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愚公移山傳說》簡介
“愚公移山傳說”發生和流傳于河南省濟源市西部的王屋山上,山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一半,境內山高谷深,群峰屹立,主峰天壇峰高達1711米,是軒轅黃帝祈年禱天之所。王屋山歷史上系道教活動圣地。
從“愚公的傳說”到《愚公移山》,經歷了三大沿革過程。一是雛形階段。相傳遠古時期,王屋山上有個奇人,名叫呂三太,脾氣倔,力氣大,可擲牛于地。呂三太家住在一個深山坳里,出門就爬山,擔水很不方便,他就率領全家祖孫三代苦干三載,挖山修路。公益之舉感動了四鄰,在頭人的帶領下,全部落的先民一起出動,結果挖平了門前的山丘,還修了一條運水大路。從此,“呂三太搬山”在王屋山上傳為佳話。二是成書階段。戰國時期,道家學者列御寇以“呂三太搬山”為素材,寫出《湯問篇•愚公移山》,說的是北山愚公立志移掉門前的太行、王屋二山,開出一條通往山外的道路,于是就率領全家破土動工。在漫長的施工過程中,他不顧鄰人智叟的冷諷熱嘲,不顧大自然設置的艱難險阻,不顧自己九旬高齡的年邁之軀,帶領兒孫們叩石墾壤,劈嶺填溝,把大量的土石遠運于渤海之尾,年復一年,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就派大力神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拋于朔東,一厝拋于雍南,從此,冀之南、漢之陰便成了一馬平川。正如《王屋山志》所載:“戰國時期,道家人物列子曾入王屋山云游采風,撰寫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載入《列子•湯問篇》,被列入道藏真經。”此志還寫道:“至今,王屋山一帶還流傳著老愚公呂三太率領全家搬掉門前兩座大山的故事”。之后,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也在他主編的《新潮》雜志上發表其長篇文章《愚公移山論》,對愚公精神的傳承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升華階段。抗日戰爭時期,國畫大師徐悲鴻創作了巨幅國畫《愚公移山》,特別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以《愚公移山》為題,講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從此把這一寓言故事升華為全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