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愚公移山”故事的主人公。亦常用以比喻做事有頑強毅力、不怕困難的人。 宋 辛棄疾《玉樓春·用韻答傅巖叟葉仲洽趙國興》詞:“青山不解乘云去,怕有 愚公 驚著汝。” 明 夏完淳 《大哀賦》:“人容鼓吏之狂,世笑 愚公 之癖。” 清 陳維崧《洞仙歌·善權洞》詞:“天風忽下,劈破青紅繭, 夸父、 愚公 費裁剪。”
2.泛指隱者。 唐 高適《封丘作》詩:“州縣才難適,云山道欲窮。揣摩慙黠吏,棲隱謝 愚公 。” 唐 杜甫《贈比部蕭郎中十兄》詩:“ 中散 山陽鍛, 愚公 野谷邨。”參見“ 愚公谷”。
【愚公】參見地理部·土石“愚公移”。宋陸游《雪夕》:“東郭稍能師順子,北山未敢笑愚公。”
愚公舊夢今終圓
愚公移山的故事發生在王屋山,王屋山上有王屋鄉,王屋鄉里有愚公村,而愚公村便是傳說中愚公的故鄉。 出濟源市區,西行35公里便是王屋鄉。
沿濟邵(邵原鎮為濟源市最西的一個鎮)公路西行,王屋山的俊秀挺拔與山勢陡峭盡入眼中,不由得感慨王屋鄉之偏遠及王屋鄉人出行的諸多不便,由此更明白老愚公在年且九十之際,扣石墾壤,要移走太行、王屋二山愿望之迫切。
眼前的濟邵公路,雙向兩車道,雖隨山勢變化而曲折彎轉,但路面十分平坦。一路西行,公路兩邊的防護林連綿不斷,風景秀麗。
同行的趙公文不斷感慨,感嘆這條道路的貫通給愚公后人帶來的巨大變化。
趙公文是濟源市記者協會秘書長,老家在濟源市西的邵原鎮,距市區55公里,他對濟邵公路開通前后山區的變化感受最深:“我1986年離開邵原鎮,在這之前,從邵原鎮到市區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我父親那時候是村支書,每次到縣里開會都要在山上走100多里。村民養些豬、羊也賣不出去,貧窮落后是自然的。”
1987年,濟邵公路修成。1997年、2000年,濟邵公路兩次大修,擴整路面,濟源西部的幾個鄉鎮徹底告別了交通閉塞的落后狀況。40分鐘后,汽車停靠在王屋鄉愚公村村口。正對村口的是愚公移山紀念廣場,廣場高高的平臺上立著巨大的愚公移山群雕,老愚公左手叉腰,右肩荷鋤,正對著愚公村村口蜿蜒而來的柏油公路。相隔兩千年后,愚公出山的夢終于圓了。(原標題:愚公)
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