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印度總統帕蒂爾在白馬寺方丈的陪同下訪問“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并出席洛陽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
5月29日,印度總統帕蒂爾在白馬寺方丈的陪同下訪問“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并出席洛陽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
5月29日,印度總統帕蒂爾白馬寺為攝摩騰、竺法蘭高僧墓獻花。
5月29日,印度總統帕蒂爾白馬寺為攝摩騰、竺法蘭高僧墓獻花。中新社發 王中舉
新華網鄭州5月29日電 29日,九朝古都洛陽晴空萬里,上午10時30分左右,一襲印度傳統紗麗的印度總統帕蒂爾乘機抵達洛陽機場,簡短的歡迎儀式后,即前往位于洛陽城東的白馬寺,訪問這座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并出席由印度政府捐建的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的落成儀式。
白馬寺山門前,方丈印樂大師身著紅紋袈裟率領僧眾將帕蒂爾迎入寺內,郁郁松柏間,帕蒂爾緩緩而行,仔細傾聽印樂大師的介紹,不時報以點頭和微笑,遇到感興趣處,還主動詢問印樂大師。
行至位于寺院東側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墓前,帕蒂爾掬起一捧黃菊花撒落在石碑前,隨后,帕蒂爾又來到位于寺院西側的印度高僧竺法蘭墓前,同樣獻上一捧黃菊花,表達對這兩位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高僧的敬意。
白馬寺最初即是為這兩位印度高僧而建。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赴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洛,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白馬寺,以銘記白馬馱經之功,兩位高僧亦在此翻譯出中國第一部佛教經卷《四十二章經》,佛教也由此開始向中國全境及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傳播,白馬寺因此被作為中國佛教界的“釋源”和“祖庭”。
在白馬寺主殿內焚香、獻花之后,伴著輕靈悠揚的佛教音樂,帕蒂爾來到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前,與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共同為佛殿落成揭碑,碑上是帕蒂爾題獻的碑文:印度風格佛殿,來自印度的禮物,印中人民友誼的象征。
白馬寺印度風格佛殿坐西朝東,建筑面積3450平方米,是印度政府在國外捐建的第一座佛殿,佛殿的設計參考了世界文化遺產印度桑吉佛教遺跡苑中的建筑形式。
儀式結束之后,帕蒂爾在佛殿內參加佛事活動,并焚香獻花,在同白馬寺方丈交換禮品后,帕蒂爾又饒有興味地在佛殿走廊內參觀了本諾伊 K 貝爾的佛教畫展。
洛陽之行結束后,帕蒂爾將前往上海參觀世博會。(原標題:印度總統帕蒂爾參訪洛陽白馬寺)