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鳳凰臺
鳳凰臺南花園小區,住滿了鳳凰臺村的老居民,告別了水鄉稻田的生活,他們逐漸成為城市人。
龍鳳亭,雖然只建成9年,已經滿目滄桑,背后是近在咫尺的地產項目。
名噪一時的鄭州八景之一“鳳臺荷香”如今只剩一個小小的土堆。
順治年間,一個夏日的午后,鄭州生員張檉與友人一起到仆射陂賞荷,他與朋友們模仿古人的樣子,用荷葉制成碧筒杯,飲酒品茶。而在仆射陂的南岸有一個高大的土堆,稱之為鳳凰臺。
一百余年后,乾隆年間的鄭州知州張鉞在他主修的《鄭州志》里,首次提出了“鄭州八景”的概念,仆射陂以及鳳凰臺一帶被列為八景之一,名“鳳臺荷香”。
時間又過去了近三百年,仆射陂和“鳳臺荷香”都已經從鄭州的地理版圖上消失,它們是否還留下一丁點的蛛絲馬跡?
根據史料記載,仆射陂在鄭州城的東面,離城三里之處,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仆射陂的位置應該就在今天鄭汴路與中州大道交叉口之南,如今這里車水馬龍,生意繁榮,早已經看不到當初的美景。而歷史上的仆射陂是鄭州一處絕對誘人的景區,用風光如畫形容一點不為過。她是“周回十八里”、“廣可十余頃”的浩大水域。
美麗的仆射陂在歷史進化中,并沒有擺脫現代文明的侵蝕,清代中期,仆射陂便逐漸淤淺,黯然退出人們視野,民國之后的圍湖造田使之徹底消亡。
仆射陂沒了,“鳳臺荷香”亦消失,而南岸的鳳凰臺仍在。鳳凰臺這個名字至今依然為鄭州人所熟悉。然而,經過多年的開發,現在的鳳凰臺也早已不是過去的那個張鉞筆下“紅云擎出翠云鄉”的鳳凰臺。
但是,故事還是在的,在尋找“鳳臺荷香”的過程中,那些古老甚至神秘的故事,依然能讓我們感覺到鄭州歷史的影子。
按照記載,我來到未來路與鄭汴路附近尋找線索。在未來路與青年路交叉口之東,是正在施工的地產項目“升龍鳳凰城”。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沿著“升龍鳳凰城”旁邊的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胡同幾進幾出,找到了一個小小的土堆,土堆上方還有一座名曰龍鳳的亭子。整個土堆被破舊的院墻圍起來,院墻上插滿令旗。當地人稱,這就是鳳凰臺了。名噪一時的鄭州八景之一主體鳳凰臺如今只剩一個小小的土堆,不禁讓人唏噓感嘆。
老百姓稱“龍鳳亭”為“廟”,而不為亭,因為這里香火旺盛。很難理解,沒有佛,沒有造像,當地人為何會對一個亭子頂禮膜拜。亭子里一個虔誠的奶奶神秘地告訴我:“這里可是落過鳳凰的。”她講了一個很玄的故事:大禹治水時期,洪水淹沒了黃河沿岸的村落。一戶逃難的人家坐在船上幾個月無處棲身,后來看到一只鳳凰落在一個土臺上,這戶人家隨著鳳凰指引到高臺安身, 從此這高達的土臺就名為“鳳凰臺”。
傳說只是傳說,而在正史當中,鳳凰臺之得名是因為這里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地方,大意是說:商朝成立的時候,要舉行儀式,就在這個臺子上,演奏了樂器,然后天子朝臣靜靜圍在臺子附近等著鳳凰降臨,鳳凰降臨之后,商朝宣告成立。
如今鳳凰臺上的亭子是2000年的時候幾個老太太籌錢修建的。本是落鳳之地,建亭之時,有人提議有鳳無龍太不合適,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龍鳳珠聯璧合,所以起名叫“龍鳳亭”。亭子的立柱上浮雕了盤龍,亭內的上方有龍鳳齊舞的壁畫。最為神奇的是,壁畫上龍口附近會滴水,估算了一下,大約10分鐘會有一滴水,據稱這水是一年四季不斷的,即使在燥熱的夏季。當地人說這是“龍水”。
鳳凰臺失去仆射陂勝景之后依然傳奇,在近代聞名緣于一種叫“鳳臺仙”的大米。在鳳凰臺村土生土長村民的記憶里,他們這里有種“神米”。從前的鳳凰臺以北不足百米之處有一眼泉,四季不淹不旱,農民在泉水漫過的那片土地上種下稻子,產出來的大米一頭粗大, 一頭尖細,頗似鳳凰的眼睛,最為神奇之處在于這種大米蒸熟后可以“粒粒不倒,顆顆直豎”,香氣撲鼻,吃起來香軟可口,食后香味綿綿。夏天的剩飯還不易變味。當地人稱之為“鳳臺仙”,也叫“大白芒”。鳳凰臺村的一個70多歲的老奶奶向我比劃,“稻子的‘芒’有兩寸多長。”“鳳臺仙”在明清兩代已成為“貢米”。
年長的村民回憶,1960年,“鳳臺仙”豐收,他們特意精心碾了一百斤鳳凰臺秈米,到北京敬獻給毛主席。“舂米的時候特別仔細,都是在干凈的桌子上輕輕甩打出來的,一顆顆白白凈凈的。”
可惜的是,這種大米產量極少,如今鳳凰臺村健在的80歲的老人尚沒有嘗過“鳳臺仙”的味道,而且其種植面積小,只能在鳳凰臺的自來泉附近生長,無法推廣,到上世紀80年代,鳳凰臺附近相繼開發,生產“鳳臺仙”的稻田被占,“鳳臺仙”從此絕跡。當地人覺得很遺憾,當時沒留心,連個稻種也沒保存。
或許是那些遠古的故事勾起了人們懷舊的情緒,越來越多的受訪者向我回憶原來的事情。他們記得1958年是填湖造田的高峰期,那一年,鳳凰臺附近盡是稻田。坐火車從開封到鄭州的時候,經過鳳凰臺,可以看到無盡的稻田,很有“明月別枝驚鵲,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意境。
如今的鳳凰臺村開發改建,老居民都搬進了小區安置房。站在已經滿是鋼筋混凝土的鳳凰臺,想著唐代詩人羅鄴寫鳳凰臺的詩“卻羨無愁是沙鳥,雙雙相趁下斜陽”,世界早已經變了模樣。
不過,采訪結束之前,我始終還是對龍鳳亭那壁畫上會吐水的“龍”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參與修建亭子的老奶奶悄悄揭秘:修建亭子的時候,因為資金不夠,亭頂內部不舍得用鋼筋混凝土,就用鋸末填塞了,這些鋸末吸收了雨天的雨水,然后慢慢滲透出來。旁邊一個老太太笑道:“她太老實了。”
這個結局,讓人啞然失笑。不過,故事往往需要些神秘色彩,就像鳳凰臺之得名,這世界上沒有人見過鳳凰,但更多人相信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