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頻道3月2日電 正月十五,人們在觀燈、猜謎、吃元宵之余,不要忘了這天還是中國的"情人節"。有專家指出,元宵節比西方的情人節更有內涵,更有傳統,而且韻味十足。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這也注定了元宵節是一個浪漫而詩情的節日,是一個可以在瞬間催生愛情的節日。
天津市社科院輿情研究所首席專家王來華介紹說,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只有元宵節這天才被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機物色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因此,元宵節這天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著名潮劇《陳三五娘》就是以元宵節為背景,講述陳三邂逅黃五娘的浪漫愛情故事。古戲《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元宵夜海誓山盟。
其實,說元宵節是中國"情人節",還有詩詞為證。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節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描寫的就是情人之間的思念之苦。
在我國歷代的文人詩詞歌賦中不難看出,元宵節的浪漫溫馨絲毫不亞于現在火暴的西方情人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土湯圓"的風頭還蓋過了"洋玫瑰"。最為著名的是《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堪稱千古絕唱。
王來華表示,元宵夜為有情人提供了一個傳情達意的渠道,情侶們或密箋赴約,或互贈詩帕,體現的是一種純潔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含蓄內斂,韻味實足。
新聞鏈接:
元宵節的習俗(組圖)
資料圖片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4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到了吃元宵(即“湯圓”)的時候,這個節令食俗舉國一致。正月十五,為什么要吃元宵呢?
天津市民俗專家高成鳶解釋說,湯圓曾普遍叫“元宵”,這個詞兒本意是“上元節之夜”,“上元”是燈節,精彩活動在夜晚,所以叫“宵”。后來此夜吃湯圓的習俗大流行,便管特定的吃食也叫“元宵”了。(原標題:專家認為: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