個多月過去了,令狐潮重整旗鼓又領兵包圍了雍丘。這一次連吃敗仗的令狐潮接受了強攻硬打難以奏效的教訓,采取了攻心戰術,他以老朋友的口氣,在城下動情地對張巡說:“天下大勢已定,唐朝眼看就要亡國,你死守一座孤成,無從盡忠,何不與我們共求富貴。”
 
    張巡義正詞嚴地斥責他說:“古制父被君殺,按理不該報復,而你卻不顧江山社稷之安危,因妻兒而懷恨,借叛軍之力以圖報復。你一向以忠義自詡,你的忠義之心跑到哪里去啦!”令狐潮羞愧難當,無言以對,只好灰溜溜地退回大營。
 
    令狐潮見當眾勸降不靈,錯誤地以為是張巡礙于眾人之面,不便應允,便改變了方式,給張巡寫了一封勸降信,信中說:“安祿山的軍隊已攻陷了洛陽,并作了大燕皇帝,潼關已經失守,京城長安不久也要被攻破,皇帝已經西逃,唐朝的大限快到了。孤城是守不住的,你還是趁早投降吧。念在我們多年交情的份上,我擔保你在安祿山那里能得到重用。”
 
    張巡接到令狐潮的勸降信后,立即讓大家傳閱。絕大多數將士對令狐潮的勸降信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只有六個軍官看了信后,覺得言之有理,他們對張巡說:“皇上已逃出京城,生死不明,咱們兵力太少,寡不敵眾,難以守住這座孤城,識時務者為俊杰,不如投降,還可保全性命。”
 
    張巡深知這種投降論調的危害之險惡,如不果斷地消除,將會導致全軍覆沒。但為穩住這六個軍官不出亂子,他佯裝許諾,答應第二天給以答復。第二天上午,他在大堂里掛上皇帝的畫像,帶著將士們對著畫像莊嚴宣誓:堅決討伐叛賊,維護國家統一。隨即,張巡喝令六個軍官上前,當面嚴厲斥責他們貪生怕死、動搖軍心的變節行為,之后,命令士兵把他們六人斬首示眾。這樣,既消除了內患,又激勵了士兵,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草人借箭
 
    長時間的固守,雍丘城中的箭矢消耗殆盡。冷兵器時代遠距離的對壘作戰,沒有箭矢就等于束手就擒、坐以待斃。張巡急中生智,巧妙地運用了“無中生有”的計謀,創造了“草人借箭”的奇跡。
 
    張巡讓士兵用稻草扎了一千多個草人,夜間用繩子把套了黑衣的草人吊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以為雍丘城守軍要突圍,就亂箭齊發,射向草人。叛軍射了許久,才發覺是稻草人,兵士們頓感上當。《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中非常生動地記述了這件事。晚明或清代成書的《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無中生有”也以張巡“草人借箭”為例說明“無中生有”計謀的運用。
 
    張巡“草人借箭”的神機妙算,實在是令人欽佩和贊嘆,頗似智圣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但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和民間流傳的《三國志評語》里根本沒有“草船借箭”這一故事。“草船借箭”純系明朝人、大家羅貫中運用生花妙筆戲說虛構出來的。
 
    不少論及“草船借箭”真實性的文章都持以上說法。“草船借箭”的情節史無明載,當屬子虛烏有。作為著名文學家的明朝人羅貫中不可能沒讀過《新唐書》,是否可以這樣推斷:羅貫中很可能是受了宋代人歐陽修、宋祁所撰寫的《新唐書》中張巡‘草人借箭’的啟發,把‘草人’改為‘草船’,給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可謂錦上添花。若此推斷成立,此等妙計的原創地應在雍丘即今杞縣。
 
    雍丘被圍日久,不光箭矢殆盡,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品也急待補給。張巡皆以妙計巧取于敵。一日,張巡派往各地的探馬來報,令狐潮給叛軍運送糧、鹽的幾百條船夜間將到達城北。張巡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夜間令兵士殺向城南叛軍,吸引令狐潮傾巢抵御,另一方面派勇士悄然到城北河邊,奪取糧、鹽千斛,并燒掉了余下的糧、鹽。
 
    擴大戰果
 
    張巡“草人借箭”,已屬絕妙奇計,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充分利用敵人不會再上當的心理實施計上套計,也可以說這個連環計是張巡當初即設計好的。他命部下在得到敵箭之后,仍然夜夜吊下草人,敵人在向草人放箭上當后,皆嘲笑張巡繼續吊草人是故伎重演、貪得無厭,又想賺箭。言外之意是我們才不會那樣傻地一而再再而三的上當受騙,于是只箭不發。而且對夜吊草人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不再防備。
 
    待叛軍麻痹、懈怠之后,張巡便派五百名勇士夜遁出城,持刀直逼令狐潮大營。早已對城上吊草人不加警戒與防備的叛軍從夢中驚醒,頓時亂成一片,不辨敵我、自相踐踏,毫無招架之力。只得自毀營壘倉皇逃遁。張巡率眾追殺十余里大勝而歸。令狐潮惱羞成怒,增加兵力重新圍城,張巡便選擇有利時機出戰,擒獲敵將十四人,斬首兵士百余級,叛軍落魄喪膽連夜逃走。
 
