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流芳的治水英雄:大禹
2013/6/19 9:39: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大禹,姓姒,名文帝,又稱夏禹、戎禹。相傳為原始社會末期夏部落的酋長,后受舜禪讓,成為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關于禹的出生地說法不一,有傳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禹里羌族鄉,有說在今鄭州登封嵩山一帶。禹是黃帝的玄孫,其父鯀是上古時期居住在崇山(即今嵩山)下夏部族的首領,故又稱崇伯鯀。在古代崇和嵩是相通的,崇山即嵩山,“崇伯”即嵩山一帶的首領,因此,大禹籍貫是在鄭州登封嵩山附近的說法應較可信。
傳說,帝堯時,洪水成災,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堯帝命禹的父親鯀去治理洪水。鯀率眾筑壩修堰,費了九年功夫,也沒把大水治伏,因而受到流放羽山(今山東蓬萊東南)的處罰。也有典籍記述鯀被誅殺于羽山。
舜繼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大患,便命已成為夏部族首領的禹繼續治理洪水。禹欣然領命,但沒有貿然行事,而是首先認真總結前輩治水的教訓,尋找治水失敗的原因。然后,率領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實助手,跋山涉水,頂風冒雨到洪災嚴重地區進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勢,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才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他鑒于前輩治水無功主要是沒有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而只采用“墮高堰庫”(《國語周語下》)筑堤截堵的辦法,一旦洪水沖垮堤壩便前功盡棄的教訓,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按《國語周語》所說,就是順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溝河,除壅塞,開山鑿渠,疏通水道。歷時十三年之久,終于把洪淵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經湖泊河流匯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確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為公,吃苦耐勞,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俄n非子五蠹》記述大禹“手執耒錘,以民為先。”就是說他手拿治水工具,親自參加勞動,給參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樣子。傳說大禹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妻涂山女四天便離開家,在外13年,沒有回過一次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膚曬黑了,手上長滿了老繭,腳底布滿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連束發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顧不上收拾。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至今嵩山一帶還流傳著許多大禹治水的動人故事。傳說,大禹治水時,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軒轅山打出一條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顧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約定,以擊鼓為號,把飯送到山上。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為一頭神力無比的大黑熊,連推帶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勁時,一塊劈山崩裂的石頭誤觸皮鼓,禹妻聞聽鼓聲,連忙燒火做飯。當她拖著已懷孕的笨身子送飯到山上時,東張西望不見丈夫蹤影,卻見一頭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躍奔忙,嚇得扭頭就跑,大禹見此情景,顧不得變回原形就沖妻子追去,妻子受到驚嚇,頃刻間化作一塊巨石。大禹大聲呼喚著妻子和將要出生的孩子,只聽一聲巨響,巨石突然開裂,從中蹦出一個嬰兒,這就是禹的兒子啟。于是后人便稱這塊裂開的巨石為“啟母石”。西漢武帝游覽嵩山時,被這個傳說所感動,下令在這里修建了啟母廟。今啟母廟已蕩然無存,但東漢時在廟前修建的啟母闕還依然保留著。從殘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見漢代對禹治水的記述和對啟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頌揚。盡管民間傳說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見大禹為治水患而付出的艱辛和犧牲。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與治國養民結合進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時,還指導人們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大興水上運輸,重建家園。每治理一個地方,都主動團結氏族部落酋長,完善政權建設,使百姓安居樂業。史書記載,洪水退去后,一塊塊平原露出水面,他帶領人們在田間修起條條溝渠,引水灌溉,種植粟、黍、豆、麻等農作物,還讓人們在地勢低洼的地方種植水稻。不僅治理水患獲得巨大的成功,而且農業生產也取得了進步?鬃釉灀P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開溝洫,發展農耕,鼓勵人民從事勞動。(參見《論語泰伯篇》
大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長開慶功大會,賜給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豐功偉績。當舜年老時,眾人一致推舉禹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為中心的領導集團。禹在這個集團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權性質。他讓治水時專司刑罰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規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聽號令者,就要以刑罰來懲辦。禹還有組織的對不聽教化多次叛亂的苗族進行征伐,打敗了苗軍,打死了三苗酋長,勢力范圍達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歸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覽卷823引《隨巢子》)。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于是再即天子位。
禹為了鞏固夏王朝,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進行管理,他還“南省方,濟于江”(《淮南子精神訓》),到南方巡視,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約請諸侯相會。禹為紀念這次盛會,把各方諸侯部落酋長們送來的青銅鑄成九個鼎,象征統一天下九州,成為夏王朝之象征。
禹在鞏固夏王朝統治過程中,還特別重視恩威并濟,加強教化。傳說西部有個部族叫有扈氏,好戰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邊用兵征服,一邊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終于臣服于夏。東南地區古稱“九夷”,即九個較大的部落。禹為加強對其統治,幾次出巡該地區,傳播中原文化和禮教,受到當地百姓尊敬和禮遇。他沿途向當地人詢問習俗,鼓勵農耕,告其農時,播種五谷,教育部族酋長們講禮儀,知法度,不以強凌弱,和睦相處。同時又宣布,若有不聽教化者,要以兵征討,決不客氣。當時,古越部落酋長防風氏,總想獨霸一方,自稱越人各部落之長,不聽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會上當眾命令將他處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沒有參加朝見禹王的氏族部落聽說此事,也紛紛向夏王朝進貢稱臣。
由于禹是活動在崇山一帶的夏部落的首領,故被稱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就被稱為夏。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原始社會的結束、階級社會的開始,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關于夏禹的都城所在地,亦有多種說法。根據文獻記述和考古發掘的資料印證,今天鄭州登封告成鎮的王城崗為禹都之地應較有說服力。因為登封告成鎮位于嵩山腳下,正是夏族先民聚居的地方。夏禹立國選都,自然要把自己的祖居地作為首選。另外,古書多處有“禹都陽城”的記載或者類似說法,而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豐富的與“陽城”有關的文化遺存,出土的陶器上印有“陽城倉器”和“陽城”等戳記,說明在東周時期這座城還叫陽城,其名應該是從“禹都陽城”沿襲而來。同時,在王城崗1957年曾發現東西并列的兩座龍山文化晚期城堡,距今約4100年左右,正好在夏代初年的時間框架內,并且已有了夯筑而成的城墻。城內有大面積的建筑基址、青銅器殘片和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殘片。近年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項目中,又在王城崗古城西側發現一座大城,面積約30萬平方米。大城的北城壕向東延伸將王城崗古城圍護其中,由此許多專家推測,王城崗古城為大城的宮城或宗廟社稷之所在,因而斷定 “禹都陽城”就在鄭州登封王城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文化頻道 2007-06-26 作者:劉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