    虛與周旋
 
    數日后城中柴盡,張巡假意同意撤退,對令狐潮說:“我準備撤離,為了防止雙方兵士發生摩擦,請你退兵六十里,讓我的部屬安全撤退。”令狐潮破城心切未及多想,隨答應退兵六十里,張巡趁機出城伐木取材而歸。第二天,令狐潮氣急敗壞地指責張巡不守信用,張巡回答說:“兵士們已好幾天沒吃過飽飯啦,我不籌集點柴薪做飯讓兵士們吃飽喝足,怎么有力氣撤退?這樣吧,你要這座城我給你,但你必須給我三十匹駿馬,這是為了防止我撤退時你的兵士不聽你的話趁機追殺我,我出城撤走,你就可以得到這座城池向上峰邀功請賞”。
 
    令狐潮想盡快結束這種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就答應了張巡的要求,張巡把馬分發給挑選出來的三十名敢死隊員,并要求他們每人要抓獲一個賊將。次日,令狐潮見張巡毫無撤退之意,就非常惱怒地責備張巡,張巡回答說:“我是想撤,無奈將士們不愿撤,我有什么辦法”。令狐潮不等張巡講完就下令攻擊,但未等其布好陣勢,三十名敢死隊員即縱馬沖出殺向敵營,俘虜敵將二十余名,斬二百余名士兵,繳獲了一批戰馬。
 
    令狐潮連吃敗仗,只得下令撤退,帶領叛軍撤到雍丘西北的陳留,不敢再與張巡交鋒了。
 
    轉戰睢陽
 

草人借箭:記雍丘(杞縣)保衛戰

商丘張巡墓

    令狐潮等叛賊圍困雍丘,歷經幾個月未能攻下。于是便改變策略,在雍丘城北面修筑城池,企圖斷絕雍丘城的糧草后勤供給,困死張巡守軍。叛賊楊朝宗親率步騎兵兩萬余人,準備占據寧陵,妄圖與令狐潮呼應切斷張巡的后援。此時,雍丘城多處殘破,儲備已空,又無外援,張巡便率部眾3000余人、戰馬300匹轉戰寧陵,大破楊朝宗所部。至德二年元月即757年元月,叛軍尹子奇又率兵13萬圍攻睢陽,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巡考慮到睢陽乃通向江淮富庶之地的要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即從戰爭全局出發,應睢陽太守許遠之邀,與許遠在睢陽會師。
 
    此時,張巡因戰功卓著,被肅宗李亨擢升為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率領睢陽守軍有力地阻擊了南下叛軍,一直堅持到至德二年十月即757年10月。后終因外無援兵、箭盡糧絕、寡不敵眾,被叛軍攻破城池。張巡誓不投降,慘遭殺害。安史之亂平定后,唐肅宗追封張巡為揚州大都督,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繪張巡像懸清煙閣。
 
    英雄千古
 
    千百年來,忠烈英雄張巡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操,受到后人由衷的敬仰。其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堪稱千萬后來者的表率。南宋右相兼樞密使文天祥1281年夏在大都即今北京的牢獄中揮筆寫下了大氣磅礴、時窮節見的千古名詩《正氣歌》,詩中文天祥滿懷悲壯和激情地謳歌了包括張巡、蘇武在內的十二位古代英雄豪杰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業績。
 
    后人為了紀念張巡這位維護國家統一、智勇雙全的忠烈將軍,分別在其浴血奮戰的雍丘即今杞縣建立了“張鐵二公祠”,在其為國捐軀的睢陽即今商丘建立了以張巡為首的“六忠祠”,在其故鄉南陽建立了“張鐵二忠祠”。張即張巡,鐵即鐵鉉(1366-1402)。鐵鉉為明河南鄧州人。明惠帝(亦稱建文帝)朱允炆(1377-1402)建文四年即1402年時,鐵鉉為山東參政,與盛庸死守濟南,抗擊燕王朱棣(即后來的明成祖)的燕軍,兵敗拒降,被成祖車裂而死。史稱“靖難之役”。
 
    安史之亂使安于逸樂、不理朝政的唐玄宗李隆基從聲色迷夢中驚醒,倉促部署抵抗。叛軍的鐵蹄很快踏平了河北諸郡,直逼河南諸郡,并妄圖南下奪取江淮富庶之地。唐王朝能否保住江淮大地,關系到平叛戰爭全局的勝敗,在此國難當頭的危急之際,集赤誠的愛國之心、過人的英雄膽略、超群的智謀才能于一身的張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親率平叛軍民,同仇敵愾,先后堅守在江淮要沖雍丘和睢陽,有力地遏制、阻止了叛軍的南下,成為保衛江淮要地的中流砥柱。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全局勝利爭取了時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雍丘保衛戰的腥風血雨早已離我們遠去,然而英雄張巡忠于祖國,維護祖國統一,智勇雙全的高風亮節、偉岸形象永遠不會因歲月的流逝,而從世世代代中國人心目中淡去。他將成為每個胸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報國之志的仁人之士、英雄豪杰效法的楷模,成為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草人借箭”作為開封厚重文化的一部分,開封大地上理應有其一席之地。特別是在當前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已成為海峽兩岸炎黃子孫共同心愿的大好形勢下,筆者建議在杞縣縣城重建紀念張巡的建筑物,或者先在適當位置建一處紀念張巡“草人借箭”的碑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議政網 2010-07-03 作者:趙孝斌
0
下一條:呂紅軍上一條:關于愚公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